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深切缅怀史念海先生三大学术功绩

——为纪念史念海先生百岁诞辰而作

2012年6月24日,是我们尊崇的史念海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日。虽然史先生辞世迄今已逾十年,然而他作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创建者之一,毕生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在学术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却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广泛称颂!本文谨就亲身经历与体验,对他在改革开放以来创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创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学术刊物、创立中国古都学会这三项工作之学术功绩作简要陈述,以表对史念海先生百岁诞辰之纪念。

其一,创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使之成为国内历史地理学学术重镇之一。

史念海先生抗日战争前在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学习时,就曾受教于当时禹贡学派创始人顾颉刚先生与谭其骧先生门下,还曾与顾颉刚先生合著出版了《中国疆域沿革史》一书。1954年11月由西北大学调至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授与系主任后更为注重历史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在系里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1963年出版了他的《河山集》第一辑。“文革”结束后不久,史先生于1978年升任副校长。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自谦陕西师大历史地理学科在国内是“小国寡民”的同时,毅然在历史系外另行创建了历史地理研究所,于1983年不再任副校长,专任历史地理研究所与唐史研究所所长。在此前后,他克服了人手少、经费紧张以及校领导支持乏力等种种困难,先后承办了1976年12月《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之审稿会、1979年6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举办了1981年10月中国历史地理专题学术讨论会、1987年8月西安国际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在当时,一个大学的研究所,能在不长的时间里频繁地连续多次举办全国性甚至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的确不多见,充分显示了当时史念海先生旺盛的学术生命力。此外,他还带领所里很少的几名研究人员,联络校外相关学科学者,承担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两个图组的编绘工作。至90年代,又组织研究所内外研究人员编绘出版了《西安历史地图集》。与此同时,除在80年代中支持所里研究人员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外,又在90年代带领所里研究人员与日本筑波大学、学习院大学的学者合作开展了“中国黄土高原的都城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上述研究工作均有成果结集出版,且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与科研工作相应的是,自历史地理研究所成立后,1982年就被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历史地理学硕士研究生;1985年,历史地理学作为陕西师范大学最早被国家批准的三个博士学位点之一,史念海先生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这之后一批批获得历史地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年轻学子,有的留校,有的走向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后起之秀与学术骨干。此两端自然更为强固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作为国内该学科学术重镇之地位。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继侯仁之先生之后出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的陈桥驿先生据之就曾明确说道: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同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重镇,彼此组合恰成三足鼎立之势。也正因为有史念海先生创建的历史地理研究所在前期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所以在21世纪初,以历史地理研究所为核心组建的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才颇为顺利地被教育部批准为一百所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也才于2002年历史地理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这不仅是当时陕西师范大学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当年陕西省被批准的6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唯一的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所以,现在我们纪念史念海先生百岁诞辰,就当进一步巩固强化历史地理研究所这一学术重镇,在原有之科研、教学工作基础上,趁着历史地理学在历史学科中地位进一步提升,在国家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彰显的形势下,不断推动它继续前进,取得更多更大的发展!

其二,创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迄今仍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公开出版发行的历史地理学学术刊物。

1981年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在改革开放形势催生下,先后出版了两种历史地理学论文集刊,即由史念海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与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编(编辑部设在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历史地理》创刊号分别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之后《历史地理》几乎是每年一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并持续至今;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却因一些具体原因,1982—1984年间未遑续出,至1985年出版了第二辑,第三辑也是过了两年至1988年5月才出版。也就是在第三辑的文稿已编就,因未筹集足资金没能付印的1986年,史念海先生抓住了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北大学合办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机遇,确定了要出版定期刊物,以“揭载所内暨国内外研治这门学科的同行所取得的成果”(史念海:“前言”,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1辑)。经过努力,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改为定期的季刊出版,当年出了两辑。事实上这两辑是在没有办好期刊登记证的情况下出版的。当年史先生还曾令我去找陕西省邮局发行科的负责人,希望通过邮局对外发行;也因没办好期刊登记证而未果,只好由《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自办发行订阅工作。后又经过多方努力,1988年上半年办成了陕西省内部报刊统一刊号,继而又办成了国内统一刊号,自当年第2辑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但仍由编辑部自办发行订阅工作。1990年年中更办成了国外期刊代号,自1990年第3辑起国外发行工作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办理。2001年,为与国内外期刊版式接轨,刊物由原32开本,改为小16开本;2005年又改为现之大16开本。就这样,由史念海先生20多年前创办的,经过初期的惨淡经营与不懈努力,一步步坚持走了下来,到现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终于成为当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唯一定期出版的刊物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迄今已总共编辑出版了102辑,发表了历史地理学之各类论文一千七八百篇。不仅对促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同仁之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推动国内乃至国外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我们缅怀史念海先生这一学术功绩,还当在新的形势下,像《历史研究》等一批同类学术期刊那样,进一步发挥编委的作用,充分吸收学者与读者的意见,不断创新编辑与组稿方式,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办得更具特色与影响力。

其三,创建中国古都学会,有力推动了中国古都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创建中国古都学会是史念海先生改革开放初期办成的又一件大事。关于创建经过,史先生曾对我述及最初发端于1982年由中国地方志协会在太原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当时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等几个古都城市的到会专家为了做好古都所在城市地方志撰写工作,找到了受邀到会的史先生。商谈中形成了成立中国古都学会的共识,并请史先生主其事;当初还议定学会挂靠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当时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梁寒冰先生听了史先生的这一建议后当即表示支持。后在具体筹备过程中,史先生为开展工作方便,在征得陕西师范大学领导同意后,在至国家民政部办理登记手续时,就将学会挂靠在陕西师范大学,由教育部归口管理。于是很快在1983年9月19日在古都西安南郊陕西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古都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在大会上史先生被公推为会长,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另两位创建者——复旦大学谭其骧先生与北京大学侯仁之先生被推举为名誉会长。自1983年之后,在史先生具体领导下,加上学会各位副会长、理事与广大会员的协同努力,在史先生前后三届共16年担任会长期间,继1983年9月西安首次会议之后,几乎每年一次,相继于1984年11月在南京、1985年10月在洛阳、1986年11月在杭州、1987年11月在开封、1988年10月在安阳、1989年10月在江陵、1990年11月在北京、1991年9月在银川、1992年9月在大同、1993年8月再在西安、1994年10月又在安阳、1995年11月在偃师、1997年10月在曲阜、1998年10月在新郑举行了14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其中仅1989年10月江陵会议与1991年9月银川会议,史先生因身体不适未能与会),每次会后均编辑并公开出版了论文集,即《中国古都研究》第1—15辑(其中第5辑、第6辑两辑合编为一册)。而且一批古都所在城市还成立了地方性的古都学会,它们同时又是中国古都学会的团体会员,最多时一度曾达到30余个。就这样,通过中国古都学会1983年秋成立以来所开展的上述一系列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对我国众多古都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史先生更是率先力行,撰写了多篇论文,特别是一批有关中国古都学理论方面的论文,如1985年10月于洛阳举行的中国古都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上宣讲的《中国古都学刍议》(载《中国古都研究》第3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与之后撰写的《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中国古都概说》等文(详见史先生之论文集《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版),更是具体地推动了中国古都学的形成与发展。此外,他在力推安阳作为中国“大古都”之一,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合称“中国七大古都”以及力倡古都学研究应当为世所用,为当前之城市规划、建设服务方面所作的努力,也对中国古都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是因为30年前史念海先生带领一批学界同仁创建了中国古都学会这一全国性的民间学术团体,并在其前期16年的活动中在学术研讨与为世所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所以当1999年学会再次换届时,因为年龄与健康原因,史先生不再出任学会会长一职,我因之前长期担任学会副秘书长,参加了学会组织的历次学术研讨会与多方面会务工作,因而在1999年10月28日至30日在山东省莒县举行的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上,继史先生之后被选为中国古都学会新一任会长,后又于2004年11月1日至5日在郑州市举行的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上再次被选为学会会长,直至2010年9月19日至22日在大同市举行的“古都大同城市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10年年会与第六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大会”上,笔者不再担任会长,被推选为名誉会长。在我连任两届会长11年间,也追随史先生之前规,在众位副会长与学会理事、会员的大力协同下,几乎也是每年一次,先后于2000年11月在徐州、2001年7月在赤峰、2002年6月在成都、2003年8月在太原、2004年11月在郑州、2005年12月在杭州、2007年6月在广州、2008年10月在邯郸、2009年9月在临淄以及2010年9月在大同举行了10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与此同时还先后在鹤壁、新密、新郑、临汾、长子、淮安、南京、靖边等地举行或合办了12次专题性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都学的发展,也继续推动了中国“大古都”研究,还更为增强了古都学术研究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服务的功能。当然,在回顾中国古都学会建立近30年来后一段工作之进展与成绩时,我们也当深切缅怀史念海先生当年带头创建中国古都学会这一学术功绩。

当前在我发国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正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形势下,古都学研究有其特有的地位与作用。因而今后中国古都学研究还会有更为广阔的前景。所以在缅怀史念海先生30年前创建中国古都学会之历史功绩时,自必十分期盼,也深为相信,中国古都学会在新任会长,也是史念海先生高足萧正洪教授领导下,在各位副会长、理事及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将会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使史念海先生创建的中国古都学这门新兴学科得以长葆学术青春。

2012年2月7日

(原文刊载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编《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册·河山之恋》,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