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1931年3月

日本运输船抵达菲律宾,遭到美国飞机和潜水艇的攻击——伤亡惨重,但成功登陆——美国陆军拼死抵抗——马尼拉沦陷——数艘小型船只逃脱——日本彻底占领菲律宾——关岛一直未传回消息,引发美国担忧

 

11日清晨,从吕宋岛出发的美国飞机发现在圣克鲁斯(Santa Cruz)西北50英里处有数艘战舰正往东南方向航行。很快他们就认出那是战列巡洋舰“金刚号”和“榛名号”(Haruna)以及一些更小的船只。驱逐舰和轻型巡洋舰将这支小队围得严严实实,美国的潜水艇即便能去到附近海域也根本没有出手的机会。这些舰艇显然是整支舰队的先锋,目的是为侵略军的登陆提供掩护。因此,圣克鲁斯下令所有能联系上的美国飞机立即发动进攻。但在这一命令发出几分钟后,恩加诺海角发来无线电消息,称有飞机在东部50英里外发现一支庞大的舰队正朝南航行。官兵们尚未读透这则消息的严重性,就有另一条消息传来,称有“一支庞大的舰队”正朝着波里纳奥海角(Cape Bolinao)行进。这则消息给美国官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显然,日本计划在岛屿的东西两端同时登陆,迫使驻军将兵力分散到两端,抵挡在人数上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敌人。当地美国陆军的总司令奥尼尔上将(General O'Neill)立即采取措施应对这场意外之变。他立刻撤回让飞机进攻圣克鲁斯附近的敌军战舰的命令,要每架飞机都做好准备,随时进攻运兵船。同时,格纳上校与所有潜水艇取得联系,向他们告知三处敌军所处的位置。如果在波里纳奥海角附近发现的船只确实是运输船,那它们的目的地最有可能是林加延湾(Lingayen Gulf),因为那里拥有非常适合登陆的海滩。为了防备对方在这一带登陆,美军用火车车头以最快的速度将两门使用铁路炮架的8英寸火炮运送至北部地区。飞机也集中在达古潘(Dagupan)待命。至于那些已经经过恩加诺海角的船只,它们的目的地可能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六七个海湾中的任何一个。不过,因为马尼拉肯定是登陆军的最终目标,所以他们很可能会选择靠近南边的海湾。

3月11日上午11点,日本战舰朝圣克鲁斯靠近,在这座小镇进入其火力范围后,发射炮弹摧毁了当地的无线电站和数栋房屋。很显然,这场轰炸不过是想将守军从海岸的其他地方吸引过来,但这一策略没能成功。看到对方没有上钩,日本战舰转而迅速向南行驶,只留下护航机去与从伊巴(Iba)飞来监视他们行动的美国飞机周旋。美方一度以为日本战舰是想朝马尼拉航行,但很快它们就转而向北行进,消失不见。现在,敌人终于伸出了爪牙。

下午3点,一队美国飞机在波里纳奥海角和圣费尔南多(San Fernando)之间巡逻时,忽然遭到一队日本飞机的猛烈进攻。与此同时,更多的敌机朝陆地飞去,飞过河流,对达古潘的机场进行轰炸。之后,日本巡洋舰和驱逐舰也来到距离林加延几千码的海域,朝美军驻地进行连番射击。岸上的火炮和榴弹炮也发动反击。日暮将至,日军似乎打算趁夜色登陆。

5点时,美国飞机发现有两列运输船在浓烟和驱逐舰的掩护下朝海湾行进。这正是美国飞机等待多时的时刻。20架飞机已经升到10000英尺的高空,其他飞机也在收到信号之后立即升空。几分钟后,所有飞机都不顾战舰高射炮的狂轰,朝着日本运输船飞去。它们远远躲开敌机,避免进行空战,因为它们有更紧急的任务要完成。穿越烟雾后,飞行员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运输船——一共有24艘大船,所有船上都载满了士兵。这些船并排成两列,朝着海湾缓缓航行着。美国飞机随后螺旋下降,在降到只有几千英尺的高度时投下炸弹,同时也将自己暴露在了机关枪和来复枪的射程内,无数子弹划过空中。但美国飞行员已决心要给敌人带来最大的伤害,为此他们可以付出任何代价。炸弹的爆炸声盖过了高射炮和其他小型武器的声音。

第一列运输船中,最大的一艘是日本邮船会社的“佐渡丸号”(Sado Maru),船上载满了穿着卡其色军装的士兵。在第一架飞机飞过第一列运输船时,三枚500磅的爆破炸弹击中了这艘船,瞬间将其炸为碎片,数百人粉身碎骨,还有更多伤残者堆积如山。滚滚浓烟升起,有一枚炸弹击中了甲板下存放易燃物的隔间,从而引发大火。还有十艘运输船也被炸弹击中,遭受了严重的损伤。“若狭丸号”(Wakasa Maru)被击中后几分钟就沉没了,船上2200名官兵有一半都因此牺牲。另一艘“津张丸号”(Tsubari Maru)被磷弹击中,船上的油罐被点燃,大火很快将整艘船吞噬,船上的人无一幸免。除了人员伤亡,运输船甲板上的装备、驳船和其他登录器材也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参与这场空袭的飞行员称,如果他们的飞机不只40架,而是有100架,他们就能将整个日本运输船队歼灭,阻止这场登陆。考虑到他们所造成的大规模伤害,这一说法确实可信。即便只有这40架飞机,他们依旧给敌人造成了6000多人的伤亡,还摧毁了很多装备和驳船,将日军登陆的进度拖延了数个小时。但这也是美方飞行员的极限了。考虑到他们进攻时的飞行高度和所承受的火力攻击,能有人活着返航已经是奇迹了。25架飞机被击落,7架飞机受损严重,在着陆时坠毁。只有8架飞机平安回到机场,且还能再次升空。

但即便遭受了如此损失,敌军仍未停止进军。在滚滚浓烟的掩护之下,运输船依旧稳定航行着。海湾中的战舰在观测机的精准指引下,从运输船的后方不断发射炮弹,攻击着美国战壕。但守军也没有坐以待毙。烟幕之后,运输船行进着,上面的官兵现在可能正转登上驳船,向海岸发起最后的进军。虽然美方目前还不知道敌人身在何处,但他们依旧存在,所以每一门大炮都已准备就绪,以抵御敌人的进攻。此时,两架铁路大炮已抵达达古潘东北部二十英里处,随时可以朝不断接近的运输船开火。美方已经朝一些透过烟雾可以看到轮廓的船只开火了。之后由于圣法比安(San Fabian)附近的一段铁路被地雷炸毁,两门大炮只好被移向南边。这场爆炸发生不过一个小时,显然是间谍的杰作,目的是为了排除两门火力最强的大炮。铁路被毁后,这两门大炮无法再向南移动,它们被困的地方又距离登陆的海滩太远,无法对敌人造成有效的伤害。至此,日军的登陆终于全面展开。

随着夜幕降临,烟雾逐渐消散,因为制造烟雾的船只抵达了浅水区,必须返程。但这些烟雾也足以遮挡美国的探照灯和照明弹。晚上8点整,第一拨入侵者穿过烟幕,直直朝着海滩进军。他们乘着摩托艇和汽艇,船艏的迫击炮还不断发射烟雾弹。海湾中的战舰已停止开火,但近海处轻型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攻击依旧不减。美军战壕和炮台已经承受了四个小时的不间断攻击,损伤也很惨重。但如果入侵者以为自己不会遇到任何抵抗,那就大错特错了。当第一队船只从烟雾中出现,炮弹和机关枪的子弹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很多船被击沉了,还有些船在水面上漫无目的地游荡着,因为船上的人已经死了。但剩余的船只依旧坚持前行,直到靠岸,之后穿着卡其色军装的士兵从船上翻下,举着来复枪和子弹盒涉水上岸,断断续续地喊着口号。在守军的猛烈扫射下,一个个士兵倒地不起,但人潮依旧不断涌来,在海岸上散开,涌入美方最前端的战壕,之后继续向前推进。又有数艘船靠岸,又一轮闪着火光的人潮涌上海滩。随着进攻不断深入内陆,战舰的炮轰都省了。距离第一队入侵军登陆不到一个小时,敌方就已经掌控了大部分的前线地区。如今,日本的大炮和轻型坦克已通过工兵迅速搭起的浮桥登上了海岸。美军的四条战壕都已被日军控制。达古潘的战壕是几天前仓促建造的,因为那时才有人提出这里可能成为日军登陆的地点。这些战壕选址不佳,深度不够,也没有足够的铁丝网保护整条前线。敌方海军的轰炸早已突破了多处的铁丝网,很多地方的壕沟也被填平了。然而,即便防御工事如此落后,美国士兵和他们的菲律宾战友依旧英勇抵抗,歼灭了2000敌军。日本的轰炸和后来的进攻也让美方损失惨重。当天下午在战场上等待敌军进攻的5000官兵中,只有2000人安然无恙。

幸存下来的高级军官阿布尼上校(Colonel Abney)意识到抵抗已然无用,决定朝南部撤退,和奥尼尔上将驻守于马尼拉的军队会合。但撤退并不顺利。整个晚上,疲惫不堪的士兵沿着打拉(Tarlac)的道路撤退,日本的飞机并没有放过他们。在照明弹的帮助下,它们投下了无数的炸弹,有时还俯冲下来用机关枪发动进攻。破晓的时候,日军的第一批坦克加入战局,其中五台追上了美军的后卫部队并将其打得溃不成军,直到美方的野战炮将它们击退。美军在撤退时还摧毁了后方的铁路。敌机早已毁坏了部分铁路,两列于午夜前离开卡拉西奥(Calasiao)的火车,也在行驶至圣卡洛斯(San Carlos)和马拉西基(Malasiqui)之间时遭到近距离轰炸,最后只剩下残骸躺在那里。这些是北方的情况。

此外,还有一支由25艘运输船组成的日本舰队朝着吕宋岛的东海岸进军。3月12日早晨9点,在巡洋舰、鱼雷艇和飞机的护送下,这支舰队来到了波利略岛(Polillo Island)附近。两艘美国潜水艇——S11和S15一直尾随他们,但跟了50多英里都没有等到进攻的机会。当舰队右舷从波利略岛经过,他们转而向西航行,又驶过了霍马利格岛(Jomalig Island)。此时,一艘行驶在最前面的运输船的轮机舱似乎出了问题。它忽然脱离了编队位置,船尾与后船相撞,整列船只瞬间陷入混乱。这让一直监视它们的潜水艇得到可乘之机。两艘潜艇立即潜到潜望深度,来到距离舰队不到1000码的区域,之后发起了进攻。在敌人意识到危机之前,它们已经发出八枚鱼雷了。这些致命的导弹向着不远处的船只直直冲去,之后传来了六声低沉的爆炸声,意味着至少有六枚鱼雷击中了目标。第一轮进攻中,有四艘运输船被击中。“仙台丸号”(Sendai Maru)被两枚鱼雷击中,向左严重倾斜,显然支撑不下去了。在它前方,“大阪丸号”(Osaka Maru)被击中了螺旋桨无法动弹,之后它又被第二枚鱼雷击中了锅炉房。队伍后方,“饭能丸号”(Hanno Maru)和“阿苏丸号”(Aso Maru)也遇上了难关。前者被击中船艏,后者中部侧面被划开了一道口子。但“阿苏丸号”最终成功靠岸,并得到了修复。两艘日本驱逐舰驶到沉没的“仙台丸号”旁边搭救落水的官兵,其他驱逐舰则疯狂搜寻着藏匿的潜水艇,朝四处投放深水炸弹,溅起阵阵水花。但那两艘潜水艇进攻完后就潜到了150英尺的深度,一边下沉还一边重装鱼雷。一枚深水炸弹在S11附近爆炸,将其内部的所有人震得东倒西歪,但船员很好地控制住了潜水艇,十分钟后又用四枚鱼雷击中了后方的运输船。与此同时,S15也在它前方一英里的地方发动进攻,鱼雷的爆炸声再次回响开来。这次有三艘运输船被击中,一艘没过几分钟就沉没了,其他人还没来得及救起船上的人。还有一艘的船尾隐隐有下沉的征兆,不过第三艘虽然被破坏了引擎,但看起来并未受到致命损伤。就在S15发射完最后一枚鱼雷时,一艘日本驱逐舰以35节的速度沿着鱼雷的气泡痕迹追踪,然后投下了两枚深水炸弹。炸弹的冲击太过强大,S15几乎被震出了海面。就在它出现在水面上时,驱逐舰的大炮立即朝其船身进行连番射击。之后潜艇的舱口被打开,一个人从里面翻出,但更多的炮弹从这艘受损潜艇的侧面穿透而过。潜艇震了几下,之后永久消失在了深海之中。那名年轻的船员是唯一的生还者,被一艘日本驱逐舰俘虏了。与此同时,S11尚不知道自己的同伴的悲惨命运,再次潜入水中重装鱼雷。它的指挥官霍克利上尉(Lieut. Hockley)知道日本驱逐舰正在四处搜寻敌人,上空的飞机也在监测着海面,他知道,自己如果继续留在附近将非常危险。但他也明白,在侵略军着陆之前尽可能地对其造成破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他决定将最后四枚鱼雷发射完再离开。由于潜行速度太慢,潜艇无法追上远处正飞速逃离的、尚未被击中的运输船,他只好将目标转向已经受损的船只。在他击中其中两艘之后,一枚深水炸弹引发潜艇剧烈震动,船员推测可能发生了严重的泄露。潜艇不得不浮上水面,最近的驱逐舰在一英里开外。可能是因为敌人太专注于搜寻工作,也可能是因为水面上烟雾的掩护,潜艇并没有立即被敌人发现。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连日军都称赞它为这场战争中最为英勇的事迹之一。如果霍克利上尉愿意投降,他和他的士兵都能安然无恙,因为重礼的日军必然会敬重这些勇敢的敌人。他们的潜水艇已经无法动弹了,既不能下潜,也不能在水面上移动。但他们还有一个武器,能向敌人发动最后一击。霍克利上尉和他的士兵们显然选择抓住这一机会,这也意味着他们都无法活下来。当潜艇一浮出水面,舱口就被打开,一门4英寸的大炮被举了出来,迅速朝着最近的一艘运输船开火。这场出乎意料的攻击或许让日本驱逐舰上的士兵震惊不已,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慌了手脚。很快,两艘驱逐舰就调转方向,朝着这艘胆大妄为的潜水艇驶来。潜艇停在水面一动不动,大炮不断地发射着炮弹。不到两分钟,驱逐舰就已到达能干预潜艇行动的距离,但在这短短的两分钟里,潜水艇的大炮已经发射了多轮炮弹,甚至击中了最近的一艘驱逐舰。S11的炮手继续沉着地射击着,就好像这是一场射击训练。然而,每过一秒,死亡就更近一步。这份钢铁般的意志和勇气是无可匹敌的。

我们如今对这一英雄事迹的认识,全来自于日本亲历者的描述,这些描述也基本属实。一名日本驱逐舰军官这样描述了S11的最后时刻:“当我们全速向其靠近时,那艘一直朝着‘伊仙丸号’(Ilsen Maru)开火的潜水艇将炮口转向了我们,两枚炮弹还击中了我们,数人因此而死。它再次开火,但这次没有击中,之后我们就抵达了它所在的区域。甲板上包括炮手在内有很多水手,一名军官双手交叉,站在指挥塔上。他们并不打算投降,因为在我们撞向潜艇的时候,他们还在朝大炮里填放炮弹。我们尖锐的船头刺入指挥塔后部的船壳板,几乎将潜艇一分为二。潜艇像一颗石头一样沉入大海,我们又向前冲了一段距离后才返回潜艇沉没的区域,那里只剩下巨大的气泡和不断扩大的油污。我们发现了一名生还者,救上来时他已经失去意识,没过多久就不治而亡。其他人应该是被吸入了水中,因为撞击之后我们就再没有看到他们。这艘勇敢的潜艇和它的船员就这样牺牲了!”

但在战争中,这样的自我牺牲很少能带来多大的助益。这两艘中型潜水艇对日本舰队造成了严重的损伤。五艘运输船被击沉或几乎被击沉,还有两艘受损严重,只好在船上士兵转移后被拖走。在第一轮进攻中,被鱼雷击中的“饭能丸号”本不会沉没,但后来S11的炮弹对其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日军在这场潜艇突袭中的伤亡人数依旧是谜。日方给出的死亡人数是2000人,但人们相信,真实数字应该更高。毫无疑问的是,这场突袭拖延了日军的第二次登陆。

如果美国在吕宋岛的驻军实力更强,这场突袭本可对战局造成重大影响,因为霍马利格岛附近的炮声和鱼雷声引起了美国侦察机的注意。根据日本舰队向西的航线,飞行员判断他们的目的地是拉蒙湾(Lamon Bay),立即发消息给马尼拉总部。收到消息后,总部立即派出4000人的突击队带着两门野战炮乘火车去到帕格彼劳(Pagbilao)和拉奇马诺克(Laguimanoc)。飞机也在甲米地准备就绪,只要运输船靠近陆地,总部就会下令起飞。拉蒙湾并未布置雷区,美军也没时间临时布雷,只能在侵略军可能集结的几处内陆地区挖战壕,安排士兵镇守。要在海岸上阻止日军的侵略步伐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估算,日本运输船大约搭载了50000官兵,而且他们的护送舰艇也能轻而易举地将弱小的美国炮台击溃。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做法或许就是将守军集中在卡兰巴(Calamba)了,因为日军要进军内陆的马尼拉,就必须经过那里的隘道。于是,妨碍登陆的任务被留给了飞行员。

3月12日下午5点,在第一队日本战舰进入卡格巴莱特岛(Calbalete Island)和阿拉巴特岛(Alabat Island)之间的拉蒙湾区域之前,一队日本战斗机和轰炸机先一步飞入内陆,显然是想转移可能已经起飞的美国飞机的注意力。没有发现敌人的踪影,一些日本飞机便转而在登陆地点朗蓬港(Port Lampon)上空盘旋,其他飞机则前去侦察并轰炸美军在帕格彼劳的基地。日方依旧怀疑对方不会任其登陆,于是派驱逐舰前往距离海岸2000码的水域,对俯瞰港口的树林开火。半个小时的轰炸过后,依旧没有任何反抗的痕迹,日本的运输船才开始行动。此时,一直藏于4英里高空之上的美国侦察机立即发信给正在百胜滩(Pagsanjan)等待的20架飞机。几分钟后,所有飞机都已起飞,全速朝海边飞去。但日军肯定料到会遇袭,因为他们并非毫无防备。就在美国飞机飞过海岸之时,一队敌机朝他们飞来,拼尽全力与他们缠斗。一场混战之后,一半的美国飞机被击落,敌方也损失了好几架飞机。十架飞机冲破敌人的防线,朝运输船全速飞去。在日本海军的高射炮的精准攻击下,又有三架飞机被击落。现在只剩下七架飞机了。但他们并不如他们的战友前夜在林加延时幸运。这次的运输船之间还留有足够的距离,让它们可以全速逃离,同时也有足够的空间迂回前行,让飞行员难以瞄准。不过,在美军的轰炸下,还是有一艘运输船被击沉,另有三艘船被损坏。因此,据保守估计,至少有1000敌军丧失了战斗力。但除此之外,美方已无力阻止日军登陆了。日本的护航海军依旧朝着被美方遗弃的高地开火,飞机也形成了强有力的屏障,让运输船得以靠岸。没有遇到任何妨碍,登陆进行得非常迅速。13日黎明,至少有30000日军上岸,大部分的轻型火炮和坦克也被运到了岸上。几小时后,登陆彻底完成,之后日军开始朝内陆进军,在卡兰巴遭遇美国守军的顽强抵抗,并将这支规模不大的军队全数歼灭,这里就没必要进行详细说明了。守军已竭尽全力,但面对1∶10的人数差距,他们从一开始就注定会以悲剧收场。在林加延和朗蓬的两场登陆战中,以及在接下来的陆战中,日本侵略军的伤亡人数大约有15000人,考虑到守军的人数,这一数字高得离谱。但日方依旧拥有两支军队,共80000官兵,正分别从南北两面同时朝马尼拉进军。接下来的数天里,日军的先锋部队和美军的狙击手之间发生了无数的小规模战斗,很多都已不可考。但在3月19日,这场战斗还是迎来了注定的结局。

此时奥尼尔上将麾下只剩不到2000名尚能战斗的士兵,为了不让马尼拉遭受日军轰炸,他不得不让步投降。虽然当时一些不明情况的美国评论家还对他进行了严厉批判,但毫无疑问,这一决定是理智的,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他们已无力进行进一步的抵抗,而继续抵抗不但会让依旧活着的美国士兵白白送了性命,还会给马尼拉整座城市的居民招致毁灭的结局。在他投降五天之前,他已下令马尼拉湾的美国驱逐舰和潜水艇突破敌军封锁前往关岛。除了潜艇S10被日军水雷击中,驱逐舰“奥斯本号”(Osborne)被一队轻型巡洋舰追击并击沉,大部分的舰艇都安然逃脱。老旧的巡洋舰“克利夫兰号”因为行动太慢,无法突破敌方封锁,和出现故障的潜艇S19一起被自己的船员遗弃了。日军虽取得胜利,但并未获得多少战利品。投降之前,奥尼尔上将已下令将所有的军事物资——例如大炮和飞机——统统销毁。3月20日,在木村大将(General Kimura)的带领下,日本军队进驻马尼拉。为表示对英勇抵抗的守军的敬意,日方允许美方总司令和他的士兵保留武器。

就在前一天,一支由两个师——大约50000人——组成的日本远征军在棉兰老岛(Mindanao)的辛当岸(Sindangan Bay)登陆,并朝着三宝颜(Zamboanga)进军。由于棉兰老岛的驻军包括民兵和警察在内不到5000人,所以无法对日军的入侵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抵抗。同一周,萨马岛(Samar)和班乃岛(Panay)也被日军的小分队占领。靠近马尼拉的海军基地甲米地成了来自日本佐世保(Sasebo)的潜艇舰队的总部,还有更多的舰艇以棉兰老岛的达沃湾(Davao Bay)为基地。此外,还有大约500架军事飞机被派往这片群岛的各个战略据点。到3月底,日本终于可以宣布,自己已实现第一个战争目标:拿下被美国占领三十年的菲律宾。

美国的战略家们明白这些岛屿的脆弱性。他们一直认为,一旦美日开战,它们很快就会沦陷,因为它们离日本很近,却离最近的美国海军基地太过遥远。但对于美国人民来说,即便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灾难性结果,但依旧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一开始时,人们非常担忧吕宋岛、棉兰老岛和其他地区的美国公民的安全。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没有根据的。占领菲律宾后,日方以非常温和的态度对待当地居民,包括外国人和本地人。只要保证不会对日本行政权进行干涉,美国公民就可以继续自己的日常生活。除了一些反抗者被带去了日本,大部分的人都选择安守本分,相信美国很快就会采取措施赶走这些入侵者,恢复自己的所有权。

一旦国家发生危机,总会有很多半吊子的战略家跳出来指指点点,这次也不例外。他们严厉批评着美国政府的愚蠢,在日本入侵时没有派援军前往太平洋对岸救援。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果真的有美国舰队在这个时候进入西太平洋,他们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日本不可能毫无防备地就将自己的侵略军派出。在日军运输船启程之前,日本就已经封锁了任何通往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的航线。日本舰队的主力军就停靠在小笠原群岛的劳埃德港(Port Lloyd)。日本巡洋舰、潜水艇和飞机也一直在马绍尔群岛(Marshall)、加罗林群岛(Caroline)和马里亚纳群岛(Mariana)周围巡逻,监视着南太平洋。一旦有美国军队从夏威夷出发并向西航行,他们很快就会被日方察觉,日本巡逻艇就会从各处赶来,像狼群一般发动进攻。美国舰队却不得不保持低速航行,否则就会将不可或缺的补给船和辅助船抛在后头。如此一来,整个舰队就会从早到晚一直暴露在日本潜水艇的攻击之下。如果舰队再向西深入,还会遭遇飞机的袭击。如果有船只受损,跟不上大部队,那结局可想而知。在舰队向西航行的途中,可能会有相当多的船只被毁,即便大部分的船只安全穿过封锁线,它们也找不到能停靠的己方海港。最终它们只能被困在敌方水域,缺少燃料,也得不到新的补给。在西太平洋多停留一天,它们的危险就更多一分,离灾难就更近一步。在潜水艇、飞机和布雷艇的轮番攻击下,舰队船只将不断减少,只能被动地面对日本舰队的进攻,而日本舰队随时都有可能全力发动进攻。美国海军部门料到了所有这些情况,明白此时派出舰队无疑是去送死,所以他们才会犹豫不决。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开战后整整两周的时间里,美国海军部门完全不知道西太平洋发生了什么。由于日本的干扰,没有一条从菲律宾发出的无线电信息抵达美国。从3月4日开始,关岛的无线电站就寂静无声。因此,美方根本无法判断马尼拉或关岛是否还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当然,这两处不可能在开战后几小时内就同时沦陷,但日本远征军可能在正式开战前很久就开始接近这些岛屿了。所以,在美国政府还不知道战斗是否开始之前,日军可能就已经在马尼拉和关岛登陆了。

事实上,在4月3日之前,关岛一直都处在美国的控制下。所以美国舰队如果在日本展露自己的战争倾向之后立即从夏威夷出发,并且一路未遇上任何攻击(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它是可以赶在那天之前抵达关岛的。但是美国的海军领导人们无法预知这点,所以在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之前,他们拒绝派出舰队,因为这么做是愚蠢至极的。

关岛沉默的原因并不复杂。3月4日,一队日本战机从塞班岛(Saipan)前往关岛,在马查那奥(Machanao)的无线电站投下了数吨炸弹,将其夷为平地。由于无线电站受损太过严重,当地的设施难以将其修复,而从前晚开始电缆通信就已被切断,关岛彻底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关岛的命运将在后面的章节进行详细叙述。在进一步阐述战区的事态进展之前,我想先分析一下两国在战争刚刚打响之时所掌握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