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政府激励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一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十三五”时期国家的战略任务之一是培育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不断提高企业在创新投入、创新协同、知识产权以及创新驱动方面的能力,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现阶段,我国企业创新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创新投入、知识产权创造及创新驱动方面逐步具备了一定的数量和形式。

(一)技术创新投入快速增长

R&D经费和人员作为重要的创新资源,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和创新人才资源的储备状况。目前,企业创新投入快速增长,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表3—1显示,我国R&D投入强度在逐年增加,其增长曲线呈现S形变化,这与很多发达国家R&D经费投入强度的发展趋势较为相似,这意味着我国R&D投入强度遵循国际R&D投入的一般规律。根据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5年,中国共投入R&D经费14169.9亿元,比2014年增加1154.3亿元。R&D投入强度达2.07%,比2014年的2.02%提高了0.05个百分点。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机构6.29万个,机构人员达266.8万人。从代表技术创新产出的新产品销售收入看,2015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新产品销售收入与R&D经费之比为14.7∶1,比2014年有所提高。

表3—1 R&D投入强度实际值和预测值

从R&D投入经费看,企业R&D经费投入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中企业资金为1.1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6.4%,年均增长11.8%。另外,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国R&D经费的比重较高,2008年比重为71.7%,到2015年达到74.7%。这表明我国企业已经在数量上成为R&D活动的执行主体。(见图3—1)

图3—1 2008—2015年全国R&D经费投入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2016年)。

目前,我国企业创新人力投入逐步增强。2015年企业R&D人员数为401.8万人,是2009年的1.84倍,年均增长15.5%。企业R&D人员数占全国R&D人员数的比重从2009年的68.6%提高到73.3%。企业R&D人员中博士毕业、硕士毕业、本科毕业的分别为4.2万人、30.4万人和118.6万人,分别占到全国R&D人员中博士毕业、硕士毕业、本科毕业人数的12.0%、37.7%和73.9%,见表3—2。

表3—2 2009—2015年企业R&D人员情况

续表

(二)技术创新产出成果增长较快

近年来,我国在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2016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58.3万件,占全国总量的52.9%;我国企业发明申请授权数为15.9万件,占全国总量的44.1%。201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项目中,开发全新产品与增加产品功能或提高性能两类项目合计占企业研发项目的82.2%。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7.5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8%,年均增长12.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5.1%,比2012年提高3.2个百分点。2012—2016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主营业务增量的贡献为27.9%。

(三)企业创新活动粗具规模

2016年在我国参与调查的72.6万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有28.4万家开展了创新活动,占39.1%。分行业看,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的占比分别为48.5%和28.9%;分规模看,大中型和小型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的占比分别为49%和36.1%;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我国港澳台资及外资企业中开展创新企业的占比分别为38%、48%和50.8%。创新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不同类型企业生存发展的共同选择。

(四)创新生态不断完善

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立,金融支持成效显著,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总规模达173亿元。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一大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得到认定。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276家,比2012年增加389家;全年技术中心研发经费支出4928.6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40.6%。

二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

尽管我国R&D投入迅速增加,但从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看,其支出结构并不合理。企业R&D经费支出长期主要用于试验发展,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重较少。如2015年,企业R&D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分别仅为0.10%和3.02%,虽然较往年有所提高,但这与发达国家对企业的创新投入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发达国家企业的研发活动也以试验发展为主,但是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也较为重视,因此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的投入所占比重较大。其中,一般基础研究经费占4%—8%,应用研究经费比重一般超过20%。目前我国企业的R&D经费支出结构与我国长期形成的科技体制以及企业逐利性有关。我国以往的科技政策是鼓励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而由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准公共品的特点,成果具有较大外溢性且投资回报慢,因此企业的逐利性驱使企业的R&D经费不会大量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

(二)高端创新人才仍然紧缺

虽然目前我国企业在R&D人力投入方面已经成为我国R&D活动数量的主体,但我国企业在高学历和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方面仍然紧缺。从已有的数据来看,企业R&D人员主要来自本科毕业生,高学历研究开发人员所占比重较小,尤其在博士人数比例方面,与发达国家形成强烈反差。如美国在企业工作的博士人数占比超过35%,这种人才结构对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功不可没。此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在企业的比重也较小。企业院士所占的比例体现了企业在国家高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从“千人计划”的入选分布看,企业平台引进的专家仅占11%,大部分高端人才进入了高校和研究机构。这与企业基础研究经费少、研究平台弱有很大关系。

(三)有研发机构或R&D活动的企业数量少

虽然近几年企业研发机构发展较快,自2008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R&D机构数年均增长15.0%[1],但我国有研发机构或有R&D活动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较少。如图3—2所示,虽然从2009年以来其比重都在不断攀升,到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R&D活动企业所占比重为19.2%,仍然不算乐观。此外,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些重要研究平台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远远落后于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水平。(见图3—2)

图3—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基本情况
注:2010年未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进行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6》。

(四)企业产学研合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国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的规模仍然较小且增幅不大。从表3—3可以看到,2015年我国R&D经费外部支出中,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和对高校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4.2%和15.2%。不难发现,2009年到2015年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中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和对高校支出的比重增幅不大,对高校支出的比重不升反降。可见,近几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协同创新能力尚未得到加强。

表3—3 2009—2015年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情况

(五)技术创新产出率低

虽然近几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数量迅速增加,但是在众多的专利申请和授予专利中,仍然存在着大量不符合专利性要求的“专利泡沫”。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专利申请数占全国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仅为26.5%,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创新型国家40%的水平相差较大。2015年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占企业有效专利数的比重仅为11.9%,与美国29.6%、日本42.1%的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一般来说,专利维持时间与市场价值成正比,即专利维持时间越长,意味着创造经济效益的时间越长,因此其市场价值也越高。根据《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2014》显示,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在5年以下的占49.2%,而国外这一比例高达89.1%。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有效期超过10年的只有7.6%,这一比例与国外的32.8%相差甚远,即国外有效发明专利中,近三成维持年限达到10年或者以上。因此,我国专利产出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