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冗余论批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金融危机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马克思再次被人们提起,《资本论》甚至一度成为畅销书。西方很多“左翼”学者,包括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开始大量使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甚至剥削的概念。一时间,在西方世界,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热情一下又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很多年轻学者的激进化时期。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来说,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乐观。面对危机不断周期性困扰人们的现实世界,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即使在讨论中使用马克思的概念,也只是单纯地借用词汇。更严重的情况是一些“左翼”学者甚至也只是承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他们否定资本主义危机存在的内在根源性。因此,发生的实际情况是,他们不断尝试使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解读马克思。也就是说,他们大多数是在讲述着或者受教着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这一探索在西方学术界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影响至今。实际上,这一问题的提出有其历史渊源。这种研究传统,从经济思想史上来看,起源于对价值转形问题的质疑和批判,成型于就转形问题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冗余论。也就是说,自《资本论》出版一百多年来,西方学术界基于对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质疑和否定,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劳动价值论,进一步发展到没有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冗余论构成了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前提。西方学者关于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严重损害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和发展。

另外,劳动价值论是多余的冗余论观点是西方学者站在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立场上,使用庸俗经济学的方法对劳动价值论展开攻击和否定基础上提出的,但是,以斯蒂德曼(Ian Steedman)、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为代表的庸俗经济学,却是从鲍特基维茨(L.Von.Bortkiewicz)等人本着完善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目的所展开的相关研究出发,而鲍特基维茨所提出问题的方式和使用的方法又受到西方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很多学者的认可和欢迎,这进一步造成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混乱认识,甚至将“马克思的价值转形是内在不一致”的作为一种“共识”而全然接受。这种所谓的“共识”影响至今。

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区别于庸俗经济学的根本标志之一。新世纪新的危机背景下,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潜在的新的激进化时期。马克思的《资本论》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在这一当前背景下,对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进行追根溯源,对西方学者否定批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相关研究予以从根源上揭示和批判,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对于坚持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对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进行分析批判,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