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企业战略协同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企业战略理论的现状解析及发展要求

一 战略理论演变规律与发展特点

回顾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总体来说,企业战略理论演进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从战略理论研究的关注点看,由关注企业内部(如设计学派与计划学派强调战略的分解和正式化,包括日程安排、制订计划和编制预算这些最有用的行动),发展为关注企业外部(如定位学派强调通过产业结构的分析,对企业自身有一个合理正确定位,把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分析的过程,集中力量朝一个明确的方向进攻,占领一个预先选好的细分市场),再发展至关注企业内部(如权利学派强调把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协商过程,认为战略是由各种佯攻和阳谋诡计所组成,文化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集体思维过程),继而发展至关注企业外部(如战略联盟强调企业相互合作,实现共生共赢,适应性企业战略强调企业在其生态环境中与环境的互动与适应)。

(2)从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看,由最初较弱程度的竞争发展到对抗程度的竞争,最后发展到联盟、合作共赢的关系。最初,计划学派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仅关注企业内部,而忽略外部环境中的竞争,强调制订计划;设计学派对战略的设计与安排基于稍强的竞争环境;而发展到结构学派,开始强调与环境中的竞争对手对抗竞争;再发展到商业生态系统阶段,其主张将企业看作一个生物有机体,其所处环境被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强调企业间通过合作建立共生系统从而获得生存与发展。

(3)从企业竞争优势的属性和特质看,由最初有形的产品、资源等,逐渐发展为无形的资产和能力(如文化、核心能力、知识资产等)。如结构学派的战略基于有形产品的差异性分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而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日积月累的无形的知识与经验是企业内在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不易被模仿且对企业成长具有长远影响。

(4)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范式看,战略管理逐渐由确定性、可预测性范式发展为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的范式。在设计学派、计划学派的理论框架中,都假设外部环境是相对确定的,至少是基本可预测的,所以在战略制定过程中通过分析与推理,将注意力集中于计划与设计,从而安排战略行为与秩序;而能力学派与环境学派均假设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存在较强程度的不可确定性和不均衡性,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关注于核心资源与能力的掌握与利用,以及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5)从战略管理要素和内容看,战略管理关注的要素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竞争对手、客户、供应方等,到目前较多关注的政府和政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商业伦理等,使得更多的要素融入战略生态系统中。

(6)从战略管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看,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方法和思想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战略管理研究,为其提供定量方法和工具,使得战略管理更加理性。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从复杂性科学角度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研究的范围较以前更加广泛,研究视角更加新颖,研究领域更加丰富,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与成绩,推动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目前相关研究涉及核心竞争力战略、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等多个方面,对公司战略的含义、机制、变化规律的认识逐渐形成新的共识,将复杂性科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战略管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 战略理论发展要求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难以为企业未来发展制定详细的战略规划,同时也不存在对任何环境都适用的通用战略。更有甚者,企业精心培育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可能因为竞争对手的行动、环境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出现而在一夜之间失去了竞争优势。因此,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原有战略管理理论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怎样的战略才能使企业在复杂快变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成为新形势下战略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新环境对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发展要求:

(一)战略管理理论要符合环境变化要求

从战略管理理论历史沿革和其发展趋势看,战略管理理论必须符合环境变化要求。在当前不确定性环境下,战略理论要求其帮助企业与外部环境相互适应,并取得持续发展的理论。

(二)构建适应性战略统一框架

对战略本质的认识是前提,但是如何将这种战略本质认识转化为战略绩效,需要相应的工具与方法,或者说机制,这种战略机制必须能够满足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它是战略感知、认识、本质与战略实践对接的桥梁。

(三)将复杂性科学应用于战略理论

突变性、不可逆性、非线性是复杂性的显著特征,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突变性、不可逆性、非线性性使得将复杂性科学应用于战略理论成为必然,这要求将企业系统看作一个复杂系统,应将耗散结构、协同学等复杂性科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战略理论的研究,使得企业在战略指导下,按照复杂系统的本质、特点、演化规律适应面临的复杂外部环境。

(四)战略研究方法趋向多种方法的整合

企业战略理论是实践导向的学问。它的发展,一方面源于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另一方面源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和丰富。企业战略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学科、“近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论体系,从而更进一步指导战略实践。

三 战略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界开始关注企业的环境,认识到环境变化越来越快时,对战略的理解不再仅限于设计的层面,学者们认为明确的战略只适于十分稳定的组织状态,或者至少是可预测的,或者能被组织控制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于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的战略,也注重战略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到企业的战略,但是他们的出发点是认为企业能够预测它周围的环境变化,并且能够控制环境变化,使得这种变化能够朝着有利于战略实施的方向发展,因此难免存在以下问题:

(1)虽有成果从企业的适应性角度提出战略的本质,但未进一步对基于此战略本质的战略机制运行过程和机理加以研究,使此战略本质的功能实现缺乏保证。

(2)从复杂性科学角度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研究的范围较以前更加广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耗散结构在战略理论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对企业系统或者企业战略系统耗散结构特点的辨析,对企业系统如何成为耗散结构的研究不足;协同学在战略理论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将企业看作一个复杂系统,认为其运行需要各个环节与部分的协同,或者关注于对企业系统序参量的判别,而对企业系统的内在运行机制、战略系统运行机制、战略协同机制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与系统。

(3)虽提出战略管理的系统性,但缺乏理论论证,未对战略要素和结构作出明确界定,更缺乏对战略这一系统帮助企业与外界环境相互适应的运作机制的探讨。

(4)在应用复杂性科学研究战略方面,目前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将企业看作一个耗散结构,集中在对企业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分析、演化模型构建等方面,集中在对企业系统的序参量或关键因素的判别,而没有从耗散结构和熵值理论的角度对企业战略的内涵、企业战略的形成以及企业战略的具体运行进行研究;对如何判定企业系统的主导力量、如何使企业系统的控制变量达到阈值,出现序参量,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状态缺乏研究。

(5)将耗散结构、协同学等多种学科应用于战略理论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各家提出各自观点、针对战略的某一环节或内容进行探讨,未形成体系,缺乏在战略管理中的统一性和实践性。

四 适应性企业战略协同机制的提出

复杂性科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与丰富,为管理领域——尤其是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营养和灵感,这使得战略理论的研究有可能突破原先研究路径和成果的局限,也使得新的战略思维的形成不受局限。将复杂性科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领域中的思想和方法应用于战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将构建全新的战略理论框架,将满足当前环境对企业的要求。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部分要么从宏观的角度论证了复杂性科学应用于战略研究的可行性,并粗略地提出一些基本原则和思路,要么将复杂性科学中的某一具体理论用于战略过程中的某一局部问题,还没有从整体上提出战略思想以及其具体实现机理或实现过程,使得复杂性科学在战略中的研究缺乏实践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当前国外战略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战略理论演化的规律、问题和趋势,并开发满足当前不确定性环境的战略理论框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任何组织都无法脱离社会和市场环境而独立存在。外部环境往往是企业无法改变的,企业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生存,而不是期望环境根据企业的要求而发生变化。[2]我们将企业看作生命有机体,将战略看作这一生命有机体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机制,探讨这一机制运作的过程与机理,即提出适应性企业战略协同机制。适应性企业战略协同机制实际上是企业战略的“适应本质与功能”在工具与方法上实现的载体,其是适应性企业战略系统各个要素为了帮助企业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与适应做出的联系与协同,本书所有内容将以此为聚焦点,借助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界定适应性企业和适应性企业战略的含义、本质和模式,探索什么驱动企业系统远离平衡态;当企业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前提下,哪些因素可能会引导系统从无序的混沌中到达新的有序;如何达到系统跃迁的临界条件,更加全面、系统、科学地研究这一适应机制的实现机理和实现过程。


[1][加]亨利·明茨伯格等:《战略历程:穿越战略管理旷野的指南》(原书第2版),魏江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2]黄丹、余颖:《战略管理——研究注记·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