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创新发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新两型城市”:概念认知与基本特征

全球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了基于信息革命的转型升级新阶段,以信息、生物和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产业运作方式与商业模式,科技、人才、知识等高端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创新型经济成为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而服务型经济体系上升为城市经济的基本形态。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国家和城市的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国家层面的竞争进入控制战略性创新资源的新阶段。多国经济发展模型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30%—75%之间,人均GDP达到3000—4000美元时,就应该进入创新导向阶段[1],技术创新和知识进步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战略引领。

与创新驱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相伴的是整体的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带动作用不断加强、所占的份额不断扩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表现为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均超过了50%,呈现出服务型的经济结构。全球产业结构在总体上已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世界银行数据表,2004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比重已经达到68%,其中,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在7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在50%以上,低收入国家达到50%左右。具体来看,如中国香港特区作为世界服务经济比重最高的经济体,2004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90%;巴黎大区第三产业的附加值在经济总附加值中达到84.6%;服务业产值在伦敦经济中的比重在88%左右。即便是服务比重相对最低的新加坡,占GDP的比重2005年为63%,最高的2001年达到67%。服务经济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共同经济形态。

无疑,基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产业体系,使创新型、服务型经济成为连接全球城市体系的血脉和神经,不仅大大提升了产业的附加值,而且有效促进了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实现了城市的分工、经济部门的分工以及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效用的最大化,推动了城市、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完善。

城市转型的动力直接来自于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和产业升级。创新型、服务型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一批高科技新城和园区的崛起,同时加快了控制世界城市体系的主要国际大都市的内部更新和功能再造。特别是创新型国家战略计划的实施,主要城市被赋予国家创新的空间载体和战略平台之后,创新型、服务型经济支撑的城市空间得到重组,其战略定位也日益明晰。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新崛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迎接全球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带来的挑战,纷纷制订了以创新为主旨、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如美国提出了科学知识前沿要全面领先的战略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纳米计划;欧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欧洲战略和科技框架计划、伽利略计划;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韩国提出了以科技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和先导技术替代能源计划;印度提出了在软件与生物技术领域的超前计划等等。这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竞争优势明显提升,成为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创新型、服务型国家。

而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国家,城市尤其是大都市区域,是重要载体和核心依托。大都市区域往往是国家经济实现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核心空间,大都市区域表现出服务业能级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教育发展水平高、高科技人才资源高度集聚、科技创新人文环境良好、研究与开发投入能力强等优势。这些优势使得大都市区域成为当前创新和服务型经济发展的先锋地区。

在实践层面,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际大都市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多地承担起全球经济中的创新和服务角色,成为全球性的创新型城市和服务型城市。1981—1998年伦敦实施了“码头区规划”,目标是将该地区打造成伦敦全新的金融和商务服务集聚区。现在的伦敦码头区和金融城已经成为伦敦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双核”。2002年,伦敦又发布了“伦敦创新与行动计划”,目标是在现有的城市能级上“使伦敦领导世界知识经济”;悉尼在2000年发布“悉尼:聪明城市计划”,目标是强化悉尼为区域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信息技术和通信产业活动中心;新加坡在提出“电子信息之都”的同时,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航运和贸易业,确定了其世界重要的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纽约提出“智能化城市”战略,并以金融服务业的高度发达确定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作为日本最大工业中心的东京,在雄厚的工业发展基础上,以新产品的试制开发、研究为重点,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精尖新”工业,使工业逐步向服务业延伸,形成了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生产服务业集群的发展特点,其工业研发、工业设计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中国香港特区提出“动感之都”,即在资讯科技的发展和运用方面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同时,香港立足当地金融、贸易和航运服务业的发展,跻身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2009年巴黎提出了新的多功能、多中心的城市规划方案,试图在原有的五个新城基础上,使巴黎旧城形成多个新的副中心,以有效承载城市功能,增强创新和服务竞争力。

纵观这些知名的国际大都市,都不难发现它们在持续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无不构建了适应创新型、服务型经济生长的城市创新和服务体系,形成了政府、企业、产业集聚、中介服务体系和创新体系等多个主体的互动发展,形成了科技、产业、人才、知识的交互作用,一方面自身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知识创新的同时推动了城市在服务业产业链高端的集结;另一方面在提升服务业竞争力的同时,又深刻影响着全球创新的发展脉动。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创新型、服务型城市和城市体系的迅速崛起,也表明一个全新的城市时代的到来,那就是城市不再仅是产业中心、就业中心,更是创新中心、服务中心以及体现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的转型升级将是主旋律,明确界定“创新型、服务型城市”的战略功能与主要特征,对于国内城市进入全球城市体系、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在服务经济主导的新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占据重要节点,将产生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首先,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城市是贯彻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

要实现在未来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的宏伟目标,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贯彻和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就要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和重要战略支点作用,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区域科技进步和创新,“以点带面”,推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地方化和具体化。随着我国创新型建设实践的深入,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城市的理论框架和战略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其次,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城市是加快推进我国城市转型的客观要求。

城市的全面、高层次的转型已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较高的阶段,此时的城市更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向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内部矛盾也日渐凸显,在经过不断的调整与优化后,局部的调整和优化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和总结世界城市服务经济发展的经验,寻找中国城市转型中科技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并制定适合中国城市实际情况的战略措施。把推进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创业及产业创新,与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空间的重组以及城市的转型战略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城市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同时,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城市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有效结合的必然选择。著名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相互促进的过程。[2]技术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创新相结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来看,创新已成为支撑和引导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导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边际贡献率将出现递减趋势,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在科技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市场发育完备的创新型和服务型城市,才能快速、高效地形成创新服务效果。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城市化进程之后,我国的大城市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多数城市已经或正在形成“三二一”的经济体系,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发展战略逐步转换到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服务经济的轨道上来。与此同时,进入“十一五”后,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理念日渐达成共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度地发展服务业,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促进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功能升级,已经成为共同的价值导向。

中国的创新型、服务型城市建设行动,是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国家的战略选择。2006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随后,先后有106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到2008年底,总数已超过200个,数量约占到全国661个建制市的30%,包括4个直辖市、一批非省会的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2008年,中国在深圳启动了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随后,大连、青岛、厦门、沈阳、西安、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济南、合肥、郑州、长沙、苏州、无锡、烟台等16个城市也成为试点城市,各自探索出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新路子。进入“十二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已先后批准了42个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

面向“十二五”,我国提出要加快形成专业化、市场化的中国服务,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与“十一五”明显不同的是,国内主要城市在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清醒认识到了这一阶段是城市转型发展,以现代服务经济体系的构建,来强化城市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期,目标定位更高,而且结合自身的区位、产业基础和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构建以及“和谐城市”、“幸福城市”的愿景,来谋划具体的行动路径。

与国际城市发展创新型、服务型经济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不同,中国城市的创新型、服务型经济主要是政府引导的。政府主导创新,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发展,主导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功能改造,固然可能会出现简单、重复、追求阶段性成效等弊端,但政府主导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统筹城市规划、城市产业规划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可以主动推进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战略行动,从而使创新型城市、服务型城市的建设行动同步和互动。就当前国内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来看,创新型城市大多是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城市,而服务型城市大多以创新经济、新产业为重要支撑发展的城市,二者具备互动的条件,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整合创新要素、生产要素和服务要素,从而加快提升转型升级的步伐。因此,面向“十二五”及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国内城市如何顺应全球产业结构和创新体系的变化趋势,如何告别对过去的“路径依赖”,将转变发展方式化为实际行动,特别是在尊重城市经济发展、城市转型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政府在创新和服务活动中的规划、引导和调控作用,把推进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创业及产业创新,与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空间的重组以及城市的转型战略进行有机结合,让先进生产要素在城市和区域空间内发挥“乘数效应”,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面临的一大重要现实课题。

从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进程和转型升级的大方向来看,创新驱动、服务引领是最重要的动力机制,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正是有了创新型、服务型经济的引领,才出现了与传统城市经济形态、管理方式不同的创新型、服务型城市,为21世纪的“城市世纪”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创新型、服务型城市完全可以纳入一个整体的系统之中,来探索其支撑要素和具体特征。

观察全球的知名城市,特别是进入世界城市体系的特大城市、特色城市,无不是基于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且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而服务型城市,是指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使各产业以服务业为中心高度化发展、合理化布局的城市。服务型城市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综合服务功能。

但是,如果从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的发展来系统推进城市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机制来看,创新型城市与服务型城市的构建是完全可以互动的,并且整合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以服务型新产业体系的建设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基础,而以科技创新、科技创业为核心的创新体制和精神又是城市服务型产业体系构建的支撑。加快推进一体化的创新型、服务型城市建设,对于转变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内涵式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因此,“创新型、服务型城市”是指依靠科技、知识、文化、体制等创新和服务要素驱动自身发展,服务经济体系为主导,并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强的城市。创新型、服务型城市的内涵综合体现在人才观念、发展模式、机制体制、对外辐射、政府管理等方面。

1.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创新氛围是创新的土壤和基础,是城市的灵魂与标志。美国硅谷正因为具有独特的创新氛围(崇尚个性、鼓励创新、宽容颠覆等)才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摇篮。文化创新与经济、政治、制度、体制有着密切联系。良好的创新氛围,可以激发全体市民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使市民普遍具有创新理念。

2.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最主导力量,对其他产业具有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和日本的东京等世界城市中,不仅聚集了金融、电信、文化、教育、商务服务等众多的现代服务行业,而且聚集了众多的工商企业总部和服务企业总部,使之能够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乘数效应和对外辐射力。

3.创新服务环境优越

创新服务环境是创新型和服务型城市的重要表征。便捷的交通网络、发达的网络信息和交流平台、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是推进创新服务型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支撑,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高效流转,有利于人员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市场的繁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4.创新服务机制体制完善

创新服务制度机制完善灵活,能够极大推动城市的创新和服务活动的持续发展,降低创新和服务的外部成本。可以说,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等城市各方面创新服务活动的重要条件。完善的机制体制可以为创新和服务活动提供持久的动力,并且对创新和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系统化配置,促进创新和服务效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5.第三产业发达

第三产业发达是创新型服务型城市的一大重要特征。第三产业已成为劳动力增长最快和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高的产业。提出创新型和服务型目标的城市,其第三产业都较为发达,产业结构形成“三二一”的格局。

6.集聚和辐射能力强

创新型服务型城市集中了工商、科技、服务等各行业优势,拥有现代工业生产和科研实力,而成为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文化、信息、交通中心和区域经济发展策源地,以其独特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7.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占据重要一席

世界城市体系由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最高等级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控制和管理中心,资本集聚的主要场所,跨国公司总部高度集中,其次是大量的区域性金融和服务中心,世界上提出创新型、服务型城市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中国的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上的特征,也使创新型、服务型城市形成了不断自我更新、持续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发展模式是由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创新型、服务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受到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制约。从政府与市场的不同组合看,创新型、服务型城市的建设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即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及混合型发展模式。

1.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

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是在市场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围绕城市发展的创新和服务环境间接引导创新、服务要素向城市集中,创新和服务主体在各自的利益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科技创新,自发地在城市地区形成产业创新集群和良好的创新服务环境。这种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是自下而上的力量,发达工业化国家一般采用这种模式。

2.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由政府指定明确的创新型、服务型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和颁布促进创新服务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创新服务主体之间形成互动和网络关系,营造有利于创新服务的文化氛围,引导全社会参与创新型、服务型城市的建设。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这种模式。

3.混合型发展模式

混合型发展模式就是同时结合吸收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来共同推动创新型和服务型城市的发展。混合型发展模式有效克服了单一力量带来的问题,因为在创新型和服务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既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也需要政府的力量促进要素的投入和政策的制定以保证良好的创新和服务环境。

从历史实践看,西方发达国家在过去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因此长远意义看,创新型和服务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向混合型发展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