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加强西北地区教师课程取向研究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城乡间的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差异较大。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多项措施在教育财政投入、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展西部教育,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如西部地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西部教育信息化工程、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育等。这些工程、计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西北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所面临的挑战不同,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同,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革也不同。西北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也是我国教育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由于历史、自然、传统等原因,西北地区的教育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和教师转变观念、改进实践,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西北地区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的效果怎样?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
关于西北地区中小学新课程实施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教学、教师、学生学习、管理等多方面,具体如人教版新数学教材在西北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还是显得偏重、偏深和偏难[9];新课程理念已经被教师接受和认可,但在具体操作中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农村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对新课程了解还不够[10];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薄弱,对新课程不适应,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法陈旧、教学能力较差、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也不足[11];重建学校文化,在理念上应坚持从应试教育的学校文化转向素质教育的文化校园,把单一机械的学校文化转变成丰富而有创造性的学校文化,把成人化的学校文化转向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学校文化[12];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着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分配不公、课堂教学存在形式化、对数学探究教学产生误解、教师对教科书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13]
关于西北地区课程实施的研究表明,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层面也有所体现,但西北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学者就如何切实提高新课程实施成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应加强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研究:“在21世纪的现代基础教育中,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14]“教师作为课程实践变革的重要参与主体,无论是理论层面、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加强其课程意识问题的研究都显得尤为重要。”[15]“课程意识指导着教师的课程实践,映射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16]研究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相应的课程开发能力,才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根本所在。课程取向反映了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应加强对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课程取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