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员工专长培养,提倡“干一行爱一行”
华为对基层主管、专业人员和操作人员实行岗位相对固定的政策,提倡“干一行爱一行”:华为允许员工适当地挑选工作岗位,但不鼓励员工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鼓励员工“干一行爱一行”,在干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兴趣,最终成长为专家。
华为员工有挑选岗位的机会,不过员工首先在工作中要先服从分配,尽快磨合,让自身思想的火花在本职工作中闪烁,并慢慢爱上岗位。
员工如果发现岗位很不合适,还有调换机会。但万万不可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哪座山也爬不上,最后被公司淘汰了。“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是相对的,不能无限地乱爱下去,也不能无限制地调换岗位。
1998年,任正非在员工大会上指出:“1997年我们动员了200多个硕士到售后服务系统去锻炼。我们是怎样动员的呢?我们说,跨世纪的网络营销专家、技术专家要从现场工程师中选拔,另外,凡是到现场的人的机会和待遇可能会更好一点。一年后,他们有的分流到各种岗位上去,有的留下做了维修专家。他们有实践经验,在各种岗位上进步很快,又推动新的员工进入这种循环。这种技术、业务、管理的循环把优良的东西都带到基层去了。”
华为希望员工热爱工作,视工作为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好好珍惜。每个员工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大家目光要远大,胸怀要开阔,要富有责任心,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任正非说:“君不见用户板测试组,持之以恒,数年如一日盯在一块板上,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专家,而不是“万金油”式的通才。焊接专家、插件专家、线缆及机框组装专家、包装专家、货运专家、仓库专家、打字专家等各种各样的专家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极有战斗力的联合兵团。”
彭祺就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硬件工程师,他在华为一干就是十几年。彭祺大学毕业后就到华为合资公司华赛上班,来公司报到时,领导安排一位资深的单板工程师当他的师父。师父没跟他讲具体的业务,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话:“做单板工程师,特别是我们搞硬件的,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经得起失败,耐得住寂寞,一步一步走扎实。”年轻气盛的彭祺,除了口头“嗯嗯”地应付着,心里却不服气:我的字典里就没有“失败”这个词。
一周后,彭祺接到了第一项工作,将一块已经完成的单板做一次改板,原因是这块单板的时钟方案有问题。这么快就有活干了?第一次就是做一块自己的单板?他很高兴,但接下来开始犯难,凭借他在学校做过的那点单板,以及对时钟的了解,根本不知道时钟会出啥问题。他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除了自学,遇到不懂的就不断请教,很快就弄清楚了时钟抖动、锁相环、精度、频偏等基础名词,并找出了问题的原因。之后,他做的单板上电调通,一次归档。
很快,彭祺的第二项任务来了--为一家运营商定制全系列交换机产品。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定制物料清单(BOM)方案,涉及整机的近50种形态和上百种 BOM。他的内心有点崩溃,但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踏踏实实去做。对于每个BOM中的每一个物料,大到整机机柜,小到一颗螺钉,他都不停地问自己:“我弄清楚每个细节了吗?”所幸,最后所有的清单无任何纰漏,达到 100%的准确率。这也让他养成了保持至今的一个习惯,就是经常问自己:“这件事情我到底明白了没?”如果哪个细节他还回答不上来,他有时候还会莫名地吓出一身冷汗。”
很快,两年时间过去了,其间彭祺完成了3块单板的设计,全部一版归档,他被评为部门的“年度最佳新人”。
新员工时期的顺风顺水,让彭祺开始有些飘飘然,于是他选择了离职,去了一家小公司担任硬件总负责人,希望自己可以独立完成一些设计。但换行业难,之前的彭祺也就是一名只会把原理图上的器件简单拼接的“连连看”硬件工程师,对大硬件领域的知识和结构只是一知半解。而现在,没有结构、没有互连,更没有热设计和工艺,所有和硬件相关的设计都要自己一肩挑,技术上的短板一下凸显出来。彭祺开始反思,以前自己做得好,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公司的大平台,离开了平台,又缺少个人的技术积累,如何能确保自己在硬件领域做到最好呢?
就这样,彭祺顶着压力干了两年,虽然算不上成功,但至少对自己有了更清晰、准确的认知,硬件领域博大精深,而自己资历尚浅,要想有一番作为,还需沉下心来,摒弃浮躁,稳扎稳打,提升自我。
经过慎重考虑,彭祺入职了当时的华赛,后来华赛被并入华为,他又成为华为的一员。回到大平台的彭祺,决定“重新做人”,一步一个脚印打牢自己的基本功,在不断的“洗礼”中逐渐成长起来。
入职一年后,领导突然找到彭祺,问他:“有个紧急的项目,半年内完成一套存储产品的交付,你愿不愿意做?”以往一个产品的交付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这次只有半年,还要身兼 SE(架构设计)和硬件开发,挑战巨大。但彭祺想都没想就应承下来,因为他一直希望能有机会重新做出最好的单板来证明自己。
开发过程压力非常大,彭祺带领由5个人组成的小团队始终朝气冲天,所有人都非常期待能交付出一套精品。当时遇到的最棘手的事是硬件 EMC(电磁兼容)问题,因为他们第一次做EMCRE(辐射骚扰测试),辐射量超出设计标准的10%,完全没想到结果这么严重。以前其他单板的设计也用过这颗芯片,知道该芯片的辐射量有些偏大,因此,在单板和结构设计上已经做了屏蔽优化,但经过实际测试后发现芯片的辐射量完全超出预期。这个测试如果不通过,他们的产品是无法上市销售的。
彭祺和EMC工程师泡在实验室里一个多月,一直在寻找破解的方法。首先想到的是“堵”,简单来说,就是想办法让设备辐射的能量封闭在产品空间内部,减少对外的辐射。但他们经过反复测试后发现,产品通过结构进行辐射屏蔽的难度很大,结构缝隙其实非常难以控制,往往这边堵住,那边又泄漏出来了。就在他们反复测试、百思不得其解时,有个同事说了一句:“‘堵’行不通的话,我们可不可以考虑从源头解决?芯片的辐射大,是不是因为我们设计时忽略了某些问题?”
一语惊醒梦中人,之前他们都陷入常规的思维中,太关注一种方法,完全没考虑芯片优化这个方向。彭祺找到芯片厂家,了解到该芯片对电源和时钟均比较敏感,如果能降低电源纹波并适当地优化时钟信号质量,就有可能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优化和尝试,在芯片上做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再加上结构屏蔽作用,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彭祺深有体会地说:“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有时候在思维上会存在一些先入为主的想法,这个时候发散思维很重要,认真了解问题并集思广益,才有可能找到解题之道。往前多走一步也许就是胜利。”
从2016年开始,彭祺开始接手硬件开发工程师(DE)的工作。在还没完全熟悉DE工作时,一个全新的项目开始了,是下一代存储系统的预研。回顾上一代产品在现网暴露的一个个可靠性、可维护性的问题,想想客户的抱怨和维护人员的无奈,他暗暗下定决心,下一代产品一定要给大家一个交代。
项目经过多轮讨论后确立了总体框架,但是剩下的方案评估进展异乎寻常地艰难。作为硬件DE的彭祺,常常为了一个方案陷入长时间的思考,决断过程非常纠结。例如,硬件架构要在一定密度内实现,什么密度最合理?容量性能如何配置?他和团队反复拿出了10多种方案后才确定。
背板设计是开发阶段最大的“拦路虎”。因为背板有源器件(需供给电源的器件)的问题,生产环节和现网已经出了好几个相关的硬件问题,尽管他们也针对性地修改了背板设计,但是治标不治本,设计团队面临巨大的压力。维护人员提出诉求:新方案能不能做背板无源化设计?
针对存在的问题,彭祺召集人员对制造、装备、驱动和硬件进行集体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分析了整个电子标签加载及现网备件更换等多个场景,经过技术反复论证,修改了生产装备加工流程,解决了挂耳上电子标签应用的可靠性问题,实现了背板无源化,开启了业界存储无源背板的先河。他们探索出的4U16刀片设计方案也得到了团队的认可。
解决问题没有捷径,碰到问题多往前走一步,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柳暗花明了。幸运的是,彭祺从没有轻言放弃,终被成功眷顾。
彭祺在《华为人》撰文说:“十几年来,我一直在硬件开发的岗位上耕耘,没有考虑调整发展方向,因为我总能从一个又一个难题中找到解题的乐趣,不断收获价值感和成就感。任正非说过,胜利取决于坚如磐石的信念,信念来自专注,什么是专注?也是在十年后的今天,我才深切领悟到师父那句话的含义,就是坚持做好一件事情,经得起摔打,耐得住寂寞,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专注和坚持中追寻梦想的灯塔,终会点亮希望之光!”
在华为,像彭祺这样的员工很多。他们知道,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潜心钻研,才会成就自己。
长期不懈地做实事,最终将创造奇迹,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一切有志于献身事业的人,都应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不管道路两旁的鲜花、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