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本书的主题、研究难点、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阿尔都塞思想晦涩的另一个原因还与他的思想奇特或新鲜性有关。对于“有机理性”,阿尔都塞这样描述:“我想要思考这个谜,这种陌生,这种弗洛伊德曾经提到的‘陌生的熟悉’,——那恰恰是在他谈论艺术作品的时候。我要思考这个悖论、思考这种即便经历几个世纪也仍然持续不朽的现实性,好像自远古以来马基雅维利就已经从他的世界,人与野兽之乡,来到了我们当中,对我们讲话。”[15]
这说明“有机理性”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对我们来说熟悉而又陌生,是一个悖论、一个谜,是人与野兽的结合物,是历史的,但又具有现实性,在对我们“说话”。尤其是它的悖论特征,很难给它系统和清晰地表现出来。甚至不可能表述出来,阿尔都塞说:“在哲学问题上,人们只能用比喻来进行思考。”[16]“在一种必须说明移置作用的语言里有什么不是隐喻性的呢?”[17]“为什么某种科学的论述形式必然要借用非科学论述的比喻。”[18]因此,要给阿尔都塞的思想整理出一套完整的理论化的体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阿尔都塞的思想就是强调这种模糊的整体性或有机理性,这是一个无法系统化理论化的东西,它超越了理性与非理性,不在此范围内。詹姆逊曾经将阿尔都塞思想条理化所碰到的问题归结为再现、“人物”、实践之与结构的关系、分析框架、矛盾的范畴、总体性观念等六方面的困难[19],可见阿尔都塞“有机理性”思想的奇特和不一般了。
尽管如此,阿尔都塞在研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评价卢梭哲学思想所履行的功能时说:“无疑可以通过对不连接之中的连接加以研究而阐明其性质;这些连接把它同法律、政治等等现实事物相联系,而这些不连接则以理论错位的形式,把它构造成一种哲学,构造成像它本身这样的哲学。”[20]他提出这样一个思想给了我信心,任何思想,不管其表面多么复杂、凌乱和不成体系,只要找出那些表面上看来“不连接”、错位和矛盾之中的“连接”,就可以把握这种凌乱和模糊性下的实质。
他的这种思想也给了我指导,把不连接之处连接起来就构成一种哲学。现在我也把他说的话用在他自己身上,玩起“魔法师的徒弟”[21]的游戏。正是因为任何错误或断裂的不连接之处都存在着连接,所以我才有冒着风险,来尝试詹姆逊这样的学者难以完成的任务。因此,我的这篇尝试性的博士论文必然包含着很多的“不连接”之处,这只是为将来的能人的出现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了。
“有机概念”在阿尔都塞的著作中到目前为止发现只出现一次,虽然只有一次,但是,这一次是一个重要的结论,是他的整个当巴黎高师哲学教师的求职资格论文的结论,如果没有一定的根据,他是不可能当上巴黎高等师范的哲学教师的,而且该论文是以A+的优异成绩通过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名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概念,一个理论概念,它代表了一个与新的对象的出现相关联的新的概念体系。”[22]如同马克思剩余价值概念或历史概念一样,都是一个“症候”,马克思正是因为生产出“剩余价值”这个症候性概念,从而从古典政治经济学断裂开来。“一旦对象改变了(一旦它的‘新的见解’被把握),那么观念体系和概念术语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23]因此,我们正是根据“有机理性”这个症候性概念来解读阿尔都塞的韬晦癖的话语表述方式下隐藏的真正意图和目的。
对阿尔都塞哲学性质的界定,国内外关于阿尔都塞哲学的性质问题上争论很久,是马克思主义还是非马克思主义,是结构主义还是非结构主义,人们至今没有定论。虽然阿尔都塞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但不是原原本本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他自己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本书将通过阿尔都塞前后的比较和分析,结合当今西方哲学发展的难题,和中西学者关于阿尔都塞哲学思想的有关论述,将其哲学定性为以“有机理性”为核心的、超越传统主客二元对立的知识型哲学的新体系,用这种体系解释阿尔都塞的观点和研究中各种断裂和分歧,指出阿尔都塞“结构性因果关系”中“结构”就是混沌学上的自嵌套或自相似的结构,不是结构主义的结构,从而为准确认识和把握阿尔都塞哲学提供参考,这是本书的创新之处。
本书在探讨“有机理性”这一症候性的概念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阿尔都塞的原著中挖掘其思想脉络,通过大量文献证明其前后思想之间的联系,整理出“有机理性”这一症候性概念下的体系。在具体的梳理过程中,本文导论部分,介绍阿尔都塞从事学术研究的特征和目前国内外有关阿尔都塞思想研究的两种倾向并存的现状,提出“有机理性”是本文的研究主题。第一章是从阿尔都塞当时的学术大潮、指导思想、崇拜人物和借鉴方法等方面介绍“有机理性”思想提出的背景和渊源。第二章是本文重点,介绍阿尔都塞的“有机理性”这一症候性概念的含义、结构和特征。第三章介绍阿尔都塞对“有机理性”论证,当然由于“有机理性”的非系统性模糊特征,其对世界的看法是模糊、复杂、不完备的,那么其对自身的论证也必然是不完备和不系统的,充分体现了“有机理性”的后现代特征。第四章是本文对阿尔都塞“有机理性”思想的评论,他的这一思想介于现代与后现代、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之间,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盘剥利用和彻底背叛,但开启了法国的后现代主义的先河。第五章是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角度来看“有机理性”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它对人类未来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面开始我们的具体探讨过程。
[1] 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7页。
[2] 贝尔纳-亨利·雷威:《自由的冒险历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1页。
[3] Warren Montag,Louis Althusser,Palgrave Macmillan,New York,2003,pp.13-14.
[4] 阿尔都塞:《自我批评论文集》,杜章智、沈起予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76页;[法] 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5] Althusser,The future lasts a long time and the facts,Chatto ﹠Windus,London,1993,pp.92-93.
[6] Althusser,Montesquieu:Politics and History .Translated by Ben Brewser. Verso,London,1982,p.98.
[7] 今村仁司:《阿尔都塞:认识论的断裂》,牛建科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8] 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上卷),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9页。
[9]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53—154页。
[10] 张一兵:《空无与黑夜:青年阿尔都塞的哲学关键词》,《现代哲学》2004年第3期。
[11] 诺曼·莱文:《阿尔都塞对〈大纲〉的曲解》,《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期。
[12] 关凌凯:《阿尔都塞“无主体”思想及其对后现代哲学的影响》,黑龙江大学,2007年。
[13] 阿尔都塞:《黑格尔的幽灵——政治哲学论文集Ⅰ》,唐正东、吴静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14] 阿尔都塞:《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170页。
[15] 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页。
[16]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48页。
[17] 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8页。
[18] 阿尔都塞(L. Althusser),艾蒂安·巴里巴尔(Etinne Balibar):《读〈资本论〉》(Lire Le Capital),李其庆、冯文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57—58页注释[5] 。
[19]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政治无意识》(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 ),王逢振、陈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9页。
[20] 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290页。
[21] 阿尔都塞:《黑格尔的幽灵——政治哲学论文集Ⅰ》,唐正东、吴静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22] 阿尔都塞(L. Althusser),艾蒂安·巴里巴尔(Etinne Balibar):《读〈资本论〉》(Lire Le Capital ),李其庆、冯文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23] 同上书,第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