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红楼梦》戏曲
五六十年代是《红楼梦》戏曲改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产生了一些优秀的《红楼梦》戏曲作品,以徐进的越剧《红楼梦》为重要标志。催生这一时期《红楼梦》戏曲作品产生的事件有两个:一是1954年9月开始的“《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掀起了《红楼梦》评论与改编的热潮。二是1963年“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活动的举行,戏曲界以改编《红楼梦》推出了川剧《王熙凤》(徐棻)、京剧《晴雯》(王昆仑、王金陵)等剧作。这一时期的《红楼梦》剧作烙有鲜明的“阶级斗争”主题的印迹,情节构架、人物塑造都突出表现两个阶级的斗争。
一 “十七年”期间的《红楼梦》戏曲(1949—1966)
(一)越剧
1.弘英《红楼梦》,创作于1953年。
2.夏蚄《红楼梦》,上海天下书报社,1953年出版。
3.包玉珪《红楼梦》,上海汇文书店,1954年出版。
4.洪隆《红楼梦》,上海文化社,1956年出版。
以上四部《红楼梦》越剧,以包玉珪剧作中的阶级斗争的烙印最深,从林黛玉、贾宝玉、紫鹃等人物的唱词能够看出端倪,如贾母与宝玉相议,要将宝钗许配于他,宝玉唱道:“夫妻乃是终身事,总要双方自主张,才能恩爱多欢乐,才能和睦福寿长,若是随便成婚配,害了自己害高堂。”黛玉则公开控诉道:“礼教胜过吃人狼。”紫鹃也唱道:“他们硬包办,结果害人害自己。”幕后的合唱如同喊口号:“青年要想争自由,封建思想要扫光。”
5.冯允庄(苏青)《宝玉与黛玉》,创作于1955年,剧本未公开发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有曲谱本。全剧八场。第一场:元宵省亲;第二场:逼读八股;第三场:倾诉衷情;第四场:贾政责子;第五场:议亲设谋;第六场:湘馆焚稿;第七场:洞房惊变;第八场:哭灵出走。该剧1955年1月24日至5月19日,在上海连演三百多场,日夜爆满。当时引起赵景深、夏写时等戏曲研究专家的关注,并展开讨论。赵景深1955年2月24日在《新闻日报》上撰文《越剧〈宝玉与黛玉〉》[50],从人物塑造、结构编排、导演编导、演员表演等多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文收入赵景深《观剧札记》。夏写时针对赵景深的评论提出了不同看法[51],赵景深回应了《对夏写时先生批评的答复》。该剧对徐进《红楼梦》的改编有一定影响,但因作者被捕而停演,剧作也少有人提及,贾宝玉的扮演者尹桂芳后来也不得不改演徐进的本子,冯允庄《宝玉与黛玉》的辉煌被迫止步于三百场。
6.王绍舜编剧《晴雯之死》,1954年改编,剧中“晴雯补裘”一曲,曲词优美、抒情淋漓,广为流传。剧本、曲谱收藏于浙江越剧团艺档室。
7.张智、张华、郑菁士、李骐骥改编的《晴雯》,1956年改编。[52]
8.徐进《红楼梦》创作于1958年,有多个单行本出版。[53]全剧十二场。第一场:黛玉进府;第二场:识金锁;第三场:读《西厢》;第四场:“不肖”种种;第五场:笞宝玉;第六场:闭门羹;第七场:葬花、试玉;第八场:王熙凤献策;第九场:傻丫头泄密;第十场:黛玉焚稿;第十一场:“金玉良缘”;第十二场:哭灵、出走。
(二)锡剧
吴白匋、木水(杨彻)《红楼梦》[54],江苏省锡剧团首演,姚澄扮演宝玉、沈佩华扮演黛玉,1955年演出。该剧从黛玉进府后,为王夫人做寿写起,以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感情发展为线索,到宝玉发现被骗成亲后出走为止。剧本抓住了小说里的主要情节,同时着重刻画了宝玉和黛玉的性格。锡剧《红楼梦》与越剧相比,情节上少了“宝玉哭灵”,演到宝玉结婚时,听到黛玉已死便离家出走了。
(三)河南曲剧
许继秋、徐玉诺、岳军改编《红楼梦》,岳军执笔。全剧十一场。第一场:宝黛谈心;第二场:宝钗做寿;第三场:宝钗规劝;第四场:黛玉葬花;第五场:释疑和好;第六场:宝玉挨打;第七场:赠帕题诗。第八场:定计冲喜;第九场:黛玉焚稿;第十场:抽梁换柱;第十一场:宝玉祭灵。[55] 后增至十三场[56],增加了“议婚”“试玉”两场。该剧1955年上演,连演二百多场,在河南曲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四)昆曲
1.王昆仑、王金陵《晴雯》,1963年改编,全剧六场。第一场:护花;第二场:夜读;第三场:撕扇;第四场:密谋;第五场:抄检;第六场:永诀。收录于王文章主编《兰苑集萃——五十年中国昆剧演出剧本选》。[57]
2.顾文芍《红楼梦》。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昆剧班改编,改编者为顾文芍。全剧分为省亲、倦读、砸玉、葬花、笞玉、试情、焚稿、婚变八场,以宝黛婚姻为中心,自元妃省亲起,至黛玉焚稿、宝玉疯癫止,表现贾府从全盛趋向衰败的过程。[58] 剧本有1963年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油印本,1964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五)川剧
1.赵循伯《晴雯传》,大幕戏,高腔。重庆市川剧院 1963年油印本,收录于何德君、段明主编的《川剧剧目摭编》。[59] 写晴雯天真无邪、正直善良、洁身自重,深受宝玉怜爱,重点写其病补孔雀裘。因晴雯性格倔强,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勇于斥责,遭人忌恨,后为袭人进谗言,而被王夫人逐出大观园,抱屈夭亡。
2.徐棻《王熙凤》,高腔,创作于1963年。1983年出版《王熙凤》单行本,收入《徐棻戏剧选》[60]。全剧七场。第一场:争宠;第二场:诱婚;第三场:弄权;第四场:诓尤;第五场:售奸;第六场:逞凶;第七场:接驾。
(六)京剧
1.郭少衡《全部红楼梦》,[61] 该剧编创于1953年,以宝黛爱情为主线,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编排成剧,全力塑造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该剧打破了民国以来“红楼戏”以折子戏为主的改编特点。董玉苓饰林黛玉、姜鸣兰饰贾宝玉,郭少衡饰贾政。名老生郭少衡与名旦董玉苓夫妇率团在东北巡演,在鞍山连演两个月,深受观众欢迎。
2.栾俊《红楼梦》,剧本未见。该剧改编受到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影响,因此,1954年,作者曾在《辽宁日报》上发表检讨文章《在〈红楼梦研究〉的影响下,我错误地改编了京剧〈红楼梦〉》[62]。
3.苏雪安《晴雯》[63],全剧九场。第一场:补裘;第二场:折扇;第三场:撕扇,晴雯撕坏了娘娘赏的泥金扇;第四场:问扇,王夫人询问袭人,让拿出泥金扇,在清虚观为娘娘斋星祈福,袭人说出晴雯撕扇之事;第五场:夜读;第六场:审囊;第七场:搜园,晴雯当着王熙凤的面斥责王善保家的:“你休把太太挂嘴里!分明你其中搬是非,纵然是太太也要讲道理,钢刀不杀这无罪的!”第八场:逐雯;第九场:探雯。
4.陈西汀《尤三姐》,1959年首演。该剧曲谱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收录于毛时安主编《大音希声:陈西汀剧作选》[64]。全剧七场,写柳湘莲受赖尚荣之请串戏,与尤三姐相遇于花园,后柳湘莲因怒打薛蟠而避祸远离。贾琏赠九龙玉佩于二姐,与贾蓉谋娶二姐。贾珍欲谋娶三姐,遭到三姐揭穿。三姐向母亲表明非柳郎不嫁的心愿。经贾琏说合,柳湘莲以鸳鸯剑为聘礼,定下三姐。尤三姐得知湘莲应允婚事,喜极而泣,于梦中与湘莲共同舞剑。薛蟠的话语引起柳湘莲的怀疑,要索回宝剑退婚,三姐绝望地想:“我保得了清白的身也保不得清白的名!”于是抽出宝剑自刎。
5.金寄水、陈庭月《司棋》(又名《同心结》),收录于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增订本“乙编”,取材于《红楼梦》第七十二回至第七十四回,第七十七回,第九十二回情节,叙司棋与表弟潘又安相恋,遭贾府迫害,司棋自尽身亡。
6.华粹深《元春省亲》,据吴小如说,60年代初期,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华粹深编过《元春省亲》京剧剧本,并拟由丁至云排演,后因情节缺乏戏剧性而中辍。[65]
(七)粤剧
1.唐涤生《红楼二尤》,改编于1952年,剧本未见。
2.陈卓莹、杨子静《红楼二尤》,1954年出版[66]。全剧七场。第一场:相逢,写柳湘莲、贾宝玉与尤三姐在大观园相遇。第二场:套婚,写贾珍、贾琏、贾蓉三人哄骗尤母同意,将尤二姐许配给贾琏做妾。第三场:闹酒,写贾珍深夜来到花枝巷,贾琏看穿其心思,欲将尤三姐配与贾珍,三姐大闹,揭穿贾氏兄弟的无耻计划。第四场:盘侄,写王熙凤风闻贾琏有外室,叫来贾蓉审问,得知所娶何人居于何处,开始盘算阴谋。第五场:饮剑,柳湘莲执意退婚,要索回鸳鸯剑。第六场:迎归,凤姐将尤二姐赚入贾府。第七场:玉碎,王熙凤教唆丫头辱骂尤二姐,又买通太医,打下尤二姐所怀男胎,贾琏另有新欢秋桐,尤二姐不堪折磨上吊自尽。
3.李玉昆、邓炳光《鸳鸯》[67],全剧七场。第一场:庆生辰贾母开寿宴 嬉追逐鸳鸯惹祸端;第二场:贾恩侯饬妻为说项 王熙凤逢迎两面光;第三场:邢夫人替夫做媒纤 贾宝玉慰藉反招嫌;第四场:为劝妻文翔责妻怨 逼婚嫁贾赦恃威权;第五场:甘背嫌求赐解威困 矢素志铰发明真心;第六场:祷上苍替主求福禳 释前嫌情婢感痴郎;第七场:魇梦惊心难逃劫运 青丝遗恨苦海冤沉。
(八)评剧
明楼、月影、稚学、李光编剧《红楼梦》,剧目收录于《锦州市戏曲志》,1953年,锦州评剧院根据越剧及子弟书《露泪缘》改编。剧本未存。
(九)潮剧
1.谢吟《红楼梦》[68],50年代改编。叙黛玉寄迹外祖母家中,与表兄宝玉相爱。贾母是封建礼教的代言人,眼看宝黛两人的情爱有伤礼教,便决定为宝玉订婚,以绝黛玉之念。凤姐从中主谋,决聘薛宝钗。黛玉偶于傻大姐口中获得消息,万念俱灰。贾母等瞒着宝玉到潇湘馆探病,知黛玉是为宝玉婚事而病,贾母竟狠心有不愿医治之意。凤姐知宝玉非黛玉不娶,于是谋划迎娶之日,强令黛玉侍婢雪雁做伴娘,以糊弄宝玉。入洞房后宝玉揭去盖头,见是宝钗,才知中计,急奔潇湘馆。黛玉病中误以为宝玉变心别恋,将旧时诗稿取出焚毁,又听到怡红院处传来鼓乐声音,气极而绝。宝玉来时,空见七尺桐棺,哭倒灵前,愤极出家。
2.《红楼二尤》,50年代改编,未注明改编者。[69] 贾琏欲谋娶贾珍妻妹尤二姐为妾。贾珍与尤二姐有私,为保持私情,极力怂恿,乃在花枝巷置屋成婚。尤三姐知贾琏迎新厌旧,竭力反对,终因二姐软弱,未能见效。婚后不久,贾琏因事往平安州,珍趁机过来偷情,遭尤三姐斥责。席间适琏回归,回避不及,琏感前情,欲将三姐与珍哥说合。尤三姐怒翻酒席,并示意倾心柳湘莲。贾琏再次往平安州途中遇柳湘莲,说明原委。柳将家传鸳鸯剑为信物请其转交。后疑尤三姐欠贞,上门索要鸳鸯剑。尤三姐深爱湘莲,但身处贾府,知道难以辩白,在交还剑时自刎而亡,湘莲后悔莫及。熙凤探知其夫私娶尤二姐,心藏毒计,假意接她入府拜见贾母,复指使张华往都察院上告,判尤归张。再令其侄贾蓉送银百两,叫张离境再娶,途中将他杀死。又心忌二姐有孕,私用药物使其小产,并冷嘲热讽,将她气死。
3.李志浦《黛玉葬花》[70],写林黛玉埋葬落花,对落花自叹身世。宝玉到来,黛玉因抱旧怨,不理睬他。后经宝玉道明真相,才消除误会,两人重归于好。
(十)湘剧
《探晴雯》,见1956年全国剧目会议油印地方剧目参考资料。
(十一)上海滩簧
《黛玉焚稿》[71],写黛玉从傻大姐口中得知宝玉将娶宝钗,气急吐血,临终前焚烧诗稿、手帕。
二 八十年代以来《红楼梦》戏曲改编(1980—2010)
(一)吉剧
田子馥《晴雯传》,发表于《戏剧创作》1980年第5期。全剧六场。第一场:伴读,怡红院内,袭人催逼宝玉温书。晴雯却想方设法帮宝玉解脱。第二场:遭谗,宝玉被笞,王善宝家的和袭人向王夫人进谗言,晴雯被训斥。第三场:审鸟,晴雯负屈抱病卧床在怡红院,宝玉买了一只玉顶鸟逗晴雯开心,晴雯反而说是打趣她,借“审鸟”痛斥袭人等谄媚之流。第四场:逐雯,王夫人命人抄检大观园,晴雯被逐。第五场:探雯,晴雯唱道:“为何不容晴雯我,只因我缺少奴颜媚骨奴隶心。……而今我离开血腥肮脏去,在人间留下耿直刚烈昭昭无瑕洁白的心!”第六场“祭雯”,将《芙蓉诔》改编为通俗而简短的悼文,但感情依然浓烈。
(二)川剧
1.徐棻《红楼惊梦》,川剧高腔,发表于《剧本》1987年第5 期,收入徐棻《探索集》[72]。该剧属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探索戏曲的代表作之一,正如作者所言:“探索性戏剧有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它们常吸收一些西方现代派戏剧的表现手法,如变形、荒诞、梦幻等。”[73]《红楼惊梦》共八场。第一场:写开花的枯树、贾府老太爷与焦大合而为一,是贾府的忠实守护者。第二场:贾珍趁众人赏花欲霸占儿媳秦可卿,被丫头瑞珠撞见。第三场:瑞珠遇仆人追捕,求焦大救她,最终却为“红柱”所逼,触柱自尽。第四场:王熙凤等将瑞珠当作以身殉主的丫头厚葬。第五场贾母觉得事出蹊跷,却怕有损贾门清白,不肯深究。第五场:王熙凤弄权害死张金哥与林公子,焦大要见贾母,被贾蓉喊人用马粪填嘴。第六场:石狮嘲笑焦大不识时务,焦大拒绝了两个石狮的拉拢。第七场:马太监来向王熙凤敛财,遭到拒绝。第八场:焦大终于面见贾母,向贾母倾诉贾府的罪恶。最后,焦大让平儿带着巧姐逃走,王熙凤则在惊恐中死去。
2.谭愫、文先荣《红楼外传》,1991年演出。
3.谭愫《薛宝钗》,发表于《剧本》2010年第7期。剧中情节为作者独立创作,非取材于小说《红楼梦》。全剧七场。序幕写赵全带人查抄荣国府;第一场:重托,贾母受惊病危,向薛宝钗、贾宝玉托付家事;第二场:巧斗,赵姨娘向薛宝钗告状,说王熙凤在老祖宗丧事上贪污银两,薛宝钗与王熙凤巧妙周旋;第三场:对质,赵姨娘与王熙凤当面对质,薛宝钗揭穿王熙凤“盗卖遗物造假账,万两白银入私囊!”随后薛宝钗大度地烧掉王熙凤的罪证;第四场:劝夫,宝钗规劝宝玉显身扬名,宝玉无奈地说:“不是宝玉心肠硬,你我并非一路人!”第五场:治鬼,王熙凤指使来旺媳妇装鬼闹事,被薛宝钗识破制服;第六场:诀别,宝玉赴试赶考,向宝钗诀别;第七场:途穷,宝玉出家的消息传来,宝钗已经怀孕,她绝望地欲自尽,被救下,而荣国府又一次被抄家,众人树倒猢狲散;尾声:大雪纷飞中薛宝钗消失在雪地里。
(三)京剧
1.陈西汀《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改编于1963年,发表于1982年《新剧作》,收录于《大音希声:陈西汀剧作选》[74]。全剧八场。贾琏偷娶尤二姐,为王熙凤闻知,趁贾琏不在花枝巷,王熙凤计赚怀孕的尤二姐搬入贾府,并向贾琏、贾母大献殷勤,骗得他们的信任。接着,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羞辱尤氏,诈得一千两银子。王熙凤调唆秋桐欺辱尤二姐,并用药堕下胎儿,二姐绝望之际,吞金而亡。
2.陈西汀《鸳鸯断发》,改编于1984年,发表于1986年《新剧作》第5、6期,收录于《大音希声:陈西汀剧作选》。全剧三场。贾母的大丫头鸳鸯被贾赦看中,欲纳为妾,遭到鸳鸯激烈反抗,她断发明誓后,得到贾母庇护逃过一劫。剧末,鸳鸯面对断发唱道:“见断发如见我他日收场!”该句暗示了鸳鸯在贾母死后的悲剧结局。
3.陈西汀《王熙凤与刘姥姥》,改编于1987年,收录于《大音希声:陈西汀剧作选》。全剧七场。第一场:入园;第二场:悦母;第三场:戏宴;第四场:醉白;第五场:丰归;第六场:惊噩;第七场:缘终。前五场写刘姥姥讨好、奉承贾母和王熙凤,以谋得接济,改变生活的穷窘。后三场写刘姥姥惊闻贾府遭抄家后,急忙赶往破庙搭救巧姐,并留下几吊钱,叮嘱平儿买席子埋葬王熙凤。
4.陈西汀《元妃省亲》,1997年发表于《上海剧稿》,收录于《大音希声:陈西汀剧作选》。全剧五场。一方面渲染元妃省亲的气势与皇家繁复的礼节,另一方面,突出表现元妃在皇宫的孤独与寂寞,增加了元妃的心理活动,全剧充满生死离别的悲剧色彩。
(四)龙江剧
杨宝林、徐明望《荒唐宝玉》,改编于1989年,有单行本发行[75]。全剧六场。序幕:赠冠庆生辰;第一场:逃学读《西厢》;第二场:省亲“试才”;第三场:学戏风波;第四场:梦游大荒山;第五场:潇湘痴情;第六场:洞房惊魂;尾声:大地茫茫。
(五)昆剧
1.陈西汀《宝玉与妙玉》,改编于1989年,发表在1997年《上海剧稿》上,收录于《大音希声:陈西汀剧作选》。全剧四场。第一场:乞红梅;第二场:评诗;第三场:观弈;第四场:魔侵。宝玉受众姐妹之托,往栊翠庵乞红梅,妙玉赠红梅一枝,却要看众姐妹吟好的红梅诗。剧末以“红梅断魂曲”收束,暗喻妙玉“心声不灭,佛缘永存”。该剧诗意浓郁、禅味十足。
2.郑孟津《红楼梦传奇》昆曲,全剧五场,第一场:招众嫌耽耽受笞挞;第二场:感深情旧帕题新句;第三场:慧紫鹃情词试宝玉;第四场:俏凤姐设谋瞒消息;第五场: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全剧在《枉凝眉》的曲子中落下帷幕。[76]
3.王旭锋《红楼梦》,全剧分上下本,共七折。从元春省亲写起,至贾府被抄家结束,剧中两条线并行,一条线揭露了贾府的罪恶及其衰败的根源,另一条线,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揭示了二人爱情被毁灭的经过。该剧2011年由北方昆剧院上演。
(六)黄梅戏
1.陈西汀《红楼梦》,改编于1991年,1992年发表于《剧本》,收录于《大音希声:陈西汀剧作选》。全剧八场。第一场:梦回。第二场:喜庆。第三场:共读。第四场:被笞。第五场:立盟。第六场:密谋。第七场:生离。第八场:死别。该剧结构安排新奇,以身披僧服的宝玉的回忆,将大观园的美好往事一一呈现,重在表现宝黛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
2.薛允璜、陆军《红楼探春》。以《红楼梦》中探春为主角,比较完整、清晰地刻画了探春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大观园中最有个性与光彩的人物探春的形象,表现了探春自尊、自傲、聪慧、爽利的性格特征,也写出了她对生母赵姨娘“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心理。剧末,探春远嫁,重点渲染了探春与母亲赵姨娘离别的悲痛心情。剧中还写了惜春与迎春的悲剧。
(七)秦腔
林森《晴雯撕扇》,收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作选》[77]。全剧从“一撕扇”唱起,至“十撕扇”结束,在表现晴雯娇、憨、蛮、慧的同时,突出她对社会丑恶的揭露与憎恨,如“四撕扇,钟馗残,你枉做打鬼一奇男,阴间魍魉谁曾见,人间魑魅比星繁”。“五撕扇,菩萨烂,你只会锦上把花添,恶也是善,善也白善,枉将香火骗人钱。”
(八)评剧
河北唐山丰润评剧团于世纪初连续推出系列红楼戏,每一部剧作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刘姥姥》是这一时期红楼戏的优秀之作。
1.李汉云、卫中《曹雪芹》改编于2002年。剧作将曹雪芹感情生活与创作《红楼梦》相联系,写曹雪芹与表姐卿卿、红颜知己胭脂和奇女子芸香之间的真挚情感,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如卿卿的“青草馅饺子”,胭脂的“药方”,芸香的“装孕妇藏书稿”,曹雪芹的“焚稿”“埋青丝”等。该剧不属于红楼戏,却是21世纪评剧红楼戏的开端之作,因此列于其中供研究者参考。作者李汉云、卫中采用“红学”与“曹学”考证的相关成果,通过创作说明河北丰润与曹氏家族千丝万缕的联系。
2.卫中、李汉云《刘姥姥》发表于《大舞台》2004年第6期,《剧本》2005年第2期。序幕为唱儿歌“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甥,也要去”。第一场:刘姥姥看女儿,女儿、女婿生活贫困,为一条裤子吵架,刘姥姥决定豁出老脸去贾府求救济。第二场:刘姥姥在焦大的帮助下进入荣国府;第三场:刘姥姥见到王熙凤,得到二十两银子的资助,欣喜而归;第四场:刘姥姥女婿王狗儿与女儿欢快的样子;第五场:王熙凤弄权敛财,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见到贾母、王夫人,刘姥姥极尽奉承,贾母摆宴欢饮。第六场:刘姥姥为巧姐起名,拒绝王熙凤的银两,说“不图金银要情义,亲戚往来乐呵呵”。第七场:贾府被查抄,刘姥姥不顾女婿反对,奔往贾府救巧姐。第八场:王熙凤临终托孤女,刘姥姥带着巧姐离开贾府。
3.卫中、兰河《贾母》改编于2006年。全剧以贾母为核心,叙写了贾府的兴衰史。从为贾母祝寿、鸳鸯抗婚、上元节猜谜到抄检大观园、宝玉成婚、贾赦被抓、贾母病故,其中贾母庆元宵、上香、骂儿、怒斥家人、别儿等情节,十分精彩。
4.李汉云《焦大与陈嫂》,改编于2008年。全剧以《红楼梦》中出场两次的焦大为主角,写贾府奴仆焦大早年间曾跟太爷远征,从死人堆里救出主子,太爷得势后,对焦大另眼相看,焦大亦以贾府功臣自居。然而,太爷死后,贾府子孙仍视其为奴才,惹得焦大愤愤不平,酒后醉骂贾珍衣冠禽兽,骂养小叔子的王熙凤。秦可卿大殡,焦大系孝绳,才知自己只是个奴才。陈嫂善良、开朗,“焦大有苦她心痛,焦大有泪她动容”,她将焦大视为亲兄弟,百般呵护。贾府被抄后,焦大在贾府祠堂道愁衷,为先主献出了余生。
5.李汉云、李冬茵《晴雯》,改编于2010年。以晴雯故事为核心,塑造了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的悲剧人生。
(九)越剧
1.胡小孩《大观园》,发表于1983年《戏文》。全剧九场。第一场:元妃省亲;第二场:群芳闹春;第三场:金钏跳井;第四场:送药赠帕;第五场:夜雨惊梦;第六场:宝玉悲秋;第七场:宝钗藏忧;第八场:黛玉断魂;第九场:真干净。该剧旨在表现曹雪芹“万艳同悲,千红一哭”的悲剧主题,既写宝黛及晴雯叛逆封建礼教者的悲剧命运,也表现宝钗等顺从礼教者的不幸结局;同时写出宝玉对红楼女儿悲剧命运的敏锐感知与痛苦焦虑。
2.吴兆芬改编了多出红楼折子戏,包括《晴雯别宝玉》《宝玉夜祭》《元春省亲》《白雪红梅》《晴雯补裘》等,吴兆芬的作品唱词婉转动人,情感真挚。
3.徐进、沈去疾《司棋》,收在徐进《天上掉下个林妹妹》[78] 中。全剧九场,序场:相婢铁槛寺;第一场:金钏留箴言;第二场:司棋闹厨房;第三场:井边偷传书;第四场:鸳鸯惊鸳鸯;第五场:绣囊起风波;第六场:抄检大观园;第七场:芙蓉轮下碾;第八场:逃奴踏雪归;第九场:素壁归清白。
(十)潮剧
1.范莎侠《葫芦庙》,发表于《剧本》1997年9月。全剧共七场。第一场:中秋夜,姑苏城葫芦庙内。员外甄士隐让丫头娇杏给秀才贾雨村送月饼,娇杏临走回顾,让贾雨村难忘。第二场:冷子兴的古董行。贾雨村娶了娇杏,在姑苏县当县令,秉公执法,却被莫名其妙地革职。第三场:金陵大街。薛蟠为争夺香菱,打死了冯渊。第四场:应天府正堂。贾雨村升任应天府巡按,冯良与英莲来告状,贾雨村违心断案,不仅放了薛蟠,还将英莲背着娇杏送给了薛蟠,得到薛蟠承诺,日后帮助推荐。第五场:应天府庭院。娇杏回想起在厅堂与英莲相见的场景,才知英莲被薛蟠折磨已死。喜报传来,贾雨村升任京兆府尹。第六场:京都京兆府邸。达官贵客都来向贾雨村道贺,道士甄士隐求见,奉劝贾雨村独善其身。贾雨村执迷不悟,不久又被革职充军,离开京门。第七场:贾雨村在“急流津,觉迷渡”辨界碑,遇葫芦庙的小沙弥。
2.陈鸿岳《王熙凤》,根据徐棻的川剧《王熙凤》改编。80年代,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出。剧目收录于《潮剧剧目汇考》[79]。
3.谢吟《黛玉焚稿》改编,剧目收录于《潮剧剧目汇考》(下)[80]。当黛玉获悉宝玉和宝钗结亲之事后,数年的心病并发。她把往日宝玉送的诗帕及生平诗稿付诸一炬。最后,她像那在“风刀霜剑严相逼”下的花儿一样,红消香断,花落人亡。
(十一)淮剧
1.邢元杰《板儿与巧儿》,收入管燕草编《淮剧小戏考》[81]。以《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的故事情节为引子,写巧姐被刘姥姥带入乡下,对其外孙板儿产生好感,板儿却不明就里,后在刘姥姥点拨下才恍然大悟,在歌舞欢笑中,落难千金与淳朴少年结成百年之好。语言活泼,剧情欢快。该剧于1999年上演。
2.居有松根据周筱芳生前演出本整理《宝玉哭灵》,收入管燕草编《淮剧小戏考》[82]。宝玉发现所娶之人是宝钗后,至潇湘馆哭祭黛玉,剧中唱词有子弟书《露泪缘》的痕迹,如“妹妹呀,我爱你绝世才华受人尊敬,我爱你品行高雅性情温存,我爱你美玉无瑕犹如明镜,我爱你琴棋书画件件皆能”。
[1]张爱玲:《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张爱玲集·对照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页。
[2]一粟:《红楼梦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20—336页。
[3]胡文彬:《红楼梦叙录》,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19页。
[4]吴晓铃:《红楼梦戏曲补说》,《吴晓铃集》(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5]许鸿磐:《三钗梦北曲·自序》,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上),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68页。
[6]俞用济:《〈绛蘅秋〉序》,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上),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52页。
[7]吴云:《〈红楼梦〉序》,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下),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521页。
[8]许鸿磐:《三钗梦北曲·小序》,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上),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67页。
[9]吴晓铃:《〈红楼梦〉戏曲补说》,见《吴晓铃集》(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10]朱小珍:《红楼戏演出史稿》,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版。
[11]梁章钜:《楹联续话》(卷四),《楹联丛话全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218页。
[12]姚燮:《今乐考证》,《中国戏曲论著集成》(十),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80页。
[13]一粟:《红楼梦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31页。
[14]吴梅:《吴梅日记》,转引自吴新雷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
[15]一粟:《红楼梦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36页。
[16]“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俗文学丛刊》编辑小组编:《俗文学丛刊·戏剧类》(第139册),“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版。
[17]唐景崧:《看棋亭杂剧十六种》,广西戏剧研究室编印1982年版。
[18]周贻白:《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9页。
[19]张冥飞等:《古今小说评林》,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下),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45页。
[20]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编辑:《京剧汇编》,北京出版社1959年版;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中华书局2008年版。
[21]饶道庆、裘宁宁:《京剧“红楼”戏叙录》,《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二辑。
[22]李元皓:《从黑胶片看京剧红楼梦的改编》,《红楼梦学刊》2014年第三辑。
[23]欧阳予倩:《我自排自演的京戏》,《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408页。
[24]欧阳予倩:《宝蟾送酒》,《戏考》(第三十八册),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版,第105页。
[25]梅兰芳:《梅兰芳演出剧本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版,第71—84页。
[26]齐如山:《齐如山戏本》,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181页。
[27]梅兰芳述,许姬传、许源来、朱家溍记:《舞台生活四十年》(上),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
[28]荀慧生:《荀慧生演出剧本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345—402页。
[29]张伟君、吴乾浩编,万如泉、万凤姝记谱:《红楼二尤·荀慧生演出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
[30]李元皓:《从黑胶片看京剧〈红楼梦〉戏曲改编》,《红楼梦学刊》2014年第3辑。
[31]吴小如:《根据〈红楼梦〉故事改编的京剧》,《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2辑。
[32]钮骠:《京剧“红楼梦”遮遗——致吴小如先生的一封公开信》,《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3辑。
[33]金碧艳:《饯春》,《申报》影印本1924年1月26日,第十八版[199]538,上海书店1983年版。
[35]金碧艳:《黛玉伤春》,北京艺术研究所编《京剧传统剧本汇编》(第28卷),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09年版。
[36]陶君起:《京目剧目初探》(增订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版,第380页。
[37]中华图书馆编:《戏考》(第30册),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版,第129页。
[38]北京艺术研究所编:《京剧传统剧本汇编》(第28卷),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09年版,第131—160页。
[39]北京艺术研究所编:《京剧传统剧本汇编》(第29卷),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09年版,第15—21页。
[40]陈正宽:《丁士修与〈鸳鸯剑〉》,《中国京剧》2008年第2期。
[41]麦啸霞:《广东戏剧史略》,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委员会1958年版。
[42]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俗文学丛刊》编辑小组编:《俗文学丛刊》(第124册),“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91—198页。
[43]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俗文学丛刊》编辑小组编:《俗文学丛刊》(第112册),“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19—325页。
[44]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俗文学丛刊》编辑小组编:《俗文学丛刊》(第112册),“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14—317页。
[45]一粟:《红楼梦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91页。
[46]丁科民主编:《秦腔传统经典剧目选》(下),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890页。
[47]林淳钧、陈历明编:《潮剧剧目汇考》(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3页。
[48]广东省潮剧院编:《潮剧剧目纲要》,广东省文化局1963年版,第372页。
[49]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页。
[50]赵景深:《观剧札记》,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52—54页。
[51]夏写时:《评越剧〈宝玉与黛玉〉——兼及赵景深先生对该剧的评论》(上、下),《新民报晚刊》1955年3月17日、18日。
[52]《中国戏曲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安徽卷》,1993年版。
[54]吴白匋、木水(杨彻):《红楼梦》,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55]许继秋、徐玉诺、岳军:《红楼梦》(1962年演出本),出版社不详1978年版。
[56]郭光宇主编:《王秀玲名剧名段》,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57]王文章主编:《兰苑集萃——五十年中国昆剧演出剧本选》(第一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74—319页。
[58]吴新雷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59]何德君、段明主编:《川剧剧目摭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27页。
[60]徐棻:《王熙凤》,中国戏曲出版社1983年版;徐棻:《徐棻戏剧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61]华路、德芬编:《〈红楼梦〉一百问——红学入门》,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页;武仲平:《漫话“红楼戏”》,《当代戏剧》1995年第1期。
[62]栾俊:《在〈红楼梦研究〉的影响下,我错误地改编了京剧〈红楼梦〉》,《辽宁日报》1954年12月2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辑《红楼梦研究资料集刊(第二集)》1954年版,第125—126页。
[64]毛时安主编:《大音希声:陈西汀剧作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45—383页。
[65]吴小如:《根据红楼梦故事改编的京剧》,《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2辑。
[66]陈卓莹、杨子静:《红楼二尤》,华南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67]李玉昆、邓炳光:《鸳鸯》,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编《广西粤剧剧目选》(第一集),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出版时间不详)。
[68]林淳钧、陈历明编著:《潮剧剧目汇考》(中),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27页。
[69]林淳钧、陈历明编著:《潮剧剧目汇考》(中),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28页。
[70]林淳钧、陈历明编著:《潮剧剧目汇考》(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8页。
[71]马健华、朱介生编:《沪剧曲调》,上海劳动出版社1952年版。
[73]徐棻:《关于“探索性戏曲”的独白》,徐棻《探索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74]毛时安主编:《大音希声:陈西汀剧作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85—442页。
[75]杨宝林、徐明望:《荒唐宝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
[76]郑孟津:《红楼梦传奇》,高福民、周秦主编《中国昆曲论坛(2005辑)》,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346页。
[77]陈彥主编:《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作选》(第十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9页。
[78]徐进、沈去疾:《司棋》,徐进《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51—283页。
[79]林淳钧、陈历明编著:《潮剧剧目汇考》(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80]林淳钧、陈历明编著:《潮剧剧目汇考》(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