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关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1963年5月,毛泽东在其《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曾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在此,毛泽东深刻地阐明了存在和思想,亦即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他又认为,认识的第一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阶段,由存在到思想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但在认识发展过程中,仅有“第一阶段”的“第一次飞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入到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对此,毛泽东认为,“这次飞跃(即第二次飞跃——引者),比起第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人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同时他还强调:“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2]以上阐述,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突出贡献,同时也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升华。

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来看,在伟大的中国革命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代表中国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走进中国人民大众之中并实现大众化,就会变成推进中国革命事业发展,乃至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对此,笔者认为,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从精神到物质”的巨大飞跃。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领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合力奋斗,终于在世界的东方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何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言之,就是通过学习、教育、宣传等普及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占有到人民大众所掌握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掌握、所认同直至所信仰,也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精英占有的狭窄空间中走出来,变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历史阶段。深化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对于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课题,将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历史进程。本课题认为,依其演进的特点,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延安前期(30年代中后期):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实践中,人民群众还有许多困惑和疑问,特别需要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回应和解答其关切和疑惑,并使之获得迎接挑战、推动发展的动力。基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此阶段,着重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问题,其目的在于使人民大众(主要是工农兵)获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从而大力推进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这一阶段探索的重要标志,就是毛泽东所著的《实践论》《矛盾论》以及工农兵群众对它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再者就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延安等解放区的传播和学习,如马文瑞回忆:“早在1936年,毛泽东同志就曾让大家阅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毛泽东称赞这本书是“通俗的而又有价值”的著作[3]。不过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党在这一阶段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重点,主要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其他方面的探索尚未展开。(2)延安中期(30年代末40年代初):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展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也全面展开。主要是:探索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它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大众化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大众化。简言之,这一阶段探索的重点,主要是面向工农兵群众,推动和实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并通过延安整风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深入发展。(3)延安后期(40年代中期):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升华阶段。这个阶段,以中共“七大”召开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与此相伴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也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探索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其着重点在于,让人民大众认识、把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其活的灵魂,并使之成为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动力。如刘少奇在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报告》中指出,“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党员和革命的人民,使毛泽东思想变为实际的不可抵御的力量”。并特别强调:“为适应一般党员的水准,党的宣传部门,应将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编为通俗读物。”[4]这一阶段,经过全党的努力,特别是通过对“中共七大文献”的学习、宣传等环节,使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化作了人民大众投身中国革命的行动和力量。

第二,关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主要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理论上,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框架,即探索并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实质、原则、途径及其检验标准等,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在实践上,以延安为中心,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探索,使人民大众获得了改造世界的动力,因而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第三,关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基本经验。本课题认为,主要是:(1)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始终坚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相结合,使其相得益彰。实践证明,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两者是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有侧重的。这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根本前提。(2)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始终坚持面向实际,使其根基牢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做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5]。(3)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始终坚持面向生活,使其充满活力。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6](4)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始终坚持面向群众,使其目标明确,造福人民。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融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即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7]。(5)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始终坚持正确处理精英与大众的关系,使其角色定位科学,做到互动、双赢,合力推进。

第四,关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历史启示。本课题认为:(1)坚持科学化,必须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规律及其特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发展;(2)坚持人本化,必须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本,真诚地为人民服务;(3)坚持通俗化,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使马克思主义原理更通俗易懂,为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掌握,但要反对庸俗化。(4)坚持系统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这是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举措。

自2007年中共十七大闭幕以来,理论界、学术界就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展开了研究,并渐成热点。其中关于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哲学方面,即重点探讨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及其影响。但是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只是近两年来,包括笔者在内,陆续有研究者开始探讨这一课题。对此,本课题认为,深化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这一研究,对于推进延安时期革命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当下关于延安时期革命史研究,可谓全面而深入,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党建乃至对外关系,都有系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更是繁荣兴盛。可是,关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却少有涉及,存在着滞后现象。为了弥补这一研究不足,需要在深化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同时,加大对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力度。因而,这一研究,对于深化延安时期革命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第二,这一研究,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时有时无的问题,而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始终的重大战略问题。它有其自身的演进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历史特点。从理论构建看,需要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精神实质、表现形式、实现路径以及检验标准等问题。从实践推进看,需要全面考察和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演进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需要梳理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成就;需要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基本经验,等等。而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为对象,作一深入探讨,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是“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8],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第三,这一研究,对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是一座“富矿”,它不仅是“教育人民”的资源,更是“武装全党”的法宝。从党的建设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推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因而探讨和挖掘这一资源,对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在学习方面,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对于全党来说,也是一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普及运动。因而通过探讨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总结这一时期的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使全党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系统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服务方面,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根本,在于践行党的宗旨,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通过探讨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总结这一时期的服务型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解决“为谁服务、为谁谋利”这一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再次在创新方面,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推动和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的新局面。因而通过探讨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总结这一时期的创新型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推进今天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总结和探索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特别是对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9页。

[2]同上书,第840页。

[3]《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

[4]《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7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页。

[6]同上书,第858页。

[7]同上书,第857页。

[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