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规制:大学章程的历史流变与当代形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研究采取一种“问题提出——文献分析——研究假设——构建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基本结论——政策建议”的归纳式思维线路。首先,从现实出发,提出研究的问题,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与分析,找出研究的空间。其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本研究适切的理论基础并构建分析框架。第三,在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中世纪大学章程、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罗马传统和社会主义传统大学章程的历史流变。第四,在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编制大学章程编码表对所选取的章程文本进行统计分析。第五,在对大学章程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现代大学章程的共同特质,即通过现代大学章程实现大学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民主与控制之间的均衡,并从文化层面对此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中国大学章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大学章程与大学权力运行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中国大学章程的历史演进,进而提出制定和完善中国大学章程的若干建议。

img

图1—2 本研究思路图

二 研究方法

选择跟选题适切的研究方法就在于将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的对象,通过研究者的论证、解释转化为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本书的最终指向是为我国大学制定章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其中提供的理论依据既要符合大学章程的“世界通例”,又要符合我国大学的特殊性。基于研究目的的需要,本书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1)政策内容分析法。政策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又称政策话语分析法,政策定量分析法),是从有关政策主题信息的编码分析入手,对文献内容进行系统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语言分析,目的是要分析清楚或者说要测度出文献中有关主题的本质性事实及其有关的发展趋势,分析的基本单元是可公开看到的文本,被称为“从公开中萃取秘密”的一种研究方法。[50]文本是指“由有关的话语组织的阐释公共政策的语篇”,作为官方的政策文本就是公共政策的文件以及解释政策的各种具有权威性的文本,本书中的政策文本特指大学章程。通过对所收集的大学章程文本内容的关键词语进行结构性编码处理,可以还原具体某一类的大学章程基本特征以及各类大学章程的共同特征。结合本书的目的,希望通过对大学章程进行具体文本内容的分析,获取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大学内权力结构的重要信息,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现代大学章程的共同特质。政策内容分析是基于文本的政策分析,分析既立足政策文本,但又不拘泥于文本,它通过与文本相关的历史、制度和政策实践的对话来揭示文本的深层意涵。[51]具体说来,本书中通过对收集到的大学章程文本进行结构化编码统计分析,结合典型案例的叙事研究,验证相关研究假设,并与大学章程历史流变分析所得结论互相印证。

(2)理想类型法。理想类型(Ideal Type,又称理想型、理念型),是马克斯·韦伯试图为社会学研究奠定坚实的逻辑基础而建立的一套精确严谨的观察、分析和解释经验现实的概念工具,在形式上是一种抽象理论的概念结构。理想类型法通过对事物的某个特征进行放大,进而做类型化处理。理想类型是用来比较和衡量实在的手段,并因此成为引导人们达到实在知识的指示,使人们借此进入对历史事件本身的因果解释,理想类型具有相对性和暂时性。[52]本书从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权力配置两个维度入手,把大学章程分为4种类型:中世纪大学章程、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大学章程、罗马传统大学章程和社会主义传统大学章程。

本书除了采用了上述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外,还采用了历史分析法,通过分析各种类型大学章程的历史流变,弄清楚大学章程的历史演变逻辑,寻求大学章程的一些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为我国大学制定出符合当下大学需要的章程提供依据。因为只有遵循历史的大学章程才有生存的根基,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花之果”。另外,本书还采用了文献研究、访谈等研究方法。


[1]周光礼:《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法律视界》,《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0期,第26—28页。

[2]湛中乐:《公立高等学校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3]教育部法制办公室:《高等学校章程选编》2009(未正式出版);王大泉:《我国高等学校章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北京大学教育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大学治理与大学章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版,第226页(未正式出版)。

[4]王大泉:《我国高等学校章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北京大学教育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大学治理与大学章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版,第227页(未正式出版)。

[5]周光礼:《高校内部规则的法理学审视》,《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第4期。

[6]卢乃桂,操太圣:《中国改革情境中的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现象透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第49—53页。

[7]郭卉:《我国公立大学治理变革的困境与破解——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办学体制改革与学校发展——现实问题与政策、法律创新》,《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2009年版。

[8]陈世伟:《高校职务犯罪:典型生成及预防机制研究——基于网络资料的实证》,《犯罪研究》2010年第1期,第78—83页。

[9]本研究中的“大学”统指高等学校,文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大学”一词的含义即为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高等学校。

[10]教育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刘献君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课程《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上的授课内容,2008年、2009年。

[11]刘香菊,周光礼:《大学章程的法律透视》,《高教探索》2004年第3期,第39—41页。

[12]《东京大学的概要(2009—2010)》中的《东京大学宪章》,东京大学中文网站的称呼。[EB/OL]http://www.u-tokyo.ac.jp/pdf/gaiyo-c-09-10.Pdf2010-05-05。

[13]唐朝纪等:《依法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习问答》,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0页。

[14]陈立鹏:《学校章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15]王国文,王大敏:《学校章程的法律分析》,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二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16]蒋超:《学校章程初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7期,第12—16页。

[17]米俊魁:《大学章程价值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18]刘香菊,周光礼:《大学章程的法律透视》,《高教探索》2004年第3期,第39—41页。

[19]张建初:《论高等学校章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第88—92页;李昕欣:《我国大学章程历史演进与内涵分析》,《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第36—37页。

[20]陈立荣,严俊俊:《大学章程: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制度保障——对大学章程制定主体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3期,第57—60页。

[21]陈学敏:《关于大学章程的法律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69—172页。

[22]具体来说就是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但不包括部委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及其他教育行政规范。参见湛中乐《公立高等学校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7—38页。

[23]湛中乐:《公立高等学校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0—42页。

[24][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5]参见万斌《政治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王海明《权力概念辨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71—75页。

[26]许斌龙:《法理学视野下的权力概念》,《党政论坛》2008年第9期,第41—43页。

[27]董云虎:《论权力概念》,《人权》2006年第2期,第28—29页。

[28]可参见胡娟《厘清权利性质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关键》,《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6期,第38—41页;许杰《政府分权与大学自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29]蒋后强:《高等学校自主权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版,第22页。

[30]《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538页。

[31]林正范,吴跃文:《论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含义、依据与范畴》,《上海高教研究》1994年第2期,第51—54页。

[32]黄新宇:《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实现的障碍及其法律对策》,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3页。

[33]陆兴发:《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问题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102页。

[34]毕颖慧:《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学透视》,《理论学刊》2007年第10期,第97—100页。

[35]刘冬梅:《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111—113页。

[36]张进香:《高校自主权的法律性质及其规限要求》,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版,第25页。

[37]周雄文:《论高等学校自主权的法权范畴》,《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40—144页。

[38]林正范:《自主管理和管理效率:香港高等学校管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转引自王修娥,熊庆年《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问题研究的综述》,《江苏高教》2001年第2期,第38—41页。

[39]蔡国春:《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历史与比较》,《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期,第33—36页。

[40]周光礼:《学术自由与大学办学自主权》,《科技导报》2002年第6期,第28—32页。

[41]朱九思,姚启和:《高等教育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6—87页。

[42]劳凯声,郑新容:《规矩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页。

[43]申素平:《重新审视高等学校的自主权》,《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4日。

[44]刘凯:《我国公立高等学校自主权的法律规制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版,第4—5页。

[45]龚怡祖:《我国高校自主权的法律性质探疑》,《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第50—54页。

[46]蔡克勇:《大学办学自主权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教育报》1997年5月31日第三版。

[47]郭歆,夏晓勤:《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源头和动力——一种新制度主义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第35—40页;许杰:《政府分权与大学自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48]谢凌凌,张琼:《共治视阈下大学权力的生成、表征及协调机制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第57—61页;柯文进:《现代大学权力运行机制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22期,第27—28页;秦惠民:《我国大学内部治理中的权力制衡与协调——对我国大学权力现象的解析》,《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8期,第26—29页;李海萍:《论大学内部权力结构的形成机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第76—82页;于海棠:《大学权力配置“问题式”的建构》,《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9—22 页;吴向明:《大学权力模式的整合比较》,《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97—101页等。

[49]黄春平:《大学中的权力:来源、类型与结构》,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版,第18页。

[50]李钢,蓝石:《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第2—4页。

[51]涂端午:《教育政策文本分析及其应用》,《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第5期,第22—27页。

[52][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莫茜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汉译本序),第16—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