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降成本的核心要义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实体经济水平越高,经济实力就越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振兴实体经济是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实体经济成本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从经济学角度看,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核心要义是交易成本的降低、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催动。

(一)要义一:交易成本的降低

交易成本又称为交易费用,是在社会化大分工中为完成交易而发生的成本。交易成本按交易流程和作用可以分为搜寻和信息成本、谈判和决策成本、监督和执行合同的费用(Coase,1960)等三类,按交易范围和主体可以分为市场型交易成本、管理型交易成本、行政型交易成本等三类。交易成本有“有效率”和“无效率”之分,凡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率提升的为“有效率的交易成本”,反之则为“无效率的交易成本”。现阶段中国“无效率”的交易成本主要来源于行政型交易成本和垄断导致的市场型与管理型交易成本。“无效率”的行政型交易成本主要包括行政垄断导致的实体企业搜寻信息和议价决策成本及政府规制体系不健全导致的搜寻与执行类交易成本。“无效率”的市场型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排除或限制市场竞争的各类垄断行为给潜在竞争对手和交易方带来的成本及市场信用机制不健全产生的搜寻、决策和履约的成本。“无效率”的管理型交易成本主要来自垄断企业的管理型交易成本,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向下游实体经济企业和终端居民用户传导(见表1-1)

表1-1 “无效率”的交易成本的典型表现

中国当前正在推进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简称“放管服”)、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等改革,都可以通过降低实体经济企业交易成本,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扩大再生产,最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全面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建设的地方保护行为,可降低行政型交易成本。通过重点清理围绕籍贯、规模、资产、资质设置的阻碍并购和连锁经营的限制性条款及行为,取消阻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通的单行政策及限制企业兼并重组和增加并购负担的不合理规定,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从源头上防止排除和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等,都能够大幅、有效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搜寻和信息成本、议价和决策成本、监督和执行成本。

深化“放管服”改革,可降低行政型交易成本。通过同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入推行审批和监管制度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大幅压减行政审批的前置中介服务事项,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在投资核准、政府扶持、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同时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能够大幅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加快建立竞争性要素市场和现代流通体系,可降低市场型交易成本。通过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市场,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并依法确定收费范围、规范服务收费行为、降低服务收费标准,同时推动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引入新型流通业态,着力完善要素流通网络体系,能够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承担的各类信息、决策和执行成本。

强化垄断行业国企改革,完善竞争政策体系,可大幅减少“无效率”的市场型和管理型交易成本。通过深化垄断行业国企改革,增强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公益性,加强对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执行、大宗物品采购、大额预算支出执行情况的全过程监督,阻断垄断国企与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公共机构之间的非法或灰色利益输送,从而大幅削减“无效率”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逐步完善反垄断法律法规和各种指引文件,加强反垄断执法,也有利于降低因垄断而导致的各种制度性交易成本。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履约监督机制,可减少市场型交易成本。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必要条件,也是降低实体企业成本的有效手段。不断完善社会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减少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信息不对称,强化企业信用评价和评价结果的应用,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才能够真正减少那些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减少企业的搜寻和信息成本、议价和决策成本以及监督和执行成本。

(二)要义二: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

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反映了政府与企业间、虚实经济部门间、资本劳动等国民经济部门间、生产要素间以及上下游企业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当前,中国部门间、要素间、上下游企业间收入分配关系没有理顺,这加大了实体经济企业经营成本,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当前采取的降成本重大措施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打破旧的收入分配关系均衡,逐渐构建出新的均衡,从而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壮大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降低税费成本是调整政府和企业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征收税费是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参与市场活动主体生产价值分配的手段。从收入法核算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GDP)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部分。其中,劳动者报酬归属居民部门,生产税净额归属政府部门,而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则归属企业部门。降低企业的税费成本就是要降低归属于政府部门的生产税净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归属于企业部门的收入份额(即营业盈余)将相应增大,从而增加企业盈利,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和扩大再生产。

降低人工成本是调整资本和劳动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同样采用收入法GDP的分析框架,降低人工成本就是要缩小劳动者报酬份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资本投入获得的份额将相应提升,即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份额提升。采取适当措施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同样有利于增加企业盈利。至于长期诟病的中国劳动者报酬份额较低的问题,更大程度上应该从生产税净额入手,由政府部门让利给居民部门,而不是单纯依靠企业部门。比如,通过再分配制度体系增大向居民部门的转移支付,通过国有企业分红支持社保等。

降低融资成本是调整虚实经济部门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融资成本是实体企业的重要成本,而对于各类金融机构则是重要的利润来源。通过各类措施降低融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压缩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而更大幅度支持实体经济。短期来看,似乎是对金融机构不利,但从中长期看,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脱离实体经济,金融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实体经济发展好了,金融业才能真正发展好。这种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降低能源原材料成本是调整上下游企业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与资金需求相类似,能源原材料方面的费用是大多数实体经济企业的重要成本来源,也是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能源企业、原材料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通过各类手段降低能源原材料成本,一定程度上要减少上游能源原材料企业的短期利润。做出这种调整的正当性主要在于中国能源和原材料等要素市场体系发展不充分、要素市场改革滞后,使得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过程中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这导致下游实体企业承担了额外的能源原材料成本。从中长期看,下游实体经济企业不断发展也将有利于上游企业持续发展,而且通过不断完善能源原材料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能源原材料企业和下游实体经济企业间将形成新的、更有效的收入分配均衡关系。

(三)要义三:技术进步的催动

技术进步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从经济学角度理解,技术进步就是指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出,或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通过等产量线图示直观来看,技术进步能使曲线由A移动到B,即向左下方移动(见图1-1)。技术进步带来企业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投入更少了,也就是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成本。因此,技术进步能够起到降低企业成本的作用。具体看,技术进步可能通过多种渠道使企业成本降低。如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原材料、能源等消耗量;以更高效率或更长寿命的新设备替代旧设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设备折旧;使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设备以减少劳动投入和相应的人工成本;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以提高单位劳动时间的产量,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改进组织、营销和管理方式,以降低管理费用;等等。

图1-1 技术进步对等产量线的影响示意

从技术进步的来源看,可以分为国内自主研发和从国外引进技术两大类。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一段时期,通过从国外引进技术,包括大量引进外资带动的技术引进,对国内的技术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这种技术进步在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方面产生了显著效应。但是,随着国内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其他国家对核心、关键技术的保护,引进技术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逐步衰减,国内自主研发在这方面的作用则日益上升。

以国内自主研发促进技术进步,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提供支撑服务的中介机构等各类主体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形成有效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链条。以自主研发促进技术进步并产生降低企业成本的作用,核心的主体应是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及高校和中介机构围绕企业的需求,在基础科学研究、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