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的有机理性思想初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阿尔都塞研究的现状

1990年阿尔都塞死后,相继发表了他的自传和大批他生前未发表的手稿,这些手稿是他生前正式发表文章的两倍,到目前为止还有几万页的手稿贮存在阿尔都塞的档案馆里,处于待整理之中。一个多面相的阿尔都塞就呈现在世人面前,甚至导致了阿尔都塞研究热。

一 阿尔都塞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对阿尔都塞的研究比较开放,涉及的面比较广。

主要论著有:法国政治哲学家尼克斯·普兰查斯的《政治权力和社会阶级》、稚克·朗希若的《论意识形态理论:阿尔都塞的政治学》、语言学家米歇尔·佩舒的《语言、符号学和意识形态》和文艺理论家皮埃尔·马歇雷的《文学生产理论》等最具代表性;英美有柯林尼科斯的《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斯蒂芬·史密斯的《阅读阿尔都塞: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格雷戈里·艾略特的《阿尔都塞:理论的迁回》、特德·贝特恩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兴衰》、J. B.汤普森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米歇尔·斯皮瑞克的《想象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美学和意识形态》、E. P.汤普森的《理论的贫困》、安·凯普莱和米歇尔·斯皮瑞克编选的《阿尔都塞的遗产》、格雷戈里·艾略特编写的《阿尔都塞批评读本》、安东尼·卡拉瑞和大卫·拉其奥编的《后现代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未来》、罗伯特·保罗·赖希的《阿尔都塞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复兴》、艾雷森·阿斯特的《阿尔都塞与女权主义》、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安东尼·伊斯霍普的《1968年以来的英国后结构主义》和伦纳德·杰克逊的《卡尔·马克思的非唯物主义化:文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霍伦·蒙塔格(Warren Montag)的《路易·阿尔都塞》、卢克(Luke)的《阿尔都塞》等等。

主要研究的问题集中在: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文本解读与文学评论(马舍雷和伊格尔顿)、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阿尔都塞与福柯、德里达、萨特的比较、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研究、多元决定论、历史无主体思想、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思想与文化批评理论、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等等,大多数学者认为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者,如Rademacher,Lee M.的《政治哲学:结构主义和人道主义在政治中的建构》、Benton,Ted.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沉浮——阿尔都塞和他的影响》等。

詹姆逊第一个意识到阿尔都塞哲学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他在1981年出版的《政治无意识》一书中说,现行后结构主义对断裂性和异质性的赞扬只不过是阿尔都塞阐释的初始,他把阿尔都塞看做是后结构主义者、是没有明说的后现代主义即所谓隐藏着的后现代主义者。后来在《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中,他认为阿尔都塞的方程式(即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个人难以理解和控制、非理性的、复杂,这种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1996年,安东尼·卡拉瑞和大卫·拉其奥编辑出版了一个论文集:《后现代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未来》,收录了16篇论文。该论文集的前言中说: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许多关键问题,都曾经预示在阿尔都塞的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当中。安东尼·卡拉瑞和大卫·拉其奥直接称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并用专门的章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指出:后现代主义是未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后现代主义结合起来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他们同时还将阿尔都塞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称为后现代唯物主义。文章指出处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过渡期内,简单地抛弃马克思主义就等于恢复毫无竞争的资产阶级的现代主义,如果马克思主义想真正洞察后现代主义,它就必须在充满批判和随机性的后现代主义中存在、生存。

在Mark Bevir等编著的《后现代主义史》一书中,编者将阿尔都塞和尼采、海德格尔一起,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来看待,该书关于阿尔都塞一章的作者雷奇(Robert Resch)仍然把阿尔都塞作为结构主义者看待,并倒果为因,用阿尔都塞的学生德里达和福柯的思想来对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进行所谓的“解构”,最后胡乱论证一下阿尔都塞“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其实根本没有接触到阿尔都塞的后现代思想的实质内容。在这本书中,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思想与后现代性显然是硬撮合在一起。

霍伦·蒙塔格(Warren Montag)在《阿尔都塞》一书中认为:事实上,阿尔都塞的思想包容了现代与后现代、理性与非理性对立的两方面,每一方面他都坚持和维护,他站在一方的立场上批判另一方的观点,例如,他站在后现代的立场上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经验主义问题域进行了猛烈的批评,在症候阅读法、历史时代概念和多元决定论上都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倾向;路克·费雷特(Luke Ferretter)在他的《阿尔都塞》一书中指出阿尔都塞晚年在《来日方长》中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批判后现代主义是折中主义、无能,鼓吹物质消失、无形的交往等观点。

最近发现,美国马里兰大学退休教授、美国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诺曼·莱文在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写的专稿中,开始注意阿尔都塞哲学中的“有机”概念[11],不过他更侧重于黑格尔的有机方法的分析,没有对阿尔都塞的“有机”概念做具体的分析,更不用说“有机理性”了。

二 阿尔都塞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已出版阿尔都塞的原著六本:《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政治与哲学:阿尔都塞读本》、《黑格尔的幽灵》、《自我批评论文集》和《自我批评论文补集》;研究阿尔都塞的专著和博士论文十二篇(或本):郑亿石的《阿尔都塞哲学研究》、孟登迎的《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曾枝盛的《阿尔杜塞》、张一兵的《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李青宜的《阿尔都塞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朱晓惠的《哲学是革命的武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金瑶梅的《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研究 》、徐彦伟的《表象与询唤——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庞晓明的《结构与认识——阿尔都塞认识论思想解析》、刘宇兰的《“同一性思维”的意识形态批判——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性向度研究》、黄继锋的《阿尔都塞与马克思》、凌新的《阿尔都塞后期哲学思想研究》;翻译的国外研究专著有两本:[日] 今村仁司:《阿尔都塞——认识论的断裂》和 [英] 柯林尼可斯:《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硕士论文近20篇;“中国知网”截至2010年10月收录的有关研究阿尔都塞的专题论文288篇。

国内关于阿尔都塞研究的话题主要集中在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认识论的断裂、多元决定论、意识形态的研究、非人道主义、唯科学主义和结构主义、晚期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以及阿尔都塞的思想来源等方面。在阿尔都塞的“问题域”上(problematic,《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译为“总问题”,但国内其他学者对该译名有近十种不同的译法,表述比较混乱)。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主流观点,认为结构主义是阿尔都塞的“问题域”,这是自从80年代阿尔都塞引进国内后人们一直认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点;但是后来史超逸、姬长军等人开始怀疑阿尔都塞不是结构主义,而是认为阿尔都塞是科学主义,如郑亿石、姬长军、王雨辰等认为阿尔都塞的问题域是科学主义,其中一种重要的原因是他很强调科学,他的导师巴什拉是研究科学哲学的,他的一些概念就来自他的导师,这种科学主义的看法是第二种观点;第三种观点认为阿尔都塞的问题域是后现代主义,黑龙江大学关凌凯的硕士论文涉及阿尔都塞的后现代性。他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阿尔都塞“无主体”思想及其对后现代哲学的影响》中,首先介绍阿尔都塞的关于历史无主体的思想。在马克思那里,历史的本质和动力不是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和具体的人,而是由生产方式各要素结合而成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结构决定着生产者地位和担负的职能,因此,构成过程的真正主体不是占有者和执行者,不是“既定存在的事实”,不是“具体的个体”、“现实的人”,而是这些地位和职能的规定者和分配者,即生产关系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关系。从近代哲学以来对“主体”一词的通常认定来看,这个词汇的专门意义系指“人”,由于“关系”不是“人”,不能把关系设定为主体的范畴。因而可以说,人不是历史的主体,而是被历史决定的。人只是一定历史结构中的地位和职能的“承担者”与“执行者”,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体结构所决定的。历史关系本身不能被理解为主体,因此,“历史是一个无主体过程”。这就是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哲学核心思想的认定,或者说这是阿尔都塞的“无主体”思想的基本含义。接着关凌凯提出:“‘无主体’思想是阿尔都塞结构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也是阿尔都塞的哲学的理论元点和逻辑起点,阿尔都塞正是从‘无主体’的概念出发,连缀了他的哲学中各主要概念,使之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12]文章最后指出:阿尔都塞的“无主体”思想和结构的方法,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双重历史上的联结点,也是阿尔都塞与福柯、德里达思想的共通之处,成为三者之间的联系纽带,使三者的哲学具有了某种同构性。认为阿尔都塞的概念和方法“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给了福柯、德里达,使后者加以吸收借鉴。阿尔都塞正是借着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确立,也就是借着“无主体”思想和结构方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批评性。

关凌凯的文章只是稍微涉及阿尔都塞的后现代思想,分析的对象是阿尔都塞的“历史无主体”思想。“消解主体”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一个基本观点,从这方面说,阿尔都塞的“历史无主体”思想确实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并且对其学生福柯、德里达均有影响。但是,“历史无主体”思想只是阿尔都塞的“有机理性”这个“问题域”的一个部分内容,而且只是关于“历史时代”概念的很小部分,不是关凌凯所说的是“阿尔都塞结构思想的核心”。虽然他也认为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是,没有看到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和后现代性思想是怎样结合的,没有弄清阿尔都塞的“问题域”到底是什么,更不清楚“历史无主体”与整个阿尔都塞的思想的关系是什么,也就更不能把握阿尔都塞的整个思想,因此关凌凯最后的落脚点是“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批评性”,实质上还没有真正接触到阿尔都塞的思想实质。

综上所述,虽然杰姆逊、卡拉里、雷奇等少数几个人发现阿尔都塞的后现代思想,并且将阿尔都塞与结构主义联系起来,但他们的这种思想都是从传统主客二分的哲学问题域出发的,不理解阿尔都塞的“有机理性”是要克服传统主客二分问题域,没有看到“有机理性”是阿尔都塞的“问题域”,没有一个人提出“有机理性”是一个哲学范畴,不理解阿尔都塞“生产”的“有机理性”这个范式已经不同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更不理解阿尔都塞站在“有机理性”这个立场上对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只有美国马里兰大学退休教授、美国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诺曼·莱文最近注意到的“有机”概念才是阿尔都塞哲学的主题,可是他却理解错了。看到“有机理性”的不确定的一面的学者,就把它归结为后现代主义;看到“有机理性”的结构一面的学者,就把它归结为现代主义,不知道“有机理性”是一种人类到目前未曾出现过的新型的智力结构[13]和理性的形式[14],当然由于阿尔都塞本人受西方传统“爱智慧”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不知道他提出的这种“有机理性”已经不同于理性、不是理性,但他仍把它看作是一种新型的理性形式、并仍用“有机理性”来命名这种新思想,给人造成错觉和误解,将其误解为是理性之内的形式变化,不能把握这种新思想是结构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因此本文希望从阿尔都塞的“有机理性”,挖掘其“思想的内在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