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汉魏时期的动词重叠

第一节 汉魏诗文中的VV式

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献在继承前代语言时吸收最多的是同类作品。汉魏时期诗歌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直接继承先秦诗歌语言。“汉魏人诗语,有极得《三百篇》遗意者。”(王世贞《艺苑卮言》)先秦诗歌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大量使用叠音词,到汉魏六朝时期,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除了多用口语词汇之外,叠音词也是数量繁多。所见的动词的重叠虽然仍少于形容词重叠,但较之于先秦则明显增多,而且不仅保持了先秦动词叠音词表示状态的功能,还进一步发展为动作的反复和持久。如:

(1)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汉乐府·行行重行行》

(2)游行去去如云除,弊车羸马为自储。(汉乐府《西门行》)

(3)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苏武《结发为夫妻》)

(4)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曹植《门有万里客行》)

(5)汉使出蒲阪,去去往交河。(刘遵《蒲阪行》)

(6)行行道转远,去去情弥迟。(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诗五首》)

(7)望云去去远,望鸟飞飞灭。(张率《长相思》)

(8)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谢朓《同王主簿有所思》)

(9)望望忽超远,何由见所思。(谢朓《铜雀台妓》)

(10)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梁武帝《临高台》)

(11)望望判知是,翩翩识行步。(简文帝《半路溪》)

(12)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曹植《野田黄雀行》)

(13)行行即长道,道长意班草。(谢灵运《相逢行》)

(14)灼灼桃弄色,飞飞燕弄声。(谢灵运《悲哉行》)

(15)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陶渊明《杂诗》)

(16)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曹植《美女篇》)

(17)蔼蔼横天汉,飘飘出岫云。(庾丹《秋闺有望》)

(18)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陶渊明《与殷晋安别》)

(19)苦哉远征人,飘飘穷四遐。(陆机《从军行》)

(20)与飘飘往,与忽忽来,莫知其所之。《淮南子·兵略训》

(21)窥窥终不罢,笑笑自成妍。(汤僧济《咏渫井得金钗》)

(22)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刘桢《赠徐干》)

(23)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上述例子都是表示动作持续时间长。何融指出,“由汉魏至六朝,所见的重说动词,都是属于修辞范畴的动词连用”。[1]但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动词重叠在形式和意义上是对先秦的继承,以叠用的形式,表示动作的重复和持久。绝大部分还是不及物动词,个别是及物动词,但组成VV不带宾语,如果把有关成分补足了,VV式是单独作谓语或作谓语的主要组成部分。个别情况下还用“VV复(重)VV”这样的形式,更深程度地强调动作行为的长久或反复,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但是,应该说,这种动词叠用的形式仍多局限于特定的某些动词,尤以“行行”“飞飞”“去去”“望望”等居多。一方面这些动词重叠有动作的反复和持续义,即为“行了又行”“望了又望”“走了又走”等意思,但另一方面仍然是表示情貌的,如“望望”由“望了又望”之意形容瞻望貌,依恋貌;“飞飞”由“飞了又飞”之意形容飘扬貌、飞行貌;“飘飘”形容飞扬貌、漂泊貌、迅疾貌等。更有人认为“去去”“行行”多有“罢了,莫提起”之意。[2]也就是说,这几个动词重叠词语似乎是有其特定的表示情貌的意义。

再者,这样的动词重叠仍只是大量出现在诗歌体裁中,在两汉魏晋六朝的其他文献中,此类动词重叠不多见,我们考察了《汉书》、《战国策》、《世说新语》、《搜神记》、《齐民要术》等文献作品,仅在《搜神记》中看到一例。即:

(24)大人来者,犹及见焉。飘飘渐高,有顷而没。时吴政峻急,莫敢宣也。(《搜神记》卷八)

由此可见,这种在诗歌韵文中普遍运用的动词重叠,仍是先秦诗骚体的延续,音韵特色明显,仍具重言的特点,主要表现情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