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还原论与整体论
还原论与整体论之争由来已久,事实上在人类思辨早期的本体论中已经隐含了还原论思想,它的经典表述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他的老师留基伯提出的原子学说。后来,笛卡儿在他的《谈谈方法》中认为,科学方法就是“把每一个考察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至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与此同时,在古希腊和中国先秦哲学思辨中也提出了朴素整体论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的观点至今仍然是整体论一个正确的基本表述。在古代哲学思想中,还原论和整体论总是分庭抗礼。
但是,在18世纪经典力学以及引力定律构成天体力学的基础,“牛顿体系”被还原为真空中运动的质点,并力图在质点、真空、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备地描述复杂现实世界——从原子到大宇宙的理论体系。当时,这个宏伟的理论纲领正取得令人目不暇接的胜利,因此,还原论在近代科学体系中取得了至尊地位。用爱丁顿的说法就是,“科学需要予以注意的任何事物都是用对客体的微观解剖来发现的”。
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还原论的至尊地位,因为,热力学的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模型仍然是“真空中运动的质点”,只不过用原子论性的实体分子同质点对应起来而已。统计性规律的结论很好地解释了热力学现象,并相当精确地与经验观察一致。由此,还原论使西方科学得到难以置信的发展,近代科学在形成理性、实证等特征的同时,也在追求确定性和深刻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还原论适用的领域和层面很好地解释了自然现象。
但是,这种认为一旦我们了解组成整体的小单元的性质,就决定性地把握了整体的过去和未来的信念,同生物学和生命科学中演化和自组织现象的实验观察相悖,同这些科学对过去和未来的认识以及对局部和整体的认识是不协调的。这是因为,首先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并不都是可分的;其次整体和微观组成单元遵循完全不同的规律,组合性特征不能用孤立部分的特征来解释。例如,微观粒子遵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定律,它和宏观物体运动的经典力学模型有着本质的区别。另外,即使我们了解生物大分子的微观结构,并不等于我们相应地就理解了生命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整体不再等于部分之和,复合体的特征与组成要素相比是创生的、突现的,还原法也就失效了,系统表现为不能简单分析的复杂性。总之,科学正处于结束“现实世界简单性”理念的阶段,人们应当在各个单元的相互作用中了解整体,而不是简单加总。
20世纪以来,随着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发展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中复杂性科学的兴起,整体论成了这些新学科发展的哲学基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还原论是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还原论的局限性,从而根据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去确定使用还原方法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并且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使用整体论的方法。从本质上说,这是由“世界的物理不可分性和世界不能最终分解为某些要素集合”这一理念决定的。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部分是由整体生成的,整体从逻辑上先于部分。因此,一些科学范畴必须把整体作为整体来研究,而不是把它分解为组成它的元素。
20世纪物理学无与伦比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经历了物理学从经典力学到分子集合论、原子论以及后半叶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异军突起。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进展都是人类不断推进还原分解物质的层次而取得的,这个深化的过程永无止境,当然完全有可能进一步证实电子和夸克一类基本粒子仍然是可分解的复合体。同时,一些物理学分支的重大成果则是通过从整体上扩大研究对象的广度,而不是深化还原层次取得的。例如热力学、低温物理学和统计力学等,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特别是研究复杂系统的学科则必须从整体论的理念,遵循把整体作为整体,非线性作为非线性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这导致自组织理论、超循环理论、分形和混沌等非线性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学科特殊的研究对象恰当地把握还原层次,过犹不及。
例如热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物体,即一个由大数微观粒子组成的物理系统,宏观性质是微观性质的统计平均,系统会表现出围绕平均值涨落的现象,系统的宏观性质是大数粒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平均结果。因此,热力学的基本方法论必须是整体论的,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律也必然是统计性的。这些物理思想归结起来就是:①运动普遍联系与转化的思想,也就是相互作用的思想;②时间方向性(不可逆性)的思想;③规律统计性的思想。因此,必须把热力学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不能把它还原为单个分子、原子和电子,那是化学、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就这一点而言,经济系统非常类似热力学系统,从本质上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的,经济关系也是相互作用和时间定向的,其规律也是统计性的。
那么,遵从这些现代科学的启示,经济学家们在经济分析中应当恰当地把经济系统还原为什么基本元素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回到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