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海关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税收状况与国家税制及税收政策密切相关,故研究者不乏其人,但既有研究,大多关注近代以来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确定的协定关税,以及国人为争取关税自主所作努力,较少留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关税政策及相关的制度建构,这制约了海关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完整的海关历史的重建。
本书注意到既有研究的缺憾,将讨论时段延伸至全面抗战这一非常时期,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前沿性,且有总结历史经验、服务现实的意义。
作者在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及上海、天津、广东、重庆等档案馆相关档案及其他传世文献进行深入调查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重构了国民政府海关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的历史过程:
(1)厘清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时关税政策的演变过程;
(2)全面分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关税在抗战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系统分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关税政策实施情况;
(4)客观分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关税征收过程中的利弊得失。
二 不足之处
(1)庋藏于海外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重庆档案馆以及其他一些省市县档案馆的大量档案资料大部分未能完整查阅,尤其是海外原始档案资料基本阙如;战局混乱,导致大量统计数据缺漏、失真现象比较严重,部分重要统计数据或互有出入或完全相左,无法核对并做到相互印证,需进一步论证研究;
(2)抗战时期,我国山河支离破碎,一般来说,基本被分割成三大块:国民政府实际控制区(国统区)、中共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日伪实际控制区(沦陷区)。本书主要研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控制区的关税政策及其实施过程,至于抗日根据地及日占区的关税问题及其两者或三者间的相互比较研究,留待以后继续探讨。
(3)没有同行专家在学术上的开拓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很难有一定的学术发展。学术研究贵在交流,本书尽管已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家们的指导,但本人才疏学浅,文字功底欠缺良多,本书所论观点只是一孔之见,真诚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1] 冯子超:《中国抗战史》,正气书局1946年版,第11页。
[2] 王亚南:《战时经济问题与经济政策》,光明书局1938年版,第64页。
[3] [韩]裴沫烨:《论中国关税制度改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4月,第1页。
[4] 余由道:《中国对外贸易论》,温嗣芳教授指导,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毕业论文,1945年。
[5] 张鸿春:《关税概论》,第51页。
[6] 郝如建:《加入WTO对我国走私犯罪的影响及对策》,《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 张振鹍:《抗日战争:八年还是十四年?》,《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1期。
[8] 赵林如编:《市场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4页。
[9] 王意家等编著:《海关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0] 黄天华编:《WTO与中国关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1]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经济战略措施研究课题组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经济战略措施研究》,西南财政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12] 全文见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编《经济游击队应用法令汇编》,编者刊,油印本,1941年,以下简称《经济游击队应用法令汇编》,上海图书馆藏,第423—425页。
[13] 黄天华编:《WTO与中国关税》,第1页。
[14] 陈大钢编著:《海关关税制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张亚雄编:《关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15] 梁敬:《不平等条约与中国关税制度》,载《经济汇报》第7卷第1、2期,1943年1月16日。关于中国古代的关及关税问题,有些学者进行了专门的考察,如郑功成曾对古代的“关”和古代关税史进行了简单梳理,他指出:在我国的历史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关”和“关市之征”的记载。所谓“关”就是一个封建领主领地或国家的边界上设立的关卡,即“关者诸候之陬隧也,而外财之门户也”(郑功成:《古代的“关”和关税》,《商业研究》1985年第6期)。李金明对清代海关的设置与关税的征收进行了考察,他指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后,则分别于广东、福建、浙江、江南四省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目的是管理海上贸易与征收进出口关税,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正式设立海关的开始,当时海关的职责,不仅管理对外贸易,而且亦管理国内的沿海贸易,甚至于内河航运。故为了论述方便,本文仅着重谈其与海外贸易有关的部分。(李金明:《清代海关的设置与关税的征收》,《南洋问题研究》1992年第3期)
[16] 主要参见黄天华编《WTO与中国关税》,第12—17页。
[17] 参见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载《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479页。
[18] 张群主编:《中外关税税制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19] 刘广平、王意家、林利忠编著:《海关征税》,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166页。
[20] 王屏藩著,温嗣芳教授指导:《论我国战后关税政策》,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毕业论文,1945年。
[21]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1988年。
[22] 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编辑:《先总统蒋公抗战方策手稿汇辑》,载《近代中国》总第11、14、15、21期,1979—1981年陆续出版;李云汉主编:《蒋委员长中正抗战方策手稿汇编》,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92年。
[23] 瞿绍华、朱汇森主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台北“国史馆”印行,1985—1994年陆续出版。
[24] 魏尔特编著:《中国海关起源、发展和活动文件》,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印行,1940年。
[2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以下简称《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6] 该丛书已经出版十本,分别是第四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第五编《中国海关与缅甸问题》;第六编《中国海关与中葡里斯本草约》;第七编《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第八编《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第九编《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第十编《中国海关与庚子赔款》;第十二编《中国海关与邮政》;第十三编《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第十五编《1938年英日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海关总署研究室编辑,中华书局1983年重版。
[2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年)》,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共计170册,以下简称《中国旧海关史料》。
[28] 黄胜强主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3卷)(1861—1942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
[2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行政院经济会议、国家总动员会议会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 吴菊英:《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财政部财政报告》,《民国档案》1986年第2期;喻春生:《孔祥熙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财政报告》,《民国档案》2006年第1期。
[31] 陈铁生:《北洋政府修改通商进口税则经过(1912—1918)》,《民国档案》1990年第1期。
[32] 郑会欣:《九·一八事变后有关东北关税问题档案资料选》,《民国档案》1989年第1期。
[33] 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财政部第二期战时行政计划实施方案》及《财政部第二期战时行政计划实施方案》(续),《民国档案》1993年第4期和1994年第1期。
[34] 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编:《抗战中的中国经济》,抗战书店1940年版,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翻印,1957年发行。
[35] 北海海关编:《北海海关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甄朴:《北京海关志(1929—1999)》,《北京海关志》编纂委员会出版,内部发行,2002年;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海关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福州海关编:《福州海关志》,鹭江出版社1991年版;拱北海关编:《拱北海关志》,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周荣国主编:《广西通志·海关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广州海关志编纂办公室编:《广州海关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哈尔滨海关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海关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口海关编:《海口海关志》,编者印行,内部发行,1992年;海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海南省志》第九卷《海关志》,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徐蔚葳:《杭州海关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黑河海关编:《黑河海关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吉林省志·海关商检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江门海关编:《江门海关志(1904—1990)》,编者印行,1996年;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海关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九龙海关志办公室编:《九龙海关志(1887—1990)》,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南京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编:《南京海关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年版;南宁海关修志办公室编:《南宁海关志》,南宁海关修志办公室出版发行1997年版;任与孝主编:《宁波海关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山东省志·海关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汕头海关编志办公室编:《汕头海关志》,编者印行,1988年;《上海海关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海关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海关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绥芬河海关编:《绥芬河海关志(1907—1996)》,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天津海关编志室编:《天津海关志》,天津海关编志室印行,1993年;温州海关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温州海关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武汉海关编:《武汉海关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汉海关印行,1995年;厦门海关编著:《厦门海关志》,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海关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6] 近20年来整理出版的主要有: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周勇、刘竞修译编:《近代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1876—1949)》,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厦门市志编纂委员会、厦门海关志编委会编:《近代厦门社会经济概况》,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池贤仁主编:《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华艺出版社1992年版;李策编译:《近代武汉经济与社会——〈海关十年报告·汉口江海关〉》,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李必樟译:《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沪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广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海关志编纂委员会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黄富三等编:《清末台湾海关历年资料》,台北“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莫世祥等编译:《近代拱北海关报告汇编(1887—1946)》,澳门基金会,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瓯海关、杭海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等。
[37] 如《申报》、《中行月刊》、《关声》、《中央日报》、《禁烟半月刊》、《经纬》、《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经济情报》、《银行周报》、《申报每周增刊》、《时事评论周刊》、《资源委员会季刊》、《禁烟委员会公报》、《时事月报》、《民国日报》、《时代批评》、《缉政月刊》、《经济周报》、《永生周刊》、《新闻报》、《观察》、《晨报》、《大公报》、《拒毒月刊》、《华商报》等。
[38] 参见陈锋《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佳宏伟《近20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夏良才《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概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阮芳纪《近年来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载吴伦霓霞、何佩然主编《中国海关史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1997年,第3—24页;戴一峰《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吴伦霓霞等《中国海关史论文集》,第47—69页;戴一峰《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39] 叶松年:《中国近代海关税则史》,三联书店1991年版,前言,第2页。
[40] [日]吉田虎雄:《中国关税及厘金制度》,北文馆1915年版。
[41] [日]高柳松一郎:《中国关税制度论》,李达译,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42] [英]莱特:《中国关税沿革史》,姚曾廙译,三联书店1958年版。
[43] 武堉幹:《中国的关税制度》,载《新中华》第5卷第13期,1937年7月10日。
[44] 彭雨新:《清代关税制度》,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45] 叶松年:《中国近代海关税则史》,三联书店1991年版。
[46] 汤象龙:《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页。
[47] 张湘豫、杜志华:《简述近代中国海关税率的四次修订》,《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48] 徐思彦:《关税与中外约章》,《历史教学》1992年第9期。
[49] 尉亚春:《中国海关关税税率的变迁(1912—2001)》,新疆大学,2001年5月。
[50] 王永起:《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51] 吴正俊:《旧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艰难历程》,载《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52] 陈赞绵、胡艳杰:《近代中国低关税局面形成的原因》,载《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3] 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54] 郑率:《近代中外经济关系中关税与厘金的纠葛》,《史学集刊》2006年第6期。
[55] 朱洁:《郑观应的厘税改革主张》,《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6] 肖美贞:《试比较郑观应与张謇的厘税改革思想》,《甘肃农业》2004年第10期。
[57] 陈跃:《论厘金的裁撤及意义》,《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8] 连心豪:《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内地——厦门、泉州常关内地税个案研究》,《民国档案》2005年第4期。
[59] 张生:《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1927—1937)》,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6、77页。
[60] 李秀领:《列强在华协定关税特权的废除》,《江海学刊》1997年第4期。
[61] 王尔敏:《五口通商变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 王国平:《论近代中国的协定税则》,《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63] 蔡晓荣:《对近代中国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64] 赵林如编:《市场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4页。
[65] 涉及抗战时期中国海关问题的著作主要有:陈诗启的《中国近代海关史问题初探》和《中国近代海关史》、蔡渭洲的《中国海关简史》、赵淑敏的《中国海关史》、姚梅琳的《中国海关史话》等。
[66] 行政院新闻局编:《关政》,行政院新闻局出版1947年版。
[67]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8] 蔡渭洲:《中国海关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69] 姚梅琳:《中国海关史话》,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年版。
[70] 曾业英:《日本侵占华北海关及其后果》,《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4期。
[71] 王洪涛:《浅谈日本对华北海关的侵占》,《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72] 吴铁稳、张亚东:《论1938年英日关于中国海关问题的非法协定》,《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73] 邱霖:《论1938年海关协定和英日在华冲突》,《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74] 孙修福:《试论近代海关监督及其维权斗争》,《民国档案》2005年第4期。
[75] 张少华:《近代中国关税控制权的失落》,《文教资料》2005年第32期。
[76] 吴亚敏:《论海关在中国内战中的中立原则》,《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77] 郭亚非:《试论云南近代海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78] 郭亚非:《再论云南近代海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79] 刘云长:《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税务整顿》,《历史教学》1996年第8期。
[80] 童蒙正(1903—1989),字果顺,新中国建立后以字代名,龙游人。1923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商科,任北京《京报》经济版编辑,兼中国大学出版部主任。后任北京银行公会创办的《银行月刊》编辑。1926年冬留学日本明治大学专攻财政金融学科。1929年4月学成回国,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处《统计月报》编辑。1930年,任国民政府主计处岁计局地方预算审核。同年任国防设计委员会专员,主持地方财政调查研究工作。主编江、浙、赣、皖、鄂、湘、鲁、豫、陕、晋、冀、察哈尔、绥远、南京、北平、汉口等省市地方财政实地调查报告,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调查数据翔实,颇具史料价值。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财政部钱币司技正帮办,协助金融行政工作。不久调任外汇管理委员会处长,主持进出口外汇审核。1942年,任交通银行总管理处储蓄部副经理、经理,直到抗日战争胜利。1947年,任浙江省银行常务董事兼总经理,次年初辞职。1950年,应邀至上海商业专科学校执教,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后进上海健轮织布厂任会计、统计、计划等工作。1956年评为先进工作者。1958年被错划右派。1982年10月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85年平反纠错,恢复公职。建国前,曾兼任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中央大学和文化学院等院校教授。在金融界工作近20年,两袖清风。工作之暇,潜心著述,著作有《中国陆路关税史》、《中国之汇兑》、《关税论》、《关税概论》、《财政学》、《中国营业税之研究》、《瓦格涅财政之提要》、《中国战时外汇管理》等。
[81] 关吉玉(1899—1975),中国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奉天辽宁(今辽宁)人。字佩恒。1924年入北京朝阳大学,毕业后留学德国柏林大学。1932年回国,历任财政部天津统税查验所查验员、主任、所长。1934年任庐山军官训练团教官。1935年随军入川,参与“围剿”红军。1940年任江苏省财政厅厅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松江省政府主席、东北行辕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粮食部政务次长。1949年调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曾主持十世班禅坐床大典。同年去台湾。曾任台湾“考试院”秘书长、高雄硫酸亚公司董事长等职。
[82] 涉及抗战时期关税问题的论述主要有:关吉玉:《中国税制》,经济研究社1945年版;童蒙正:《关税概论》,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谷志杰:《关税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问题初探》,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蔡渭洲:《中国海关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日]久保亨:《抗战时期中国的关税贸易问题》,载张宪文等编《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514—519页;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史实的综合分析》,程麟荪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戴一峰:《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财政》,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张鸿春:《关税概论》,台北世界书局1977年版;赵淑敏:《中国海关史》,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年版;叶松年:《中国近代海关税则史》,三联书店1991年版;崔国华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陈大钢编著:《海关关税制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孙文学主编:《中国关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孙宝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1—1945)》,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
[83] 孙文学主编:《中国关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84]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5] 同上书,第841页。
[86] 蔡渭洲:《中国海关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87] 尉亚春:《中国海关关税税率的变迁》,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88] [日]久保亨:《抗战时期中国的关税贸易问题》,载张宪文等编《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514—519页。
[89] 张鸿石:《1936—1937年中国学术界的战时财政主张》,《河北学刊》1996年第3期。
[90] 朱偰:《中国战时财政之出路》,《东方杂志》33卷7号,1936年4月1日。
[91] 宋同福:《战时关税》(上),《经济汇报》第9卷第3期,1944年2月1日;宋同福:《战时关税》(下),《经济汇报》第9卷第4期,1944年2月16日。
[92] 马寅初:《中国关税问题》,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马寅初著,田原主编:《马寅初全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3] 黎建军:《试论五卅时期马寅初收回关税自主权思想》,《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94] 牛林豪:《1945年前马寅初财政金融思想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95] 《孔祥熙战时财政与金融》、《全国财务人员训练所开学典礼训词》,载刘振东编《孔庸之先生演训集》,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239、353页。孔祥熙:《四年来的财政金融》,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印行,1941年,第2—5页。孔祥熙:《抗战以来的财政》,胜利出版社1942年版,以下简称《抗战以来的财政》,第4—6页。
[96] 吕志茹:《孔祥熙与战时财政》,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97] 蔡志新:《孔祥熙的战时财政理论和战时财政政策》,《历史档案》2006年第1期。
[98] 刘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赋税政策》,原载《抗日战争史事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又载赵铭忠、陈兴唐主编《民国史与民国档案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427—438页。
[99] 郑会欣、刘冰:《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述论》,载张宪文等编《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462—475页。
[100] 叶玮:《3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进口关税征金改革述论》,《民国档案》2001年第3期。
[101] 龚辉:《论国民政府战时关金政策的演变——兼论抗日战争期间中日财政金融的争斗》,《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02] 莫建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财政危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103] 《军事委员会致行政院密代电》(1941年6月26日),[贸易委员会档案],档案号:309/2729,二档馆藏,转引自郑会欣《统制经济与国营贸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复兴商业公司的经营活动》,《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25—149页。
[104] 吴太昌:《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贸易、物资管制及国家资本的商业垄断活动》,载平准学刊编辑委员会编《平准学刊》第五辑(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668页。
[105] 郑会欣:《统制经济与国营贸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复兴商业公司的经营活动》,《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25—149页。
[106] 陈梅龙、沈月红:《近代浙江洋油进口探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0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8] 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09] 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建文史资料》第10辑《闽海关史料专辑》,编者印行,1985年。
[110] 李恩涵:《日本在华中的贩毒活动(1937—1945)》,载台北《“中研院”近史所集刊》1998年第29期;李恩涵:《日本在华南的贩毒活动,1937—1945》,载台北《中研院近史所集刊》1999年第31期。
[111] 《历史教学》1962年第4期。
[112] 邓开颂等主编:《粤澳关系史》,中国书店1999年版。
[113] 《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14]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15] 厦门海关学会《学会论坛》1993年第5期。
[116]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7] 《民国档案》1999年第1期。
[118] 《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19]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
[120] 《安徽史学》2002年第3期。
[121] 《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122] 《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123] 辛公显:《三十年代日租界的走私》,《经济史》1982年第4期。
[124] 时事问题研究会编:《抗战中的中国经济》,抗战书店1940年版,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翻印,1957年。
[125] 载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二十编对日抗战(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26] in Akira Iriye(ed.),The Chinese and the Japanese: Essays i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Princeton,Princeton N.J.:University Press,1980,pp.275-303.
[127] 《纪念七七抗战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史馆,1998年12月,第557—617页。
[128] 唐凌:《抗战时期的特矿走私》,《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29] 郑成林:《抗战前商会对日本在华北走私的反应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30] 肖自力:《民国时期钨砂走私现象探析》,《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4期。肖自力致力于民国时期钨业问题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如肖自力《论民国年间(1914—1949)赣南钨业之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肖自力《中央苏区对江西钨矿的开发与钨砂贸易》,《中共党史资料》2006年第2期;肖自力《抗战以前广东与赣南钨业的开发》,《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31] 连心豪:《水客走水——近代中国沿海的走私与反走私》,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版。
[13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澳门中西创新学院和美国黄兴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提交论文。
[133]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4]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89年第3期。
[13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
[136]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137]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38] 非常感谢连心豪教授提供其硕士论文《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海关缉私工作的演变》(厦门大学1988年6月)供本人参阅。
[139] 孙宝根:《论近代中国海关缉私制度的确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晚清海关缉私体制述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制度》,《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40] 林美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走私贸易的应对措施》,载台北《史原》1991年第18期。
[141] 良雄:《戴笠所主持的全面缉私工作》,载良雄《戴笠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再版。朱偰:《孔祥熙与戴笠争夺缉私权》,载寿充一编《孔祥熙其人其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284页。
[142] 朱偰:《孔祥熙与戴笠争夺缉私权》,载寿充一编《孔祥熙其人其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284页。
[143] 蔡渭洲:《中国海关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55—156页。
[144] 廖振华:《海关查私学》,中国海关学会1987年版,内部发行。
[145] 吴太昌主编:《中国近代商业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598—599页。
[146] 黄世庆:《闽南海域海上缉私工作初探》,载厦门海关学会编《论文集(2)》(1988—1989),内部发行,1990年。
[147] 陈丽华:《浅析1949年以前泉州沿海走私与缉私工作的斗争》,《福建论坛》1994年第5期。
[148] 孙宝根:《论近代中国海关缉私制度的确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2004年第2期。
[149] 孙宝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制度》,《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4年第1期。
[150] 赵叔文:《原九龙关华南缉私舰队的基本情况》,《海关研究》1987年第4期。
[151] 伯亮:《戴笠直接控制的衡阳“查干班”》和《戴笠直接控制的西安“查干班”》,分别载《民国春秋》1998年第2期和1999年第1期。
[152] 徐志:《民国时期的税务警察》,《涉外税务》2002年第6期。
[153] 甄鸣:《近代中国海关警史探微——关于缉私警察制度的历史启示》,《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
[154] 孙宝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游击队述论》,《民国档案》2004年第2期。
[155] 陈诗启:《海关总税务司和海关税款保管权的丧失》,《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王中茂:《简论安格联对独立各省海关税款保管权力的剥夺及其影响》,《洛阳师专学报》1985年第2期;崔禄春:《抗战初期日本劫夺华北海关税款管理权述论》,《历史教学》1998年第2期;黄建洪:《辛亥革命时期列强攫取中国关税保管权和支配权析论——以〈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为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陈诗启:《海关监督和外籍税务司的畸形关系》,《从明代官手工业到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283页;任智勇:《晚清海关监督制度初探》,《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刘小萌:《清末海关的薪酬制度》,《中国海关》2001年第10期;李虎:《中国近代海关与清政府的薪酬制度比较研究——以赫德时期为例》,《历史教学》2003年第4期;黄丰学硕士论文:《赫德与中国近代海关的廉政建设》,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王志军硕士论文:《论近代中国的子口税制度》,郑州大学,2006年;刘生文硕士论文:《近代九江海关及其商品流通(1861—1911)》,南昌大学,2005年;靳海彬硕士论文:《中国近代海关瓷器进出口贸易研究(1868—1936)》,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56] 刘大年:《抗日战争时代》,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