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国人的仁爱智慧——以爱己之心爱人,以度己之心度人
只爱自己的人只能是山坳的一块石头,永远不会引起别人的关注,更不会得到别人的关爱,因为他们的胸怀太过狭隘;爱自己也爱别人的人,就是花圃中开得最鲜艳的那朵花,既给了别人美的感受,也让别人懂得关爱他们。所以,我们必须懂得仁者爱人的道理,学会“以爱己之心爱人,以度己之心度人”,如此才能够在这个纷繁险恶的世界上赢得一片栖息之地。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远不如雪中送炭
无因同拨地炉灰,想见柴荆晚未开。
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
雪中送炭的典故来源于宋太宗:宋太宗继位之后,生活十分节俭,但对百姓却毫不吝啬。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宋太宗披着狐皮还觉得冷,他回到宫中,命人端来火盆、美酒。他独自喝酒,抬头见宫外大雪飘飘,他想到这么冷的天,那些缺粮少炭的人家肯定会更加难过。想到这里,他马上命人带上木炭和粮食去送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家。
很多人都习惯做一个锦上添花的人,因为这样更容易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的仁爱之心,且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那些锦上添花的人,很少能够看到那些雪中送炭的人。
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遭遇困难,当别人处于困难的时候及时施以援手,让他早点走出困境的阴霾看到晴朗的天空,就相当于给落水的人一根救命稻草。所以说,雪中送炭,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这样的做法能够真正体现出你的善良与仁爱。
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一定是爱,而不是恨,更不是无关痛痒的吹捧与献媚。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做一个雪中送炭的人,而不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人——在别人不饿的时候请别人吃一顿大餐,别人未必会记住你;在别人又冷又饿的时候给别人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别人会永远记得你。
仁爱,就是要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
【国学智慧】
很多人口口声说自己有一颗仁爱之心,实际上却在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假仁假义的旁观者,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一点儿怜悯之心都没有,只会隔岸观火,不会雪中送炭。国学大师梁启超就曾在《呵旁观者文》中写道:“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光以为乐;如立于此船,观彼船之沉溺,而睹其凫浴以为欢。若是者,谓之阴险也不可,谓之狠毒也不可,此种人无以名之,名曰无血性。”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懂得仁爱的人,那么就必须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不能只等着别人雪中送炭,而自己却在一旁看热闹。
朱冲送牛:仁爱是一种境界
晋朱冲、好学而贫,以耕为事。邻人失犊,认冲犊以归。后得犊于林下,大惭。以犊还冲,竟不受。有牛犯其禾稼,冲屡持刍送牛,而无恨色。主愧之,不复为暴。诏补博士,称疾不应。逃入深山。居近夷俗。羌戎奉之若君。
许止净谓古之高人。多有因人疑己而偿物,及其既悟,返物不受者,如姜肱桑虞皆然。夫因人疑而偿其物。盖与世无争矣。故一匹夫伏处深山。化及羌戎。下至毒虫猛兽。非盛德至善而能若此乎。
——《二十四耻》
晋人朱冲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但是家庭贫寒,只能以耕种为生。有一天,邻居家的牛犊丢了,便找到了朱冲家,将朱冲家的一头牛犊给牵走了。因为,邻居觉得朱冲家的那头牛犊就是他们丢失的那头。朱冲看到邻居把自己家里的牛犊牵走了,也没有生气,只是任由邻居牵牛而去。
没过多久,邻居在一片树林里找到了自己家丢失的那头牛犊,心里非常惭愧,便将从朱冲家牵走的那头牛犊送了回来,并对朱冲说:“实在非常抱歉,之前我看错了,错把你家的牛犊看成了我们家的牛犊。现在,我把你家的牛犊送回来了。”
令邻居没有想到的是,朱冲竟然拒绝接受这头牛犊。朱冲对邻居说:“这没有什么,牛犊都长得很像,换做我也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牛犊你还是牵走吧。”后来,这位邻居因为朱冲的赠牛之恩,一直对他心存感激,经常上门问候朱冲,在朱冲家有需要帮忙的时候也会第一时间赶来帮忙。
朱冲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非常的“傻”,自己遭受了冤屈不说,还将邻居送还的牛犊不要了,真的是太傻了。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去想想的时候,就会发现朱冲的这种做法并不傻。很多人在受到冤屈或利益受损之际,第一时间肯定会进行针锋相对的反击,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利益。可是,朱冲的这种做法却体现出了自己的“仁”,用自己的“仁”维护了邻里关系,让自己有了一个好邻居。
所以说,我们也应该向朱冲学习,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过错就睚眦必报,而是应该懂得宽大为怀,用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改错。我们常说,做人要心存善念,做人要懂得包容,就是应该像朱冲这样去做——只有把仁爱付诸行动,而不是挂在嘴上;在遭遇到让你不顺心的事,以及让你不顺心的人之时,更应该用仁爱去化解一切矛盾;仁爱是一种境界,不但能够令你变得更高尚,还能够让你因为懂得爱护他人而时时尝到幸福的滋味。
【国学智慧】
人之初,性本善,仁爱之心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过,每一个人要想一直保持仁爱之心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就应该时时刻刻去修筑自己的仁爱之心,让本性回归善良。当你将人世间的所有怨恨都抛诸脑后时,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仁爱一直常驻于你的心间。
一饭千金:一点仁爱也价值连城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对人的尊称)而进食,岂忘报乎!”汉五年正月,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人韩信少年时丧父,家中一贫如洗,而他又是一个既不会种田买卖,也不能当官吏的游手好闲之徒。为了吃饱饭,他不得不经常找借口去别人家里蹭饭。后来,他的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后,没人管教的韩信更是游手好闲。
有个亭长与韩信有交际,他便经常去这个亭长家里蹭饭。久而久之,亭长妻子就不高兴了。有一次,亭长的妻子一大清早就烧好饭,一家人匆匆忙忙吃完后等着韩信上门蹭饭。韩信上门之后,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亭长的妻子下厨做饭,知道人家已经不待见自己了。于是,愤然离去,发誓以后再也不去亭长家吃饭了。
没地方蹭饭了,韩信只能每天到淮阴城下的河里钓鱼换钱买饭吃。韩信在河边钓鱼的时候,有几个老婆婆经常在那里洗衣服。日子长了,其中的一位老婆婆发现韩信是个很落魄的年轻人,便将家人送来的午饭分一半给韩信吃。自从这次以后,那位老婆婆每次遇到韩信都会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韩信吃。
一日,韩信吃完分来的饭之后,便向洗衣婆婆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一脸严肃地说:“谢谢老婆婆这些天的厚待,我毕生难忘。将来我出人头地了,一定会报答您的。”老婆婆听后,用责怪的口吻说:“男子汉大丈夫说这样的话做什么!你相貌堂堂,一看就是一个王孙公子,我实在不忍心看你挨饿,才分给你吃一点饭,哪里是想到要你报答我呢!”说完,老婆婆便拿了洗好的衣服离开了。
望着老婆婆的背影,韩信暗暗发誓,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了,一定要兑现自己的承诺,重重报答这位好心的老婆婆。后来,韩信当上了楚王,他想起未发迹之前曾受过那位老婆婆的恩惠,便马上派人把她从淮阴请来,并当面向她致谢,然后赠了黄金一千两给她。不久,他又派人把那个亭长找来,不过却只赏给他一百小钱,并对他说“你是个小人,因为你没有将好事做到底。”
一饭之恩,能够换来淮阴侯韩信的感恩。对于那位老婆婆来说,她的那点饭可真是分得值了,因为当时很多人想韩信而不得见,更何况她这位老妪呢?可是,偏偏她就因为她的那份饭而见到了韩信,并且得到了他的感谢与奖赏。从表面上看,韩信感谢与奖赏的是老婆婆的赠饭之恩,背后看他奖赏的是老婆婆的仁爱之心。
【国学智慧】
一点仁爱也价值连城。如果没有洗衣婆婆分的那一口饭,韩信可能就成不了后来名闻天下的淮阴侯。有时,我们给予别人的仁爱只有一点点,但是对于别人来说却是很大的一个帮助。所以,千万不要瞧不起那点“小仁爱”,你给予别人的那点恩惠,可能创造出你想象不到的奇迹来。
子产放生:仁爱之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
有人给郑国的大夫子产送来了一条鱼,子产不忍心吃掉,便命令手下的一个小吏将鱼放进池塘里喂养。谁知,这个小吏竟然偷偷地将那条鱼给煮熟吃了。吃完鱼后,小吏跑去向子产报告:“那条鱼刚放进水里的时候,一副蔫蔫的样子,懒洋洋地在水里游动,可没过一会儿,它就游动了起来。很快就不见了踪影。”子产听了以后竟然相信了,高兴地说道:“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了!”
子产是郑穆公的孙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心地仁厚,在郑国做丞相期间轻财重德、爱惜民众,常常救济弱势的人,执政期间做了很多的好事,是当时第一个将刑法公布于众的人。孔子曾称赞他:“有仁爱之德古人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当时列国横争侵扰,而郑国能以保持内政稳定,民生安乐,首赖子产辅政有功。后来,他还被清朝的王源评价为“春秋第一人”。
可是,子产这样一个善良仁厚又政绩显著的人,却被一个小吏给欺骗了。表面上看,子产似乎是一个很愚蠢的人。但从实际上看,我们却会发现,子产绝不是一个假仁假义的人。正是因为他的善良仁厚,内心深处非常希望这条鱼能够被放生,才会被那个可恨的小吏给欺骗。
我们常说要做一个善良仁厚的人,可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却很少去行动。一个善良仁厚的人,并不是依靠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展现自己的“仁爱”,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积德行善来体现自己的仁爱之心的。因此,我们在行善积德的过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像子产那样,既能够爱护老百姓,也能够施恩泽于一条鱼。
【国学智慧】
仁爱之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因为它能够让陌生人与陌生人变得熟悉,让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不断传递,让所有的生命感受到爱的温度。所以,我们就应该向子产学习,做一个处处施以恩泽的人,如此才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隋侯之珠:仁爱的心存在于举手投足之间
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庄子·让王》
隋侯用宝珠去弹射千仞高处的飞鸟,世人肯定都会嘲笑他。为什么呢?因为他用的来打飞鸟的弹珠是珠宝,是极其贵重的东西,那颗珠宝不是普通的珠宝,而是历史上著名的“隋侯之珠”,其和和氏璧一起被称为历代帝王必争的两件宝物。
说到隋侯之珠,里面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典故。战国时候的一个秋天,封地在西周的隋侯带着下属们出巡,一路游山玩水,非常开心。一天,隋侯一行人来到渣水这个地方的时候,面前的山坡上突然出现了一条大蛇,只见那条大蛇被困在晒得发烫的沙滩上,头部流着血,满地打滚。隋侯看见后,马上拿出药物去医治这条大蛇,并用手杖将其挑入水中,这条大蛇恢复体力之后,便悄悄地游走了。一天夜里,隋侯从睡梦中惊醒过来,看到他救过的那条大蛇口里衔着一枚大珍珠盘踞在他的床头。大蛇看见隋侯醒来之后,便将那枚大珍珠放在床上走了。原来,这条大蛇为了报答隋侯的救命之恩,特意从江里面衔来了一颗大珍珠给他。这颗珠子,就是“隋侯之珠”。
不管隋侯用这颗珠宝打飞鸟的做法对不对,我们都应该称赞隋侯的那颗仁爱之心——救一条蛇,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会去做,因为觉得那真是太小的一件事情了,做与不做似乎都没有多大意义。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仁爱是不分大小的,你对一个人施以仁爱和你对一只小动物施以仁爱是一样的,都是拯救了一个生命。所以,我们且不能犯“善小而不为”的错误,生活中要处处保持一颗仁爱之心。
【国学智慧】
最耀眼的宝石往往埋藏在无人知晓的地方。我们在生活中向他人施以仁爱,就不要太过关注是否有人注意到。毕竟,做仁爱之事不是去在万众瞩目的大舞台上进行表演,而是在举手投足之间就能完成的事情。很多时候,给予别人仁爱的帮助,就是送给别人一份友好礼物,既能够给别人带来温暖,也会让自己心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