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城市化和创新地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现代主流经济学对报酬递增思想的研究

(一)“杨格定理”对斯密分工思想的重要发展

“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这个被称为“杨格定理”的论断是对亚当·斯密分工思想的重要发展。它是阿伦·杨格在1928年9月10日就任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经济科学与统计学分部主席的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后来以“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为题发表在1928年《经济学杂志》第38卷。杨格认为,自马歇尔以来经济学家们所建立的经济学体系和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可能妨碍我们清楚地认识报酬递增现象的较一般或基本的问题。经济学家们为分析供求与价格关系所建立的框架,对于研究报酬递增的更广泛的方面看来不是特别有帮助。“否则,有名望的经济学家们就不会提出,报酬递增完全是幻想,或者在报酬递增存在的地方,它们必然会导致垄断”[11]。杨格试图引导人们克服一种错误倾向,这种倾向使研究者沉溺于从个别企业的成本和这个企业产品的价格中来研究报酬递增,把大规模生产和大生产对立起来,夸大大规模生产在造成报酬递增的一般过程中的重要性。

阿伦·杨格在肯定了马歇尔对企业内部生产性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区分的积极一面的同时,指出了这种区分的消极一面。杨格认为,马歇尔的区分是富有成果的,至少在两个方面是有用的。其一是它防止了或应该防止一种普遍的错误,即报酬递增发生作用的地方必然导致实际的垄断趋势。其二是它简化了对在报酬递增情况下所生产的商品价格决定方式的分析。但马歇尔的这种从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区分来考察产业进步的性质必然带有片面性。“产业进步过程的某些方面得到了阐释,但由于某种原因,与其他问题相关的某些重要方面是不清楚的。比如,某些生产原料和设备的企业的内部经济可以看作是其他企业的外部经济,但是,不能把所有独立的企业的内部经济加在一起,就把所有的经济称之为外部经济。”[12]杨格认为,应该从前辈经济学家那里吸取那些简单而又包容的观点。

阿伦·杨格特别推崇斯密分工学说,并把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范围的原理视为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有阐述力并富有成果的基本原理之一。杨格用迂回生产的概念深化斯密分工思想。他认为,表现为报酬递增的主要经济是生产的资本化或迂回方法的经济。而迂回方法的经济,比其他形式的劳动分工的经济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规模。市场的规模不是单纯的面积或人口,而是购买力。用一种包容的观点看,市场的规模是由生产的数量决定的。杨格进一步解释说,市场概念在包容的意义上是与商贸联系在一起的生产活动的总和。即市场的规模是由生产出的财富总和所决定的。因而,杨格认为在这种广义的市场概念下,斯密定理可以改为“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正像杨格本人所说,这绝不是同义反复,而是对斯密定理的重大发展,它使斯密的“分工带来财富增长”的论断动态化。斯密止步于分工的程度受限于市场范围的大小,而杨格进一步提出市场范围的大小又受限于分工的程度,分工和市场范围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它们互相制约、互相激励。杨格认为,“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意味着不断战胜走向经济均衡的力量的反作用力在现代经济体制的结构中,比我们通常理解的更广泛、更根深蒂固。即杨格的推论是,财富的增长源于分工的发展,分工的程度受市场广狭的限制,而市场广狭又受财富大小的限制。因此,这是一个累积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自我繁殖,是一个动态的非均衡的因果累积过程。

总之,杨格通过对当时经济学界忽视对报酬递增问题的研究提出批评,通过对斯密分工思想和马歇尔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思想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研究报酬递增问题的新思路。这个新思路主要包括三点:

第一,通过观察个别企业和个别产业的规模的变化效应,是弄不清楚报酬递增机制的,因为,产业的不断分工和专业化是报酬递增得以实现的过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必须把产业经营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第二,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的主要经济,是以迂回或间接方式使用劳动所取得的经济。

第三,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中,人们除了获取新知识,取得进步外,也有取得这种经济进步的可能。不论他们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还是非经济利益。

(二)阿罗“干中学”报酬递增思想

阿罗是马歇尔之后的主流经济学家中对报酬递增现象提出理论分析框架第一人。他通过借鉴所谓的“学习曲线”[13],提出了著名的“干中学”理论。这是对亚当·斯密专业化导致劳动者技能不断提高的重要发展,也是对马歇尔外部性思想的模型化,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报酬递增的机理,并成为以后卢卡斯和罗默提出内生增长理论的一个思想基础。阿罗(1962)认为,索洛的经济增长理论严重依赖外生的技术进步,但对技术进步的机制并没有解释。阿罗认为,关于技术进步来源问题可以从经济学之外的一些研究中得到启示。航空工程师怀特(1936)发现,随着同一型号的飞机机身生产数量的增加,新生产一架机身所需要投入的工时越来越少,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随着同一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阿罗由此假设技术进步可以通过经验习得,而经验是由投资活动引起的,即技术进步是经济活动的产物。他将这一假设做了进一步模型化并从中推论出几点重要的经济学含义。阿罗的推论主要包括:知识是资本形成的副产品,是经济活动的产物,带来这种知识增进的学习是偶然的事情,企业的知识积累不是有意识的;知识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得到积累;知识的积累水平与社会整体投资水平有关;企业积累的知识会逐渐变成全社会的公共知识,即“干中学”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干中学”是报酬递增的来源。

(三)内生增长理论报酬递增思想

1.罗默知识外溢型报酬递增思想

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各自“发现”了阿罗的“干中学”思想,并把阿罗的“熟能生巧”型的劳动者专业技能提高的技术进步导致递增报酬的假设扩展到由知识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外部性带来递增报酬产生的假设,分别建立了基于知识外溢导致报酬递增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基于人力资本外溢导致报酬递增的内生增长模型。阿罗的“干中学”模型继承了马歇尔解释报酬递增的方法,即把报酬递增视为由外部性造成的,而企业自身仍在报酬不变的技术下生产,所有企业都一样得到了外部经济,企业之间仍在完全竞争框架下进行分析。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的模型从分析框架上来说和阿罗的做法类似,仍然是在完全竞争均衡框架下分析企业行为。报酬递增是由外部经济导致的,具体说是由知识或人力资本的外溢导致的。

在罗默(1986)的开启内生增长理论研究的经典论文《递增报酬与长期增长》(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题目中就明确点出了递增报酬的重要性,并把它与长期增长联系起来。我们知道,由拉姆齐(1928)、卡斯(1965)和库普曼斯(1965)等人建立的总量增长模型以及由索洛(1956)等人建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其主要结论是在不考虑技术进步情况下,不同国家之间的工资率和资本——劳动比率将趋同,人均产出将收敛到一个零增长的稳定状态。罗默(1986)认为,这些增长模型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就在于这些模型中假定在人均产出生产函数中假定人均资本是收益递减的。而在罗默(1986)的增长模型中,假定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本品投入生产中,它能够带来递增的边际生产率;假定其他投入不变时,消费品的产出是知识存量的一个全局凸函数。即作为知识资本存量和其他投入的消费品生产函数表现出递增报酬的特性。罗默(1986)指出,知识是私人企业投资的产物,是私人投资于研究与开发的产物,研究开发活动和生产有形商品的活动一样,需要各种投入。研究开发活动的产出包括私人知识和公共知识,企业使用私人知识、公共知识和劳动力生产最终产品和新知识,同时私人企业又对公共知识的积累做出了贡献。正是私人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溢出性,使公共知识不断积累,而公共知识的存量与要素的生产率提高呈正相关。罗默假定,私人企业投资于研究与开发所获得的知识产出是收益递减的,而由劳动力和总的(公共的和私人的)知识带来的生产是报酬递增的。罗默(1986)用外部性、生产函数的递增报酬和新知识生产的递减报酬这三个假定组合在一起,构造了一个特定的竞争均衡增长模型。在该模型中,尽管存在报酬递增,但由于假定报酬递增是由外部性导致的,因此,仍然存在一个竞争性均衡。

罗默(1987,1990)模型与罗默(1986)有很大不同,罗默在1986论文思想的基础上借鉴了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1977),建立了一个在不完全竞争的框架下说明报酬递增的模型,把报酬递增的来源从企业外部转向了企业内部,从而使内生增长理论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二代。罗默1987年的“基于专业化带来报酬递增的增长”一文中试图将由于专业化带来的报酬递增进行模型化,在仅6页的文章中他只是提出了大致的框架,比较全面的论述是在1990年“内生技术进步”的文章中体现的。罗默1990年提出的模型中假定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代理人有意识的投资行为带来的,因此,技术进步在模型中是内生的。作为一种投入的技术,其显著的特点是,它既不是传统的物品也不是公共物品,它是一种非竞争性的、部分排他性的物品。一旦投入成本开发出由一组指令组成的技术,则它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会增加额外成本。由于技术的非竞争性,完全竞争市场不能有效提供,替代它的是垄断竞争均衡。罗默认为,过去大多数总量增长模型,即使那些考虑到溢出或者外部效应的模型,都依赖于价格接受行为假定。他现在的模型是在垄断竞争的框架下说明报酬递增,他借鉴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1977)、埃塞尔(Ethier,1982)、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1985)等人的思想,引入中间产品部门,把产品种类数的增加视为技术进步,产品种类的增加是内生于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中,因而技术是内生发展的。垄断竞争的厂商为开发一项新技术必须投入固定成本。这项固定成本由垄断厂商的垄断租金来补偿,而垄断租金源于对中间产品垄断生产所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

2.卢卡斯人力资本外溢型报酬递增思想

卢卡斯(1988)对阿罗的“干中学”做出了另外一种解读。他结合舒尔茨(1963,教育的经济价值)、贝克尔(1964,人力资本)、宇泽(1965,经济增长总量模型中的最优技术进步)等人对人力资本的思想,参考罗默(1986)的研究,提出在阿罗的“干中学”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师徒相传和不断摸索经验,形成和提高了自身的人力资本,这种人力资本形成过程具有外部效应,正是这种外部效应给企业带来递增的收益。卢卡斯将人力资本视为工人的一般技能水平,实际上他是用有效劳动时间的多少来代表人力资本的多少。卢卡斯认为,个人将会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分配他的时间,这些活动,一类是能影响他当前的生产力,另一类是影响他未来的人力资本。个人的人力资本不但会影响他自己的生产力,产生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也会产生外部效应——它会影响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在卢卡斯的生产函数中加入了平均人力资本或平均技能因素,正是这个由所有劳动者的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产生的外部效应导致了递增的增长。

(四)舒尔茨重新发现杨格定理

舒尔茨特别推崇阿伦·杨格的报酬递增思想。他曾抱怨说,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他没能接触杨格的经济思想,他是在数十年之后才突然发现它的。他指出,直到最近(1988年),阿伦·杨格1928年的论文《报酬递增和经济进步》还一直被忽视。舒尔茨分析说,阿伦·杨格的思想之所以长期被忽视,是因为无论哪种报酬递增都意味着某种失衡的存在,报酬递增活动与一般均衡理论的公理性核心分析不相容。舒尔茨认为,增长经济学遗漏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发生失衡现象的本质,而这种本质就是出现了报酬递增。经济学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部分是对可观察到的失衡现象缺乏解释,舒尔茨认为,不存在经济失衡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发生的。在这方面,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是引人注目的例外。他的理论中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能够发现失衡并利用这个暂时的机会而获利。

舒尔茨重新发现阿伦·杨格的经济思想后便大力宣扬和发展杨格思想,尤其是关于报酬递增的思想。舒尔茨认为,对阿伦·杨格经济思想的重新发现带来了理论上的进步,有助于探寻和研究在全球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报酬递增现象。

报酬递增来自何处呢?舒尔茨认为,把大自然想象成报酬递增的巨大源泉是很难的。报酬递增无论是从实践层面还是从理论分析的层面,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其起源可能在经济体系内部或外部。起源于体系内部的那些报酬递增可以包括在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中。

舒尔茨总结到,报酬递增可以源于以下因素[14]:(1)劳动分工;(2)专业化;(3)技术进步;(4) ;人力资本的积累;(5)培训,教育;(6)在干中学;(7)知识的获得;(8)知识的外溢;(9)经济思想和知识;(10)经济制度;(11)经济组织;(12)恢复经济均衡。

在以上这些来源中,舒尔茨特别强调专业化和投资专业人力资本以获取递增报酬的重要性。舒尔茨认为,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经济现代化是相伴相随的,现代经济系统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人力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的增长带来了递增的报酬,带来了人均收入的增加。没有人力资本的增长,除了那些从财产中获得收入的人,就只有艰苦的体力劳动和贫穷。

舒尔茨并没有建立专业化和人力资本带来递增报酬的理论模型。他只是从对前人关于递增报酬思想的论述中,从对美国农业中专业化和人力资本增加带来递增报酬的实证中,从对同时代的卢卡斯(1985)、贝克尔(1985)、格瑞利希(Z.Griliches,1964)、罗默(1983)等人的相关研究的评述中指出了专业化、专业人力资本、报酬递增和增长是相伴相随的。舒尔茨以美国农业生产中“猪的生产”的专业化分工[15]为例,对比亚当·斯密的“制针工厂”的专业化分工,论证农业生产中的专业化分工也产生了递增的报酬。舒尔茨认为,研究开发归根到底也要依赖于专业人力资本。从广义上说,研究开发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而从事研究开发必须要有专业人力资本。与此同时,研究开发方面的投资也提高了人力资本。另一类能在人类生命周期中产生递增报酬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