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先秦其他古籍中的重叠现象

先秦古籍中,除了《诗经》,重叠现象在《楚辞》、《尚书》、《国语》、《左传》及《论语》、《孟子》等诸子散文中都有广泛的使用。本节我们主要通过对这些古籍中的形似动词重叠现象进行辨析,以起到排除或是确认的目的。

“明明”

“明明”在《尚书》中共出现六处。

(1)“明明扬侧陋除”(《尧典)》

《尚书易解》[10]曰:“上明字,动词,下明字,贤明,指贵戚。”

(2)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吕刑》)

《吕刑》中的“明明”同解。也就是说,这两例的“明明”皆是动宾短语。

(3)明明我祖,万邦之君。(《五子之歌》)

这里的“明明”是作定语,是“辉煌的”意思。

(4)穆穆在上,明明在下。(《吕刑》)

这里的“明明”作状语,是“努力地、勉力地”意思。

(5)百官修辅,厥后惟明明。(《胤征》)

(6)终始慎厥与,惟明明后。(《太甲》)

(5)(6)两例中的“明明”,是表示“大明、英明”之意。《孔疏》:“重言明明,言其为大明耳。”表示程度的加深。

也就是说,(3)(4)(5)(6)的“明明”都是表示状态的重言词,是形容词性的,而非动词重叠。

“恶恶”、“望望然”

(7)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孟子·公孙丑上》)

这里“恶恶”是动宾短语,前者是动词,“憎恶”之意,念“wù”,后者是名词,“坏的事物”之意,念“è”。“望望然”是形容词性的,《孟子注疏》:“望望然,惭愧之貌也。”

“施施”

(8)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孟子·离娄下》)

对句中“施施”的解释,最早见于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施施,犹扁扁。喜悦之貌。”该文的上文中还出现过“施”作为单音节动词的用法,即“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章句》的解释是:“施者,邪施而行,不欲使良人觉也。”此后文献注释基本沿袭此观点,如宋代孙寅《孟子疏》:“早起,乃邪施其身,微从良人之所往……又施施然喜悦从外来,归复骄泰其妻妾。”朱熹《孟子章句集注》:“施,邪施而行,不使良人知也。……施施,喜悦自得之貌。”《汉语大词典》:“施3〖yí〗逶迤斜行。”“施施,喜悦自得貌。”并引《孟子》本句和赵岐注为书证。

“圉圉”

(9)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孟子·万章上》)

《说文》:“圉,囹圉,所以拘罪人也。”《汉典》这样解释重叠之后的“圉圉”:“困而未舒貌。”赵岐《孟子章句》注:“圉圉,鱼在水羸劣之貌。洋洋,舒缓摇尾之貌。”

“落落”

(10)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速亡也。(《晏子春秋》)

“落落”是形容山石之貌的状态词。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这样解释:“于鬯云:‘清清’为叠字形容之辞,非水色清浊之清也。故下文‘其浊’‘其清’并举,否则既曰清,不得复言其浊矣。下文云:‘石乎落落。’‘清清’之形容水貌,犹‘落落’之形容石貌也,盖近之。”

“战战栗栗”

“战战栗栗”一词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中,即:

(11)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

太田辰夫认为,“战战栗栗”是以由双音节动词“战栗”重叠而成的,也就是说“战栗”是原始形式,理由是《论语·八佾》中有“便民战栗也”这样单用“战栗”的例子。[11]而“战战兢兢”、“战战惶惶”就不能这样说了,因为“战兢”、“战惶”不是一个可以单用的动词,又不是可以单用的形容词。

根据太田的思路,也就是说,“战战栗栗”是动词V1V2重叠成V1V1V2V2式,即“战栗”重叠成“战战栗栗”,而“战战兢兢”、“战战惶惶”等是重言V1V1和V2V2结合形成的V1V1·V2V2式。但是,我们认为“战战栗栗”仍是“战战”和“栗栗”的组合,不能仅凭借正好有单用“战栗”一词就来认定“战战栗栗”就是“战栗”重叠而来。理由有二:一是由徐正考(1996)的考证,从上古直至唐代,只发现了这么一例形式。这不能不排除偶合的成分。二是自上古以来,“战战”和“栗栗”单用很多,这也就像其他“惶惶”、“兢兢”等重言一样。而且它们都可以比较自由地组合,这种构式的极其灵活性是V1V1·V2V2式的特点。V1V1·V2V2式中V1V1与V2V2系并列结构,内部结构比较松散,它们之间的组合并不固定,同一个V1V1式可与多个不同的V2V2式组合,如:

惶惶:战战惶惶(《世说新语》)

蒸蒸惶惶(《鲁颂·泮水》)

穆穆惶惶(《大雅·假乐》)

兢兢:战战兢兢(《小雅·小宛》)

兢兢业业(《大雅·云汉》)

矜矜兢兢(《小雅·无羊》)

我们再来看“战战”和“栗栗”。“战战”单用,表示戒慎貌,畏惧貌。如:

(12)在昔文考战战,惟时祇祇。(《逸周书》)

(13)小大战战,罔不惧于非辜。矧予之德,言足听闻。(《今文尚书》)

(14)方今天下之势危如累卵,大小战战,忧虑百端。(司马光《上皇太后疏》)

(15)佚不可还,维文考恪勤,战战何敬,何好何恶,时不敬,殆哉!(《逸周书》)

(16)王拜曰:“格乃言。呜呼,夙夜战战,何畏非道,何恶非是。不敬,殆哉!”(《逸周书》)

(17)呜呼在昔,文考战战惟时,祗祗汝其。(《逸周书》)

“栗栗”单用,意思和“战战”同。如:

(18)俾予一人辑宁尔邦家,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今文尚书》)

(19)慄慄危惧,若将陨于深渊。(《尚书·汤诰》)

(20)故圣人栗栗乎其内,而至乎至极矣。(《淮南子》)

(21)朕承先帝之休烈,夙夜栗栗,惧不克任。(《汉书·元帝纪》)

两者都可以和别的同义重言组合成V1V1·V2V2式,都是表示畏惧戒慎貌。如:

矜矜战战

(22)其事上也,贞固密慎,矜矜战战,作主股肱。(《隶释·汉中常侍樊安碑》)

战战兢兢

(2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战战栗栗

(24)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韩非子》)

战战惶惶

(25)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世说新语》)

兢兢战战

(26)大王闻听,吓得魄不附体,兢兢战战。(《小八义》)

矜矜栗栗

(27)岂可不刚健笃实,矜矜栗栗,以守天功盛德大业乎?(《后汉书》)

兢兢栗栗

(28)兢兢栗栗,若蹈冰渊,宜推不次之恩,以示惟新之政。(《唐文拾遗》)

懔懔栗栗

(29)这一天到了安庆,自抚台以下各官,无不懔懔栗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惴惴栗栗

(30)惴惴栗栗,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懍懍栗栗

(31)懍懍栗栗,若坠若覆。(韩愈《汴州东西水门记》)

由上面的各种V1V1·V2V2式可见,“战战”“栗栗”“惶惶”“兢兢”“矜矜”“惴惴”“懍懍”等都是表示畏惧戒慎貌的叠音词,它们之间的结合往往具有临时性,带有很大的任意性、自由性及不确定性,同时还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如“战战兢兢”,后世诗文中也常为“兢兢战战”。

再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下面两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证明“战战栗栗”是“战战”和“栗栗”的组合。即:

(32)“民困则多离叛,其祸必振矣,可不战战以待旦乎?可不慄慄而虑危乎?”(葛洪《抱朴子·君道》)

(33)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世说新语》)

前一例“战战”和“慄慄”(通“栗栗”)对举,可推知两者为同义叠音词。后一例“战战惶惶”对“战战栗栗”,两者并举,由“战战惶惶”是V1V1·V2V2式,可推知“战战栗栗”亦如是。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也还没有出现。


[1] 许嘉璐:《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 郭锡良:《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见《汉语史论集》,商务出版社1980年版,第141页。

[3] 丁声树:《诗卷耳芣苢“采采”说》,《国立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乙编上卷1940年,第1—15页。

[4]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1页。

[5]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07页。

[6] 向熹:《诗经里的复音词》,《语言学论丛》(第六辑),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1页。

[7] 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中华书局1982年版。

[8]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76页。

[9] 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

[10] 周秉钧:《尚书易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