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通史(第10卷)韩国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三国时期的佛教

第一节 三国史略

一 檀君朝鲜

如今的朝鲜半岛北部,古代最早的国家称“朝鲜”。中国历史上较早记载“朝鲜”名称的文献有《山海经》,该书《海内经》记载说:“东海之北,北海之隅,有国曰朝鲜。”同书《海内北经》还指出:“朝鲜在列(洌)阳……列阳属燕。”这就是说,朝鲜的地理位置同“列水(洌水)”有关。这一观点的旁证材料为《史记》,该书卷三八“索隐”认为朝鲜音“潮仙”,地因水为名。同书还说:“张晏曰:朝鲜有温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史学家们根据现存的《秥蝉县碑》(属汉乐浪郡,此碑在平安南道龙冈郡海云面龙井里)的所在地推测,洌水即为大同江。这个朝鲜古国的开国君主,就是神话中的檀君。在史学家们的眼里,檀君朝鲜充其量不过是朝鲜西北地区的一个大部落,檀君是其部落首领。

二 箕子朝鲜

韩国史研究和中韩关系史研究上的另一难题是箕子东走,避居朝鲜一事。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史料又少得可怜,且相互间又有矛盾之处,所以专家学者们无不感到十分棘手。《尚书大传》说箕子先东走朝鲜,武王后以朝鲜封之,并于来朝时问洪范九畴;《史记》所载则正相反,认为武王问洪范在先,箕子受封东走在后;《汉书》只记述了箕子在朝鲜推行教化一事。基于这一细微的矛盾之处,有的韩国学者便对箕子东走朝鲜说持否定态度,有的甚至怀疑历史上箕子其人的存在。

中国史学家在指出上述史料的矛盾之外,似乎更加重视这些史料的共同点,即一致肯定了箕子去的是朝鲜,而不是什么别的地方。这样,箕子——商朝末年的太师、纣王的叔父——因向无道的纣王进谏而被囚,后周武王灭商,释放箕子并封之于朝鲜的基本经过就被当作史实而获得了承认。

三 卫满朝鲜

据中韩两国的史料记载,秦统一中国时,朝鲜已是箕子的四十多代后裔朝鲜王箕否,因慑于强秦的威力,臣服于秦。箕否死后,子箕准继位。时值秦末战乱,燕、齐、赵等国逃往朝鲜的流民以数万计,朝鲜王箕准将他们安置在本国的西部地区。汉代秦后,封卢绾为燕王,朝鲜与燕以水(今清川江)为界。公元前195年,卢绾叛投匈奴。之后不久,燕人卫满也聚党千余人,东渡水,进入朝鲜,先居住于原来秦代的旧障塞地带,后来也被安置在西部地区。卫满受拜为博士,准王封给他西部百里之地,令其守卫。于是,卫满伙同燕齐等地的流民,聚集成雄厚的力量,又诡称汉朝派兵来攻,请求至准王身边守卫,遂趁机赶走了箕准,建立了所谓的“卫氏朝鲜”。

以上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构成了韩国历史上的“古朝鲜”时期。

四 “汉四郡”与“三韩”

卫氏朝鲜享祚八十七年,至卫满孙右渠时,因不再入觐汉室,又阻止邻近部落与汉朝通使,终于招致武帝的震怒。公元前109年(中国西汉元封二年)秋,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杨仆由齐地渡渤海,又派左将军荀彘出辽东,发兵五万,从海陆两路分兵出击朝鲜,翌年灭卫氏政权,将其领地改为直属政区,设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

汉四郡的范围基本上相当于原卫氏朝鲜的全境。其中,真番郡包括今慈悲岭以南黄海道的大部分及南汉江以北京畿道的一部分,西邻黄海,东与临屯郡相邻。临屯郡则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江原道。乐浪郡西北以水即今清川江与辽东郡为界,东北以今朝鲜境内熙川、宁远之线,东以今北大峰山脉等与玄菟郡为界,西临黄海,南与真番郡相接。玄菟郡东临日本海,东北至今图们江流域,西北包括今辽宁省新宾、清原二县,东南与临屯郡相接。四郡中,乐浪郡先后下辖过朝鲜、秥蝉、带方、长岑、屯有、昭明等25县,今天平壤乐浪区土城实乃乐浪郡治遗址,亦即卫氏朝鲜的国都。公元前82年(中国西汉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真番,并入乐浪、玄菟两郡。中国东汉末年,公孙康分乐浪郡辖下的屯有县以南地区置带方郡,郡治在带方县。

当卫氏朝鲜在半岛的北方建立政权的时候,半岛的南方也存在着一个尚处于部落联盟阶段的古老民族。这个民族分为三支,即马韩、辰韩、弁韩,统称“三韩”。其中,马韩居主体地位,位于西部,相当于今天的京畿道、忠清道、全罗道一带,统属54个部落,共计十万余户,人口成分以土著为主,也有箕氏朝鲜遗民。辰韩的位置在马韩的东部,大约为今天庆尚道洛东江东侧,人口中的一部分原系秦朝人,因避苛政而逃至此地,故辰韩又有“秦韩”之称。弁韩在辰韩之南、洛东江的西侧,因域内有辰韩人杂居,所以也称“弁辰”。辰、弁两韩的人口约计四五万户,各分为12个部落,其首领都是马韩人,因为“流移之人”不能担任首领的缘故。后来,三韩逐渐演化成新罗和百济,同时又兴起了高句丽,于是半岛的历史遂进入三国鼎立时期。下面分别述之。

五 高句丽

高句丽原是中国东北浑江流域一个古老的部族,为貉族的支系,在汉四郡中归玄菟郡高句丽县管辖。公元前37年(中国西汉元帝建昭二年)部族首领高朱蒙在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恒仁)定都称东明王(也有史学家认为可能是在公元前2世纪建立的),国号高句丽,仍隶属于高句丽县。公元初年,高句丽迁都至国内城(今天的集安)。东明王之子琉璃王三十三年(公元14年),伐梁貉灭之。琉璃王之子大武神王五年(公元22年),伐扶余,杀其王带素。同十五年伐乐浪,五年后平定。高句丽立国之初,仍不能摆脱部落联盟的色彩,大约到第六世太祖大王高宫(53—146)之时,确立了王位世袭制,王权得以巩固。通过征服东沃沮等战争,使其境土东达沧海,南至萨水(安州清川)。公元4—5世纪,高句丽终于建成了地跨今日中朝两国界河两岸的奴隶制国家。公元427年,其国都由国内城迁至平壤。

六 百济

百济本来是马韩54个部落之一。据《三国史记》等史料记载,公元前18年,高句丽国创始人朱蒙的儿子温祚率领部分臣民南下至汉江北岸,于慰礼(今首尔附近)定都称王,国号百济。之后,百济又将王都迁徙到汉江南岸今广州地区。中国东汉建安年(169—220),公孙康在乐浪郡屯有县以南分置带方郡,百济遂与带方毗连。百济王仇首(214—234年在位)曾迎请公孙康之女为妃,同带方郡结成秦晋之好。由此,百济国势日益强盛起来。古尔王二十七年(260),百济制定出佐平(官名)等十六品官阶,初步形成了完备的奴隶制国家体制。至此,马韩众部落也基本上为百济所统一。

七 新罗

新罗原为辰韩诸部落之一。中国西汉宣帝五凤元年即公元前57年,新罗赫居世王立。由此可见新罗在三国中立国最早。20年后高句丽建国,40年后百济建国。赫居世王十九年,弁韩来降。又,二十一年,筑京城(今庆州),起名为“金城”。新罗第二代南解王、第三代儒理王皆朴姓,至第四代昔氏脱解王代之,其后朴、昔二氏以年长者为王。自第十三代味邹尼叱今(金阏智之后)起,朴、昔二氏不再轮流担任首领,王位改由金氏世袭。从此,王权逐渐得到加强,国家体制逐步得以完备。公元532—562年新罗统一了原弁韩的所有部落,将整个洛东江流域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之后大约100年中新罗不断地向外扩展领土,同高句丽和百济之间频频发生冲突。660年,新罗与中国唐朝联军攻灭百济,668年又借唐朝的力量一举消灭高句丽,统一了大同江以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