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节中主要对全书的研究思路与所采取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
一 研究思路
本书基于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背景,起源于对两个现实问题的分析,即落后地区如何利用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发达地区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研究中,研究思路是基于理论研究、经验研究以及政策建议三个层次展开的。
首先,在理论部分的研究中:在总结现有研究分歧、提出理论层面需研究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进行理论机理分析,构建全书理论基础。本部分在对比较优势、产业转移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分歧,提出本书在理论部分需分析和讨论的两个问题,即基于比较优势进行产业转移发展的有效性,利用产业转移进行区域协调发展的可行性。而后,在对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参与主体、作用机制以及实现机理等三个层面分析了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机理,从而在对上述两个理论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构建了基于比较优势、利用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传导机制和逻辑框架,为本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见图1—1)。
其次,在经验部分的研究中:对理论部分研究结论进行经验验证,并对我国发展实践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为后续实现路径的设计提供现实依据。一方面构建综合评判框架对我国区域比较优势进行测度,并选择相应的测度指标和方法,对我国产业转移发展现状进行评判,进而对比较优势与产业转移发展的差异性及成因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结合对区域协调发展约束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博弈模型分析,从经济发展总量和经济增长质量两个层面论证和分析了产业转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影响因素。通过对我国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为后续现实问题的解答和相关政策建议的设计提供了现实依据。
图1—1 研究思路流程
最后,在政策建议的研究中:对应本书所源于的现实问题,设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及政策建议。本部分结合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的结论,分别从落后地区立足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发达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两个层面,设计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同时成为对本书所源于的两个现实问题的回应,而后从行为主体职能及目标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 研究方法
本书以比较优势、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以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为依据,在研究中主要运用了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见图1—2)。
图1—2 技术路线流程
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是指对所研究问题中各项要素及相关关系进行系统化综合分析,从而得到解决方案的分析方法。在本书的研究中多次使用了系统分析方法,本书不仅在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对衡量我国区域比较优势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而且在对比较优势、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机理分析中也进行了系统分析。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判定的逻辑思维方法。由于本书的几个关键概念,如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等,本身就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而得出的,因此,比较分析法是本书在研究中重点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在理论分析中不仅对不同层面比较优势对于产业转移的驱动作用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而且对产业转移对于不同类型区域的影响机制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此外,在现实分析中还对我国区域具有的比较优势与现阶段产业转移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不同类型区域及行为主体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应采取的发展路径及政策选择进行比较分析。
定量分析法:在本书研究中,综合使用了因子分析法、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及回归效应回归方法、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等计量分析方法。其中,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比较优势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区域具有的比较优势及动态变动进行评估;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我国比较优势与产业转移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质量及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