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感恩的36种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9章 随时随地启发孩子的感恩意识

随处散播你的爱心,就从对你的家人开始,多一份关爱给你的孩

子,你的另一半,然后你的邻居……,让每个接触你的人都犹如沐春风的感觉。给别人一个关怀的延伸,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为上帝的仁慈作见证。

——[阿尔巴尼亚]泰瑞莎

施恩不图报

当我一边在厨房的洗涤槽边剥玉米,一边等我爸爸回来时,我从窗户往外看见邻居急急忙忙朝我家后门走来。她说:“敲门,敲门,敲门,有人在家吗?”我想她为什么说“敲门,敲门,敲门”,而不用手来敲门?这种怪话真使人心烦。

我说:“请进来吧!”

在她张嘴说话之前,我已经知道她为什么要来了,她准是想要借东西,不是借一杯白糖,就是借割草机或是一些汽油来使她家的割草机运转,也有可能是借个草耙或扳手什么的。

她问:“你能借给我一块黄油吗?”

我说:“行!”然后朝冰箱走去。

“等我去了杂货店就马上还你。”她说

我说:“没问题。”但是事实上这却是个问题,她很少归还她所借的东西,有些工具她一借走往往得过好几个星期才还。她是个有工作的母亲,要抚养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她要办的事很多。虽然我不乐意为她家的紧急需要提供各种东西,但我的父亲跟我不一样。那天当她走出我家房门在路上遇见我爸爸时,她就问他要一些带子,正好我爸爸有一卷带子在车子里,就给了她。当爸爸来到厨房时,我对他说:“你绝对拿不回那带子了。”

爸爸只是微笑着耸耸肩。他眼中的某种神色使我回想起30年前的一天。

那时我是个年轻的女孩,爸爸是新英格兰小市镇里的修鞋匠。每天放学后,我都是顺着主街走下来,要经过弗里齐汽水店和萨姆理发店,才能走到我家的萨尔修鞋店。我的工作是将顾客拿来的鞋挂上标签,用袋子装好,把票证交给他们。在所有的业余时间里我都在观察我们玻璃窗外的世界发生的事。大多数人走过时都向我挥手,我也向他们挥手。只有一个人,他的眼神从来不与我的相遇。

我们叫他布朗尼。不论是什么季节,他总是戴着一顶棕色羊毛帽,穿一件破旧的棕色上衣,磨损的袖子由于油腻而发亮。他白天在大街上闲逛,下午当我们的现金出纳机装满了,我能料定他就会来我家利用我爸爸的乐善好施要钱。

有一天,当时钟的指针快要指向打烊的时候,我看见布朗尼朝我家走来了,我的表是5点30分。我赶快将挂在窗上的营业的牌子换成关门的牌子,又将那用细竹片编成的帘子往下放。我想这样可以把他挡在门外,但是布朗尼还是闯了进来。

当他走过前面的柜台时,他用他那干枯的手碰了一下他那破旧的帽子的边缘。我可以看见刻在他脸颊上深深的、显露着悲伤的皱纹,就像两个畸形的括号环绕在他那因抽烟而熏黄的嘴边。他的眼睛往下陷,就像短腿猎犬的眼睛。他那潮湿的毛线上衣散发出落水狗的气味。他身上还有另一种我说不清的刺鼻气味。

当布朗尼走到店铺的后面时,我转过身去重新整理架子上的“几维牌”鞋油。爸爸刚刚关了机器。我听见布朗尼低声说:“我这个星期缺钱花。萨尔,你能借给我2美元买杂货吗?”爸爸把榔头放在工作凳上,朝柜台走来,而我正站在柜台边。他对我说:“亲爱的,请让开一下。”他按了一下现金出纳机上橙红色的贴有“无销售”字样的键,抽屉就打开了。我爸爸从抽屉的第一个格子里取出两张一美元的钞票,递给布朗尼。他严厉地说:“布朗尼,不要喝酒,去为孩子们买些牛奶和面包吧。”

布朗尼抓着那两张美钞,连连点头。

爸爸把布朗尼送到店铺的前门,看着他确实走进了马路对面的杂货店。爸爸在那里站了很长时间,他那肌肉发达的双臂交叉放在那被胶水污染的工作围腰上。当爸爸看到布朗尼从杂货店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加仑牛奶和一块面包时,他才满意地点点头,朝店铺后面走去了。

我在爸爸的店铺里工作的时间里,曾有多少次看到这一情景?20次?30次?100次?爸爸为什么从无怨言?他绝对没有得到布朗尼归还的任何“借款”!现在我早已成年,而爸爸已经退休了,我终于可以问他原因了。

“爸爸,为什么你不断地借钱给布朗尼?你该知道你给他每一块钱都意味着他花更多的钱来喝烈酒,你难道不觉得他是在占你便宜吗?”

我爸爸坐在厨房的桌子旁,有好长一会儿他只是看着我。他可能在想着带子,或者可能他曾听见我埋怨邻居来借蛋、借割草机、借耙子、借一块黄油。他说:“我从来没指望过布朗尼会还给我钱。我早就下定决心不借给他钱,在我心里,我是送给他钱。如果他说是借钱,那是他的事。对我来说,是赠送。”

我说:“我想你这样做对于你的结算来说会更容易一些。”我一直在笑他,因为萨尔修鞋店从来没有复杂的记账薄。

爸爸说:“卡伦,当你做了好事,不要老念念不忘。”

我又接着去剥玉米了,而爸爸则走到外面去欣赏外孙女的树上小屋了。

当我剥完两三个玉米棒子后,我意识到我们拥有的东西实在是多,真是丰衣足食,绰绰有余。我把6个玉米棒子装入袋中,向我们的邻居家走去。

我说:“敲门,敲门,敲门,有人在家吗?”

感恩是发自内心,对于万事、万物、众人的感激之情和回报之举。它一般超出应尽的义务范围和程度,是人们选择自身美好的一种心理倾向,也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们对善的追求,是利于他人、利于社会和利于自己的。感恩并不是人们应当负有的义务,施恩者未必是因为想得到回报而给予他人恩惠,受恩者也不一定要回报帮助他的人。而受恩者一旦由心里产生感激之情,并力图回报时,就是对其应当负有的义务的一种超越,所以感恩并不是一般的道德规范,而是一种美德。

某报曾经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即一家跨国机构对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孩子进行一项调查:你最尊重的人是谁?请列出你心目中的第l位到第10位,本国的和外国的都可以。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和日本的孩子,他们心目中最尊重的人依次是爸爸、妈妈、英雄人物(或是某个歌星)。中国的孩子最尊重的人中,父亲被排在最后一名,第10名;母亲更惨,挤出前10名,排在第11名。

专家对这项调查结果研究后认为,许多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失败,因为他们不但没有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反而使孩子的感恩之心正在逐渐淡化。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同情心,感激心,爱心,使你成为一个人。”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刻不容缓,一定要尽早让孩子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作为父母,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可从身旁小事做起。通过生活小事的引导使孩子知道,人际之间要温柔相待,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活着,若自己有能力,要懂得多付出与服务,而当别人有恩于自己时,要懂得感激。只要孩子学会感激亲人给予他的一切,他就会懂得感激他成长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他的每个人。

建议一:以讲故事的方式加以引导

作为父母,平时应随机抓住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事情,引导孩子进行思考。王女士居住的院里有个男孩叫贝贝,他是一个先天性发育不健全、行动思维迟钝的孩子,院里没有一个小孩和他玩。他们都说:“贝贝是个大笨蛋、大傻瓜,连走路都不稳,怎么跑得快?”

看着被冷落、被抛弃的贝贝,王女士不禁想到,虽然他是个弱智儿,但他同样需要伙伴、需要爱。于是,王女士给女儿婷婷编了一个故事:有一只小兔,一生下来身体就不好,经常生病吃药,有好多事情她都做不好,跑步跑不快,图画画不好,小动物们都不愿和它交朋友,小兔独自坐在草地上伤心地哭,小鸟听了停止唱歌,太阳公公听了躲进了云层,云儿姐姐听了,眼泪一滴一滴掉在小兔的脸上……婷婷听了都很难过,其他小朋友也说:小兔真可怜,我要跟小兔交朋友……于是,王女士趁热打铁又把故事编成角色游戏,并有意请贝贝戴上头饰当小兔,婷婷和其余几个号召力较强的孩子当小羊、小狗。只见“小动物”们亲热地拉着“小兔”的手,围着她唱歌跳舞。贝贝显示出了从未有过的快乐。从此,大家都愿意和贝贝一起玩了。

建议二:让孩子看到你的奉献

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家长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所以,为孩子做某件事时,应该让孩子看到父母为他们做出的某种牺牲。当妈妈为女儿买了一件新衣服,孩子如果问:“妈妈你为什么不买件新衣服呢?”妈妈的回答常常是:“妈妈还有衣服穿,不需要买新的。”当爸爸把鱼夹到孩子碗里,孩子如果问:“爸爸,你为什么不吃?”从小爱吃鱼的爸爸一定回答:“爸爸不爱吃鱼。”父母这种回答逐渐给孩子形成了这样的印象:父母不需要穿漂亮衣服,吃好吃的东西,而自己穿好的、吃好的是应该的。如此一来,开始还体贴父母的孩子,也逐渐把父母对他们的牺牲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

反过来,如果妈妈在给女儿买来新衣服的时候,问问女儿:“为什么妈妈不舍得买漂亮衣服,而给你买呢?”爸爸把鱼夹给儿子时,问问:“为什么爸爸把好吃的留给你,自己舍不得吃呢?”就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奉献与慈爱,体会到父母的拳拳之心。

建议三:告诉孩子,你需要他的爱

今年暑假,李女士与女儿一起乘公共汽车外出。一上车,正好有个空座,女儿没有丝毫犹豫就坐下了。至下一站,上来一位妙龄女郎,女儿同样毫不犹豫地把座位让给了这位女郎。女儿站回李女士身边,冲李女士邀功似地笑了笑。

这件事对李女士的刺激特别大。女儿已经10岁,李女士也人到中年。在女儿的意识里,李女士为女儿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女儿始终心安理得地被照顾着,她想不到要为妈妈做点什么,而这并不说明女儿没有爱心,比如她可以为陌生人让座。李女士决定跟女儿好好谈谈。李女士问女儿:为什么要给那位阿姨让座?女儿说:雷锋叔叔就是这样做的。李女士又问:为什么不给妈妈让座,你不觉得妈妈比那位阿姨年龄更大吗?女儿一下窘住了,满脸的难为情。李女士告诉女儿:向别人献爱心,为他人提供帮助,这是很好的品德。妈妈也是人,也需要你的爱心和帮助。在你还小的时候,你没有能力做。现在,你渐渐长大了,可以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妈妈下班时问声好,给妈妈端杯热茶;吃饭时,为妈妈夹点爱吃的菜。再比如,乘公共汽车时为妈妈让个座……你要知道,其实妈妈也是很辛苦的,用你的孝心化解妈妈的辛苦,这是你能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就像妈妈为你做一样。”

李女士跟女儿谈了很多,女儿很懂事,眼里含着泪,不住地点头,说:“妈妈,你为什么不早点儿告诉我?以后你要多告诉我!”

作为父母,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进行交流,谈谈自己养育孩子的一些酸甜苦辣,谈谈自己的工作、收入、心情、想法,这样的沟通可以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艰辛,同时感受到生活中来自父母的关怀和爱意,从而激起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

建议四:教孩子随时随地地做好事

美国《随时随地》一书讲述了许多道理,比如做好事是如何简单,何等深远地影响他人生活等。一位大学生收到同学母亲的贺年卡,他几个月的心情都无比轻松愉快;一位刚失去孩子的妇女蹲在路边抽泣,孩子们的节日旅游让她触景伤心,一位陌生人走过来,轻声安慰她,邀请她喝茶、游览全城的名胜风景。那么,就从今天做起吧,从文具店买回一个笔记本,记录家庭成员中每个人每天做的好事,这些好事可以很简单,比如为别人开门,打电话问候生病的朋友等。当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时,你将发现孩子们会不满足于这些家庭小事,而要去做更有利于他人的事。

总之,作为父母,你不妨在平时的生活中让孩子学会感恩、教孩子随时随地看到生活中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并且身体力行,对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表示感谢,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人、回报他人,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享用不尽的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