四 “擅海滨鱼盐之利”与齐的富强
“鱼盐”资源的开发,使齐人得到了走向富足的重要条件。《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尸子》:“昔者桀纣纵欲长乐以苦百姓,珍怪远味,必南海之荤,北海之盐。”[21]此“北海之盐”或可理解为北方游牧区与农耕区交界地带的“池盐”[22],亦未可排除指渤海盐产的可能。
杨宽在总结西周时期开发东方的历史时指出,“新建立的齐国,在‘辟草莱而居’的同时,就因地制宜,着重发展鱼盐等海产和衣着方面的手工业”。[23]《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写道:
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
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
“鱼盐”资源的开发,使齐人得到了走向富足的重要条件。宋人时澜《增修东莱书说》卷五《禹贡第一·夏书》也写道:“海滨之地,广阔斥卤,鱼盐所出。……(青州)无泽薮而擅海滨鱼盐之利,太公尝以辐凑人物,管仲用之,遂富其国。”海滨“鱼盐所出”,“鱼盐之利”,通过执政者的合理经营,即所谓“管仲轻重鱼盐之权”,于是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领先地位,“遂富其国”。而所谓“太公尝以辐凑人物,管仲用之”,说明包括智才集结与文华融汇在内的文化进程,也因这种经济条件得到了促进。
《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载苏秦说赵肃侯语:“君诚能听臣,燕必致旃裘狗马之地,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韩、魏、中山皆可使致汤沐之奉,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24]强调齐国最强势的经济构成是“鱼盐之海”。齐国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的优势,使得国际地位提升。《国语·齐语》说齐桓公的政策:“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经济开放的方式,使得诸侯因流通得利,于是得到了赞许和拥护。所谓“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韦昭注:“言通者,则先时禁之矣。东莱,齐东莱夷也。”
对于“使关市几而不征”的政策,韦昭解释说:“几,几异服,议异言也。征,税也,取鱼盐者不征税,所以利诸侯,致远物也。”就是说,齐国竞争力最强的商品“鱼盐”,获得了免税的流通交易条件。所谓“诸侯称广焉”,韦昭注:“施惠广也。”也就是说,齐地“取鱼盐者”的生产收获,通过流通程序,对于滨海地区之外的积极的经济影响也是显著的。
还应当注意到,“海物”即“水族之可食者”的“贡”、“致远”、“施惠广”,这种远途运输过程,在当时保鲜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往往是需要利用“盐”予以必要加工方可以实现的。
考察中国古代盐业史,应当注意到齐地盐业较早开发的历史事实。就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言,齐人也是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