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图书馆系统文献标准化与计算机编目的发展历程
胡广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作为院直属的司局级事业单位,既要为全院科研工作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又要指导、协调组建全院的文献信息网络,建立社会科学资料库,实现网络内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其七条具体的方针任务中的前两条都是与文献编目工作的标准化密切相关的:(1)对院属各所图书馆的业务工作起指导协调作用。统一图书资料分类法,实现文献编目工作标准化,为建立全院文献信息检索系统创造条件。(2)健全并统一全院图书资料工作的规章制度,组织馆际网络,尽快实现全院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享。所以说,搞好我院文献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编目,是完成国家赋予我院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一环。
文献信息加工的标准化是文献信息质量的保证和开发各项文献信息工作的基础。我院对它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过去,对文献信息的加工虽然也有一个基本的做法,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约束,各馆加工出来的产品极不统一。随着不断进行宣传和普及,人们已愈加重视并自觉执行标准了。院文献信息中心也早已把文献加工人员能否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工作列为晋升专业职务的一项重要条件。
纵观我院各图书馆工作的历史,自文献情报中心于1985年10月成立以来,我院文献编目工作走过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各自为政到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过程。
一 文献著录标准化在图书馆自动化中的意义
图书馆工作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文献编目工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飞快迈入了“自动化时代”。计算机编目与手工编目相比,无论在工作效率还是在工作质量(包括准确性、一致性、信息的完整性等)方面,前者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特别是从80年代末期以来,微机的性能/价格比急剧提高,使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中小型图书馆也有了购买和使用的可能。
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爆炸”的冲击波已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图书情报部门。图书馆所面临的文献信息量巨大而又分散,且又要满足社会对信息服务日益提高的要求,仅靠过去的手工操作已难如人意。早在1948年,维纳就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由于科技文献急骤增长,给图书馆带来巨大困难,人们考虑要采用机器来处理文献。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决策支持系统”。
种种理由都足以说明,图书馆实行计算机编目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北大图书馆学系教授刘国钧先生早在197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里就明确指出,图书馆自动化应当从编目做起,为其他各项业务打下基础。计算机编目系统是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它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图书馆书目数据的质量。有了一个好的计算机编目系统,再发展其他若干子系统也就比较容易了。正是因为如此,国内外的许多图书馆系统都是先从编制编目子系统开始做起,并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这种做法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便于老一点的图书馆进行回溯录入。从我院33个研究所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都是有10万册左右藏书的老馆,最小的图书馆藏书也有上万册。在这种情况下,回溯录入的任务特别重大。所以,当时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课题组果断地采取了先编制编目子系统的做法。
文献著录标准化的实现做好了计算机编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计算机编目工作反过来又会极大地推动和促进文献编目工作的标准化。虽然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终于在全院范围内统一了思想,并真正在编目业务领域落实了标准化。但是,光是实现文献的标准化著录还是不够的。要想在全院范围内形成统一协调的自动化网络,还须在统一的机读目录格式的基础上编制出全院统一的并适合各所图书馆实际情况的系统软件。1992年以前,各所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工作缺乏统一的指导,因而表现为进展较慢且极不平衡。在文献情报中心统一组织全院的自动化工作之前,全院已有一部分所的图书馆配备了各种不同型号的计算机。先期获得了硬件的图书馆,便有条件先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和摸索,有几个设备比较齐全又有技术力量的图书馆已分头编制了仅供本所图书馆使用的图书馆软件,其中个别馆还引进了外单位开发的集成图书馆系统,并建成了局部网络。还有少数馆初步建成了一些与本所学科有关的专题数据库。在这种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情况下编制出来的软件,当然是五花八门、互不兼容的了。在当时,有些同志看到这种状况不免担心长此下去其后果如何,也有的研究所图书馆决定暂时不搞本所软件的开发,而是耐心等待院里有朝一日总要开发出统一的软件。那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系统亟须进行计算机编目工作的规范化和统一化。当时,编制全院统一软件的呼声越来越高,尽快开展这一工作已是迫在眉睫之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院文献情报中心于1992年6月正式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自动化网络课题组,并于当年7月开始组织编制全院统一的联机MARC编目系统软件。这标志着我院文献信息系统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已经从分散隔绝的状态发展到了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阶段。
二 早期的历史回顾
文献情报中心正式建立于1985年10月。它的前身是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长期规划精神指导下于1957年创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情报研究室。当时的业务工作归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负责搜集、整理、开发国外学术情报资料工作。1963年,情报研究室更名为学术资料研究室。1975年,在学术资料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情报研究所。197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情报研究所的行政业务工作归属该院领导。虽然中国社会科学院是部一级的单位,但由于它是1977年刚从中国科学院独立出来的,所以一直到1983年以前一直没有一个能在业务上协调、指导各研究所图书馆(室)的院馆或中心馆。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为贯彻中发(1982年)48号文件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要在北京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图书资料中心”的精神,适应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和发展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需要,加强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图书资料工作成立了图书资料中心筹备组。1984年9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随着“图书情报一体化”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到1985年10月,情报研究所与文献资料中心筹备组正式合并,命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到1992年10月14日,随着改革开放、进行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和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又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1.1984年以前的无序状态
通过以上对文献信息中心历史沿革的介绍不难看出,中国社会科学院虽然与中国科学院一样同属于国务院领导下的部级单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从她由中国科学院独立出来那一天起,就没有一个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这样一个能负责协调、指导和统一全院各所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领导机构或职能机构。正是这种在我院图书馆系统组织建设上先天不足的状况造成了后天全院图书馆业务的混乱和无序。虽然时间到了1984年9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但经过了从1977-1984年各所图书馆各自为政的工作,那种小农经济式的经营已经造就了我院在文献的分类、著录、目录组织等各个方面不标准、不规范、不统一的格局。例如,全院到1984年为止共有33个图书馆(室),使用的图书分类法竟达到9个。有的图书馆甚至不顾国内早已有国家推荐使用的分类法这一事实,还在自编分类法供自家使用。同类书区别号的使用更是五花八门,使用著者号码表的有之,使用种次号的有之,使用出版年月的有之,使用财产登录号的有之,甚至什么都不用,只使用分类号这一种分类级次的也有之。
2.开始注意进行文献标准化著录的宣传、培训和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不断地宣传、培训和研讨,逐渐认识到了实行文献的标准化著录对于做好图书馆工作,并在全院范围内最终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的重要意义。从1984年下旬开始,在全院范围内首次开始进行文献著录标准化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举动规模较大的一次是1984年12月21-25日文献资料中心筹备组组织的为期一周的文献著录标准化讲座。当时用了整整五天时间首次大规模地向全院各所图书馆分编人员系统地宣讲了文献标准化著录的概况、意义和包括对中、外文图书和连续出版物在内的各种类型文献进行标准化著录的实施细则。此后,我院负责标准化著录的胡广翔同志还先后7次在文献信息中心、我院职工大学图书馆系以及民族研究所图书馆等处作了题为“图书的标准化著录”“西文图书编目专题讲座”“西文文献编目”“连续出版物的标准化著录”“中文图书的标准化著录”和“俄文图书的标准化著录”等讲课和讲座。还在院图书馆统一编目组和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分别作了“介绍《中图法》(第3版)”的讲座。通过这一系列的讲课和讲座,使“文献编目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这一思想逐渐被各级领导和广大图书馆工作者所接受,并日益深入人心,真正起到了宣传、推广、普及和加强文献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较好地掌握了文献编目标准化知识和技能,能严格按照标准化的要求高质量地完成编目工作任务的文献分类编目业务人员。
3.院和中心的领导开始重视和实施文献标准化著录的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91)社科办字17号文件
在院和中心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1991年7月11-13日,文献信息中心成功地组织和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著录标准化研讨班”。该研讨班第一天的内容是大会发言。除文献信息中心的领导作了动员报告外,主管副院长汝信同志还作了重要讲话。后两天由负责文献标准化著录的胡广翔同志根据各种文献类型进行了具体的讲课。时隔仅14天之后,院里即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了题为(91)社字17号“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编目实行标准化著录的通知”的正式红头文件,要求全院各所图书馆从1991年8月1日开始,一律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完成对各类文献的分类编目工作。文件内容除要求各图书馆从规定之日起必须严格按标准化的要求进行文献著录外,还附有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著录标准化要点”的附件。
汝信副院长对文献情报中心代拟通知的批示
研讨班结束后,随即成立了全院文献著录标准化指导小组。该小组除要求各所及时上交编目卡片,并对这些卡片进行认真检查外,小组负责人胡广翔同志还深入到一部分研究所图书馆去进行实际考查,并将考查结果写出了一篇题为《我院文献著录标准化工作剪影》的报道文章发表在我院《文献工作通讯》1991年第8期上。这些工作,对督促、检查全院各所图书馆落实文献标准化著录的情况,更好地鼓励先进,促进各馆工作的交流,都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检查了解到,全院各所图书馆(包括一些资料室)都已从院发文件规定的日子——1991年8月开始,逐步按照文献著录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各种文献的著录工作了。从指导小组走访过的十多个所的图书馆中可以看到,大家对这项工作都很重视。例如,民族所、近代史所、语言所、外文所的图书馆在7月底开过文献著录标准化研讨会后,都曾请指导小组的同志前去辅导。民族所、马列所、外文所、技经所、西亚非所、研究生院各图书馆的同志还专门带着书或卡片向指导小组成员询问有关的疑难问题。另外,文学所、美国所、历史所等所图书馆的一些同志还经常通过电话咨询有关标准化著录的问题。这些都说明大家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并使我院图书馆的这项工作有了很大进展。我们从抽查的五六个所的著录卡片的情况中了解到,外文所图书馆的标准化著录工作做得相当出色。该馆的每张卡片都美观、整洁,可以看出他们的工作是一丝不苟的。他们能做到这一点,是馆领导重视和编目人员努力的结果。尽管他们起步晚,但一旦起步,就以高起点要求自己,使8月1日以后编制的第一批卡片就完全实现了标准化。该馆馆长冯剑秋同志说,他们在研讨班之前就组织编目人员开过几次会讨论这项工作,但一直没有定下来。这次借研讨班的东风,提高了认识,加强了开展这一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特别是该所负责西文编目工作的同志对待这一工作特别认真。在著录工作中,遇到问题随时研究,及时解决。该所连像朝鲜文这样的小语种图书,也从8月开始按标准化的要求进行著录了。通过实践,他们真正认识到了标准化著录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工作越干越有劲。他们说,现在即使再让他们退回到传统的方法去,他们也不干了。照他们的话说,“按标准化的要求做,心里踏实”。另外,在资料卡片的著录方面,就当时指导小组的同志所见到的,世经政所图书馆的资料片是完全符合标准化著录的要求的。首先,他们对参加今年7月文献信息中心举办的这一学术研讨班非常重视,资料员中除特殊情况以外,全部参加了研讨班并听了标准化著录的辅导课。馆长郑海峰同志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抓得很紧,要求编目人员全部采用标准化的著录格式和方法。该馆工作人员也都认真对照讲义,一丝不苟地进行著录,因此他们编制的资料卡片,既符合标准化的要求,又美观、整洁。通过了解我们看到,在院和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研讨班东风的鼓舞下,当时我院图书馆系统的工作人员在走向标准化建设方面确实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尽管个别的馆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全院图书馆系统走向标准化编目的大潮已经是不可阻挡了。
针对我院图书资料系统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难以使全院图书资料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和科学化管理的实际情况,在总结我院图书资料工作实际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编写出了适合我院使用的,并附有《文献分类编目手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并于1993年年底出版发行。该条例对各类文献的标准化著录都规定了明确的条文。这对今后我院各图书馆实现文献编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无疑会发挥历史性的作用。
著录标准的制定与应用是图书馆计算机编目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北大的著名图书馆学家刘国钧教授早在197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已写道:“书目工作的自动化是可能的,但不是轻易的。必须在硬件、软件、机读目录款式、各种著录标准等一一准备就绪,方可建立系统。”我院通过上述一系列重要的举措而伴随着的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也就为文献情报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做好了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更为先期开发图书联机编目子系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对于早日建立全院文献书目数据库,尽快走向网络化建设,从而更好地为科研服务具有重大的意义。后几年的历史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4.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院图书编目自动化管理系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院图书编目自动化管理系统”是由院科研局、院文献信息中心共同资助立项的全院性科研项目。它是从1992年7月开始,以文献信息中心召开的全院馆长会议为契机,通过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组建协作网络、软硬件技术论证、人员培训、标准化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后,于1993年在院科研局、院文献信息中心领导的支持下正式立项的全院图书馆系统的科研项目。本项目的目标是在全院范围内通过计算机应用、数据标准化、网络协作等手段实现中外文图书编目工作的自动化、现代化管理,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机读书目数据库,为近一步实现全面的图书信息自动化管理网络奠定基础。由于本项目不仅具有科研、探索、开发的性质,而且还需要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实施、人员培训、设备调试安装等活动,因此是一项规模较大的系统工程。为了早日在统一的机读目录格式的基础上编制出全院统一的软件,院文献信息中心于1992年6月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自动化网络课题组,并于当年7月开始组织编制全院统一的联机MARC编目系统软件。一年后即编制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联机MARC编目系统软件”的第一版。全院各所图书馆从1993年7月1日起即一律使用该版软件进行计算机编目工作了。半年后,针对使用第一版软件发现的问题,又开始开发该软件的第二版,于1994年中旬开始陆续被全院各所图书馆使用,并已于1995年年初通过验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本项目如期圆满地达到了预定目标,特别是开发出了能在微机、DOS操作系统、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安全运行的编目软件。与此同时,也完成了对我院图书书目记录工作单的设计和编印工作,并编写出版了供编目人员使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外文图书分编工作单填写规则》。该软件已于1995年1月16日通过了由李惠国、辛希孟、袁名敦、朱文骏、朱岩等12位高级权威人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鉴定,并在该委员会起草的鉴定书中明确指出:“认为社科院全院图书编目自动化管理系统居全国先进行列,在某些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该软件的开发成功,使全院图书编目工作全部脱离了手工工作方式,进入了计算机化工作方式阶段。在开发、研制该软件的同时,还建成了1993年全院书目数据库,并对原来关于计算机应用的知识基本上为空白的图书编目人员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和使用计算机编目软件进行编目工作的大培训,培养出了一大批能较好地完成计算机编目任务的编目人员。该课题的完成还在1994年全院图书体制改革工作中完成大量中外文新书的计算机编目任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项目得到了全院各所图书馆的高度评价(见用户报告),龙永枢副院长也曾专门前来参观,并提出了表扬。
另外,全院编目数据处理、建立机读书目数据库和生成书目产品的工作,是本项目课题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网络协作、软件开发、人员培训、标准化著录等工作之后,必须将已采集上来的数据汇总、校对订正并建库,最后产生各种机读的和书本式的产品。此项工作是以社科院各馆的机读书目数据为数据来源,以CNMARC为数据标准进行的。
全院编目数据处理的工作方式是:(1)自1993年7月开始,各工作站(各馆)分别将到馆新书按标准化要求著录书目工作单并输入计算机,各自生产本片(馆)的书目产品。日、俄文书目数据交语种工作站集中处理。(2)各工作站将1993年上半年手工编制的书目数据和下半年的机读数据交网络协调部门。由网络协调部门根据语种、数量情况分送各语种工作站或中心工作站进行加工。(3)各语种工作站和中心工作站对数据进行校对、修改、翻译、录入等工作。(4)项目课题组对数据进行查重、复核、汇总、建库等工作,并依据数据库生产1993年全院中西日俄文新书联合目录等书目产品。(5)项目课题组对各工作站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评估、排队,然后通报全院并反馈各馆。
根据标准化的要求,在全院编目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CNMARC格式问题,如字段、子字段标识符,字段指示符,编码字段内容的使用和选取;(2)标准著录规则的使用问题,如题名和责任者的选取,附注项的内容等;(3)检索项的选取和录入问题,如7——、4——、6——等功能块的完整性、深度;(4)分类号与馆藏信息分流问题,即690字段统一使用中图号和905字段保持各馆原有体系;(5)其他附加问题,如801、541等字段所反映信息的完整性。
汇总建库的主要内容是:(1)对汇总库的内容进行查重;(2)不同记录相同内容的合并,如不同馆收藏的同种书,需要选取著录质量较好的记录作为库记录,并收入不同馆藏信息;(3)对已合并的记录通过书目产品、数据检索进行复核;(4)更新库记录索引,库数据备份。
书目产品的生产情况:(1)各工作站(各馆)分别生产各自的卡片、新书通报、书本式目录、财产登录账、书标、书袋卡等;(2)项目课题组负责全院联合目录的生产,并进行1993年度中外文新书联合目录的编制工作。
总之,编目数据处理工作技术的研究、试行已为今后全院计算机统一编目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全院图书体制改革工作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三 落实文献标准化编目的措施和状况
社会科学文献信息工作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现状、规模、水平,以及它的工作质量、效率、成果利用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当时,我院的文献信息工作不仅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很大,而且落后于国内先进的文献信息单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在院里的直接领导下,院图书馆工作改革领导小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改革管理体制,努力把合并后的院图书馆建设成质量上乘、效率高强的现代化的文献信息机构。同时,以实现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为手段,通过对全院文献信息系统的联网,带动全院各所的文献信息工作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1.我院图书馆工作的改革使文献统一编目工作真正得到了落实
在院馆统编组筹建初期,该组组长胡广翔同志制定了选择人员的三条原则、五条标准和九条工作职责(详见“院馆图改方案之二——统编工作改革方案”)。该组按照这些原则和标准,吸收了包括原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现有编目人员在内的大楼片各所编目业务骨干,组成了一支高效精干的图书分类编目专业队伍。统编组于1994年7月1日正式成立后,首先对全体人员进行了使用计算机编目软件、《中图法》(第三版)和《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等计算机编目业务所需的各类专业培训,使他们不仅掌握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的分类编目业务知识,同时也能掌握现代化的业务技术手段。
与此同时,正式开展了工作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包括工作用房的选定和布置,办公家具、设备及文具的配置,供各文种进行图书分类和编目用的图书分类法和著者号码表、编目条例、《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CNMARC)》、工作单填写规则、上机录入规则以及各类词典等各种业务工作必需的工具书的配备。为使分编业务尽快运作起来,我们在各项筹备工作边进行之中,边正式开展起了统一分编工作,并尽快走入了正轨。
至此,我们借助改革的春风,确实使院馆的文献统一编目真正做到了人员、组织、物质和技术上的落实。
2.制订和实施院馆文献统一编目工作的实施方案
在院馆统编组筹建初期,胡广翔同志在制定选择人员的三条原则、五条标准和九条工作职责的同时,也制定了7项工作任务、5项工作计划和17项业务工作流程。至此,院馆文献统一编目工作的实施方案已经形成。该组在实现了人员、组织、物质和技术上的落实之后,紧接着便按照既定的方针任务和计划安排全面开始了对院馆统一编目工作方案的实施。
3.及早统一了全院的图书分类法和同类书区分号
早在统编组创立之初,就及时地向全院各所图书馆通报了该组采用的,同时也是要求全院各所图书馆采用的中外文图书分类法、著录标准,以及对各文种图书进行著录时使用的著者号码表等。
刚刚于1994年7月1日成立的院馆统编组,仅隔12天之后,就紧接着召开了第二次全组人员会议,主要讨论并通过了该组关于统一全院图书分类法和同类书区别号的建议。当时,该组同志认为:几年来,在文献信息中心的领导下,通过对文献标准化和计算机编目工作进行不断地宣传、研讨和实践,大家对以上问题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遵照执行的自觉性越来越高。当时又适逢图书馆进行重大改革的大好形势,统一全院图书分类法和同类书区分号的时机已经成熟。据不完全了解,1994年以来,已有好几个图书馆将原来所用的其他分类法改为了《中图法》。特别是在1994年6月中、下旬以后短短半个月左右的一段时间里,就已有七八个图书馆的馆长和分编人员对统编组提出了尽快统一全院图书分类法和同类书区分号的要求。可以说,当时该组提出统一的要求已经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之事。所以,当时该组特作出如下决定,并以《简报》的形式分发到了全院各所图书馆编目人员手中。决定的具体内容如下:
“全院各所图书馆从接到本简报之日起,①对中、日、西、俄等文种的普通图书(中文古籍图书除外)一律使用《中图法》(第3版)进行分类。②中文图书一律使用刘湘生主编的《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日文图书一律使用植村长三郎编的《著者号码简明表》、西文图书一律使用卡特编的《卡特著者号码表》、俄文图书一律使用哈芙金娜著的《俄文三位数著者号码表》(《中图法》和《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可到国家图书馆购买。对其他暂时收集不到的著者号码表,本组准备收集到后为大家组织复印)。翌年交来的软盘的数据须一律以此为准,否则将不予受理,请大家谅解。”
这一决定无疑为今后实现全院范围内的统一编目和标准化的回溯编目提前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工作做得越早,对完成今后迟早将会来临的全院统编工作任务就越有利。
至此,我院的文献编目工作已经从“全院30多个研究所的分编体系、规则五花八门,管理上各行其是,虽经院文献中心多方协调仍无法达到统一的共识”的旧阶段成功地跨越到了能成熟地运用文献工作的各种国家标准和计算机编目软件、高质量地完成图书编目工作任务的新阶段,并为后来应用社会上大量兴起的商业编目软件更好地完成图书的计算机编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广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原联机编目协调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