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关于对外贸易制度创新路径及对策的研究

对于如何实现对外贸易制度创新,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涉及制度变迁方式、变迁动力及具体的对策。一些学者从宏观角度对制度创新的路径进行了研究。刘庆林剖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路径。他将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分为三个阶段,包括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制度变迁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制度变迁阶段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贸易制度变迁阶段。每个阶段的制度变迁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制度创新。整个制度创新过程是不断尊重市场,由浅入深的渐进式过程,属于渐进式与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制度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制度变迁收益诱致。国际环境的变化是制度创新外部重要的推动力量,将核心制度与配套制度创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外贸易制度的变迁。[72]倪晓菁和唐海燕论证了制度创新和中国对外贸易间的联系,认为制度创新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73]黄志峰认为,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是在一定的框架约束下展开的,因此应执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制度定位趋向于中性化,具体政策手段趋向于弹性化、柔性化。[74]沈四宝对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制度进行了梳理,建议中国应当完善对外贸易制度,包括加快外资立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涉外金融法等。[75]柳思维认为,制度创新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贸易大国并不意味着贸易强国。因此,需要加快制度创新,采取渐进式诱致性的变迁方式为中国向世界贸易强国转变扫清障碍。[76]池建宇认为,中国应重视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以此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77]

部分学者从微观层面,研究了具体对外贸易制度的创新途径,其中有学者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倪斐对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立法理念进行了比较研究,剖析了制度的本质。[78]马虎兆和马辉总结了美国、日本、欧盟、印度、韩国和新加坡在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制度建设上的做法和经验,认为在对外贸易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家提升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是基础,持续完善知识产权立法是前提,严格的执法体系是保证,部门、企业、民间机构通力协作是其运行的保证,在履行国际义务的同时注意本国的经济利益是标准。[79]李本美指出,自2002年中国建立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以来,经过了多次的修正及完善,产生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但是,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立法层次不高、实体规则及程序规则不足,需要高立法层次,扩大调整范围;准确界定概念,扩大申请者范围;完善调查程序规则;设置救济程序;等等。[80]史晓丽认为,虽然中国已经建立起对外贸易壁垒的调查机制,但对其利用不够充分。她在对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立法及其实体规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完善中国立法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充分援用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机制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81]任东方指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法律制度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适用不足等问题。因此,中国需要加快立法进程,提高出口信用保险合同的法律适用性,完善资金补充机制和预算管理机制,采取灵活承保方式。[82]綦小菁和付远欣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深化的背景,分析了违约救济条款的内涵,比较了国内外违约救济方式,并进行了效率分析,最后提出了旨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国对国际贸易中违约救济条款应用的对策。[83]徐元认为,中国对外贸易当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必须制定并实施高效的对外贸易知识产权战略。[84]袁仁辉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意识、法律运行和法学研究的发展与演进,认为中国对外开放过度与不足并存,需要提升相关法律意识水平及运行质量,加强相关学术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于法律问题保留必要政治判断的权力;加强法律战略策略研究与实践,积极构筑中国主导的贸易机制。[85]孙益武研究了美国对外贸易区知识产权执法制度,认为其经验对中国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执法规则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86]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重大举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刘社建认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制度创新包括建立负面清单,加快实现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积极构建对外投资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服务业,加大金融市场开发力度。[87]曹广伟和宋利朝认为,作为中国经济建设的制度革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政策法规、投资管理模式、监管服务模式以及金融管理等方面实现了一定的制度创新。[88]姚东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对制度创新实践对于政府治理转型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研究。认为政府制度创新需要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方向,增进制度效率。[89]汪若尘和陆煊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他们剖析了上海自由贸易区制度的现状,并将国际高标准制度进行对比及借鉴,认为国际自贸园区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法理依据、成熟经验都值得上海自贸试验区借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海自由贸易区制度创新的原则与主要路径。[90]沈开艳和徐琳认为,在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是对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及经济结构重构所产生的挑战所做出的有力回应。自由贸易区已经初步设立,运行状况总体良好,制度创新成效突出,负面清单工作不断深化,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贸易管理制度不断创新,金融制度创新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自由贸易区理论准备相对不足,且较缺乏相关国际经验借鉴,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不健全,负面清单制度缺乏配套政策措施,面临金融安全与金融开放的矛盾。[91]

综上所述,目前在对外贸易制度创新领域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综观已有研究,一方面,制度创新理论已经认识到制度以及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关于制度外生的错误前提,并深入探讨了制度创新的过程、动力、作用等问题,开启了经济学研究新大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制度创新被引入对外贸易领域后,大大扩展了对外贸易理论的研究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及新贸易理论的缺陷。学者们对制度创新与对外贸易之间的研究十分丰富,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充分论证了制度创新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性。国外学者在对外贸易制度创新方面研究起步早,成果多,而国内学者对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研究时间不长,深受西方理论的影响,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其中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值得本文借鉴。

中国对外贸易当前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之中,对外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际竞争规则的制约,对内面临着加快转型,实现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期,可以说遇到了巨大的发展挑战,因此基于过去条件下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今天有借鉴意义,但不能盲目跟从。对外贸易制度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必须要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大制度创新供给,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一些已有研究成果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如过度迷信制度作用的“制度决定论”,所以在应用时需要结合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现实。而且,学者们关于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研究不全面,理论性或实践性不足,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成果不多,对于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路径和对策研究得不够深入,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研究框架,这些也是本书所要弥补的。


[1] 王涛生:《制度创新影响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机理、模型与实证研究》,湖南大学,2013年,第10—16页。

[2] Butter,F.A.G.den.and Mosch,R.H.J.Trade,“Trust and Transaction Costs”,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TI 2003-082/3.2003.

[3] H.L.F.De Groot,G.J.Linders,P.Rietveld,U.Subramanian,“The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Bilateral Trade Patterns”,Kyklos,2004,57(1).

[4] Acemoglu,D.,J.Simon,J.Robinson,“The Rise of Europe:Atlantic Trade,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3).

[5] Berkowitz,D.,J.Moenius and K.Pistor,“Trade,Law,and Product Complexity”,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6,88.

[6] Joseph Francois and Miriam Manchin,“Institutions,Infrastructure,and Trade”,CEPR Discussion Paper No.6068,2007.

[7] Méon,P.G.,Sekkat,K.,“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Trade:Which Institutional? Which Trade?”,Economic Inquiry,2008,46(2).

[8] Levchenko,A.A.,“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7,74(3).

[9] Treisman,D.,“The Causes of Corruption:A Cross-National Study”,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0,76(3).

[10] Levchenko,A.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2012,12.

[11] Belloc M.,Bowles S.,“International Trade,Factor Mobility and the Persistence of Cultural-Institutional Diversity”,CESifo Working Paper No.2762,2011.

[12] Feenstra,Robert,Chang Hong,Hong Ma,and Barbara J.Spencer,“Contractual versus Non-contractual Trade: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China”,NBER Working Paper 17728,2012.

[13] 孙杰:《克鲁格曼的理论“接口”和诺思的“贸易由制度启动”命题——关于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制度创新比较优势的思考》,《经济研究》1997年第12期。

[14] 孙杰:《克鲁格曼的理论“接口”和诺思的“贸易由制度启动”命题——关于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制度创新比较优势的思考》,《经济研究》1997年第12期。

[15] 符正平:《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示:评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16] 张亚斌:《论制度影响国际贸易的内在机制》,《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12期。

[17] 张小蒂、李晓钟:《影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18] 朱宇华:《关于新贸易理论与制度创新的思考》,《国际经贸探索》2003年第8期。

[19] 王涛生:《制度创新影响国际贸易成本竞争力的内在机理研究》,《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2期。

[20] 吕哲、程玉林:《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制度分析》,《中国贸易导刊》2012年第29期。

[21] 范越龙、杨莉:《经济制度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9期。

[22] 叶蓁:《中国出口企业凭什么拥有了较高的生产率?——来自江苏省的证据》,《财贸经济》2010年第5期。

[23] 魏浩、何晓琳、赵春明:《制度水平、制度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来自全球 31 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验》,《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24] 张杰、李勇、刘志彪:《制度对中国地区间出口差异的影响:来自中国省际层面 4分位行业的经验证据》,《世界经济》2010年第2期。

[25] 杨青龙:《基于制度要素的比较优势理论拓展——以交易成本经济学为视角》,《财贸研究》2013年第4期。

[26] 胡国恒:《制度质量、比较优势与国际生产的组织变迁》,《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第4期。

[27] 孔庆峰、朱俊丽:《中国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2002—2007年FDI和对外贸易的面板数据》,《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28] 胡超、张捷:《制度环境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形成:基于跨国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11年第2期。

[29] 阚大学、吕连菊、罗良文:《制度差异与我国对外贸易流量的实证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经济经纬》2013年第2期。

[30] 张红丽、胡成林:《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协同演化研究——基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31] 赵家章、池建宇:《信任、正式制度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证据》,《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1期。

[32] 戴志强:《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发展进程述评》,《时代经贸》2006年第12期。

[33] 蓝春汛、周升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期。

[34] 方悦:《我国实行对外贸易制度合理性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5年第2期。

[35] 余少云:《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36] 张斌、高培勇:《出口退税与对外贸易失衡》,《税务研究》2007年第6期。

[37] 郭秀君、刘瑞:《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对外贸易宏观调控政策中的体现——以出口退税政策为例》,《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38] 来新夏、李喜所:《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文史哲》1980年第2期。

[39] 陈晋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外贸易统制政策述论》,《抗战史料研究》2013年第1期。

[40] 岳谦厚、韩晋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41] 周艳娜:《试论1956—1966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网络财富》2009年第4期。

[42] 杜荣:《我国对外贸易政策60年变迁探析》,《经济纵横》2009年第8期。

[43] 谭祖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经济绩效的实证检验》,《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44] 张杰军:《贸易制度创新与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当代亚太》2000年第2期。

[45] 原玲玲:《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对我国贸易发展的启示》,《理论前沿》2005年第14期。

[46] 张庆萍:《1980年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S1期。

[47] 戴军:《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价值取向》,《求索》2007年第10期。

[48] 王丽娜:《美国奥巴马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及我国对策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3期。

[49] 李远:《二战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6期。

[50] 王杰:《日美对外贸易政策的取向及启示》,《学术交流》2005年第5期。

[51] 李建民:《俄罗斯对外贸易运行与贸易政策》,《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年第5期。

[52] 刘军梅:《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演进的理论逻辑与政策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2期。

[53] 李好:《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的经验教训》,《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第3期。

[54]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辽宁大学,2010年。

[55] 卢欣:《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6] 阿不都斯力木· 阿不力克木:《乌兹别克斯坦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9期。

[57] 陆志强:《捷克十多年来的对外贸易政策和经贸状况》,《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第2期。

[58] 谷克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竞争政策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59] 王海燕、滕建州、颜蒙:《强化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的研究》,《经济纵横》2014年第7期。

[60] 关嘉麟:《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研究》,吉林大学,2013年。

[61] 刘国晖、张如庆:《论困境倒逼下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学家》2014年第2期。

[62] 李慢:《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时代金融》2015年第7期。

[63] 戴明辉:《从贸易生态化视角看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变迁:一个PSR模型的量化评估》,《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1期。

[64] 马涛:《中国对外贸易绿色发展的挑战和应对》,《生态经济》2015年第7期。

[65] 尹翔硕:《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变化及贸易格局的变动》,《世界经济》2004年第3期。

[66] 崔日明、张志明:《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学家》2014年第2期。

[67] 马健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对外经贸》2014年第5期。

[68] 牛君:《谈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策略》,《商业时代》2011年第1期。

[69] 李宪铎、马月、戴伦:《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外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S1期。

[70] 吴煜祺:《“互联网 + 对外贸易”模式发展分析》,《时代金融》2015年第4期。

[71] 张彩兰:《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商场现代化》2015年第9期。

[72] 刘庆林:《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73] 倪晓菁、唐海燕:《论制度创新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74] 黄志峰:《加快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理论导报》2005年第10期。

[75] 沈四宝:《论WTO后过渡期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梳理和完善》,《河北法学》2006年第10期。

[76] 柳思维:《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制度创新思考》,《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第7期。

[77] 赵家章、池建宇:《信任、正式制度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证据》,《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1期。

[78] 倪斐:《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立法理念比较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79] 马虎兆、马辉:《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的国际经验》,《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第2期。

[80] 李本美:《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评析》,《特区经济》2010年第10期。

[81] 史晓丽:《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实体规则研究》,《法学杂志》2011年第7期。

[82] 任东方:《我国对外贸易中出口信用保险法律制度的研究》,《国际商贸》2012年第5期。

[83] 綦小菁、付远欣:《违约救济条款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深化的背景》,《西南金融》2014年第4期。

[84] 徐元:《制定和实施对外贸易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写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财政研究》2014年第4期。

[85] 袁仁辉:《市场开放视角下的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成就、问题、挑战与完善》,《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86] 孙益武:《美国对外贸易区知识产权执法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87] 刘社建:《论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制度创新》,《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第1期。

[88] 曹广伟、宋利朝:《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研究》2013年第6期

[89] 姚东:《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中的政府制度创新——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90] 汪若尘、陆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及其评估——基于全球比较的视角》,《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10期。

[91] 沈开艳、徐琳:《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与经验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