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戏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红楼梦》戏曲文化特征

戏曲与繁荣的都市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红楼戏传播以城市为主,因此《红楼梦》戏曲的改编与演出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影响更多。不同历史时期,城市文化对《红楼梦》改编的影响又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清代,北京、扬州、上海、广州等地城市文化与戏曲文化的繁荣,促使《红楼梦》戏曲的改编与演出主要围绕这几座城市展开。民国时期,京剧繁盛,北京与上海一南一北形成“京派”与“海派”两大京剧流派,而北京人听戏与上海人看戏的审美特征,使《红楼梦》京剧在京沪争相上演的同时,受欢迎的剧目同中有异,而相异则是文化因素所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意识形态的强势干预下,一些优秀的文人与演员投入《红楼梦》戏曲的编演,推出了一批有缺憾的佳作,说“缺憾”是由于“阶级斗争”的主题一统天下,《红楼梦》丰富的内涵没有得到充分表现;说“佳作”是由于优秀的文人、艺人参与创作与演出,使这一时期的红楼戏在改编与表演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准,成了精品,如越剧《红楼梦》等。进入新时期,意识形态的影响一时并未消退,文人借《红楼梦》戏曲反思历史、批判现实,出现了吉剧《晴雯传》、川剧《红楼惊梦》等代表作品。进入90年代,随着龙江剧《荒唐宝玉》、评剧《刘姥姥》的诞生,新时期的红楼戏开始走出“阶级斗争”说的局限,从民间文化、地方文化中汲取养分,呈现出亲民、近俗的“红楼戏”,赢得地方百姓的喜爱。另外,昆剧等剧种,依然演绎着诗意而精致的都市《红楼梦》,使《红楼梦》的诗意文化传统得到了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