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儿不孤独:伴自闭儿成长的悟与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暖心推荐

亚萍通过她朴实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位自闭儿及其母亲的生活,一种极不寻常的生活。设身处地,我能感受到那个灵魂由慌乱无助到怨天尤人,再到平静接纳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一个人面临死亡的心理过程是如此得相似,亚萍就这样迎来了全新的人生:一个不断反省自身并与孩子一同重新成长的人生;一个体会担水挑柴皆妙的悟道人生。与自闭症儿童的相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无条件接纳,接纳一个如此与众不同的灵魂,不把差异理解为病症(从人文角度看,自闭症是一个错误术语)。这个没有难度,只是需要耐心和细心,以及巨大的付出。

亚萍做到了,而且将一直做下去。看着她的孩子一天天成长,我祝愿他身体健康、心态平和、心灵圣洁,有朝一日能把他的天赋异禀回馈于社会。这本书对于为人父母、为人师友的普通人来说也具有启发性,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不要顾及孩子对我们的“冒犯”,而是要去感受孩子的悲伤、愤怒与无助,要完整地理解孩子的生活,并且帮助他去理解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和自己,接纳这个世界和自己。这本书也让我警醒,我们这些所谓的健康人,难道不也游走在自闭边缘吗?我们都是虚假人际关系下孤独的灵魂,只能关起门来欣赏自己的贪婪和懦弱。救人先救己,好在我们能自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杨开城

2017年7月12日

认识亚萍姐四年多,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乐观、开朗和坚强的,她不仅是一位善良的知心大姐姐,还是一位乐观、坚强和伟大的妈妈。书中提到的给米粒儿录制100多个视频,我有幸参与其中。很开心能够参与到亚萍姐录制的课程当中,一开始认为亚萍姐在尝试一些教育研究,到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位伟大母亲的良苦用心。从一个发音、一个数字、一个动作、一个物品⋯⋯再到加减算术、穿衣吃饭、折纸捏泥⋯⋯这其中的一点一滴都倾注了亚萍姐的爱。希望亚萍姐的爱心能够通过文字传递到更多人的心中,影响到更多的人。

协助录课的朋友 杨艳霞

2017年7月16日

孩子成长,家长修行,而“星星的孩子”的成长是一段更为艰难的修行旅程。本书记录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为养育自闭孩子而做出的努力。其中,有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有日常点点滴滴的爱之行动,有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喜悦,这些都点燃了爱的希望;更有独特的思考和解析,能够启发人们如何更好地爱这些“星星的孩子”。

作者记录了爱之行动的生活经历,爱与接纳的点点滴滴,分享了作者独特视角下对育儿生活的实践与解读。使孩子未来能够自立于社会应该是养育自闭孩子的目标,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培养社会情感和互动能力是核心,而为这些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是基础。这本书并没有给出让自闭儿痊愈的灵丹妙药,但处处体现了爱的信念和能力,相信对于家长学习获得爱与接纳的能力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参考价值。这里可以看到,平凡的人们没有专业的知识,但却有爱心和会爱的能力,使得朴素的生活智慧契合了孩子成长的爱之需求,为孩子的社会情感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作者成长于有爱会爱的家庭,也继承了这种能力,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有爱会爱的家庭传承,看到爱的社会传递。这本书让人感动,引人思考,给人启发。有爱会爱,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相信孩子会成长为自立的个体。幼苗虽有缺,但在爱的浇灌下也照样会成长为参天大树,还予收获的希望和生命的奇迹。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陈文锋

2017年7月17日

亲爱的宝贝,老师爱你,转眼间你已经在幼儿园度过了四年,在这四年中,老师也见证了你的独特和勇敢,如你妈妈在书中的描述,你在这四年留下了宝贵的回忆,老师很幸运见证了你的成长,看着你每天的变化,你的专注、你的淘气、你的多动、你爱闯入厨房等对老师们来说都是一种音符,无论老师们付出了多少都值得,老师真心对你说,去吧孩子,勇敢去做自己!

河北宁晋县童心语幼儿园园长 王云超

2017年7月18日

亚萍在我公司工作了5年,基本就是她在这本书中所叙述的事件发生的整个时间段,在平时的业务接触中,我只知道亚萍工作敬业、勤奋、高效。读完这本书才真正了解了一个完整的亚萍,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的全貌。本书承载了一段悲痛的煎熬,这个经历让人难忘,更传递着温暖。无私的奉献折射出母爱的光辉,世间万物皆有爱互联。本书让我知晓人世间还有一种坚韧的美好要通过生活的历练才能熬出来。

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 张志千

2017年7月22日

只有岁月留下的真实痕迹,才叫人心动不已。记录并有参考作用,是亚萍写此书的初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暗伤,不轻易对人显露,总希望掩藏在最深的角落,让岁月的青苔覆盖。亚萍的书不仅带我们了解了自闭症,也深刻触碰到了她真实的生活。敢于将自己的苦难剖开公之于众,是何等的勇气和力量。

白皙安静、短发扣头,俨然一个女大学生模样的亚萍,如此书一样简约从容、坦率真诚。一段记忆或许片刻,一段记录会是永远。落笔再无纠缠,尽力便是心安。

北京源心家(YXJ family)心理督导师 源心

2017年7月25日

在这本厚厚的书里,我看到“爱”与“专业”在不断地角逐直至平衡,不断螺旋式上升,不断地把母亲本能中的稀里糊涂的爱梳理成以理论和智慧为基础的爱。在这条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很棒的亚萍。之前,我接触过不少“专家型”家长,将理论、疗法讲得头头是道,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更像个老师或者治疗师,我觉得还挺可惜的。老师和专家可以有很多,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妈妈”这个身份更温暖,“妈妈”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为了“治”好孩子的“病”,让孩子失去了带着本真来养育教育他的妈妈,这或许短期有效,但对于孩子的发展未必是好事。而亚萍真的做得很好,在她给米粒儿录制的视频里,我看到了满满的爱,她的文章也十分轻松有趣,这并不是亚萍故意的拿捏,而是她本身的魅力与能力。

亚萍的网名叫“幸运亚萍”,读完了她的书我想,亚萍真的是幸运呀!她有给予她爱与勇气的父母,真性情不掩饰的“孩子爸”,淳朴真诚的姐姐一家和一路上遇到的善良、慷慨的阿姨和朋友⋯⋯这些人的本真让科学主义的严肃和一丝不苟与生活、教育的灵活性得以平衡。当然并没有凭空而来的幸运,这和亚萍本身的个人修养和坚韧的意志有太大的关系。她在这条看似是在教育孩子、矫正孩子行为的路上,不断地修正自己,疗愈自己,爱自己,让亚萍成为更好的亚萍。于是孩子开始有机会、有余地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有的理论和疗法都是重要的,它们是一个个不同的通向更高层次的爱的法门;而当你到达那里,所有的理论和疗法都不再重要,你只要做本真的自己。亚萍,一往无前地做自己吧!感恩米粒儿,没有他,我们哪里有这么美妙的际遇。

北京华德福特教小学 高爽

2017年8月1日

第一次接触亚萍是2015年秋,我们一起参加课题组的汇报会议。我们俩住一个房间。她认真地准备第二天的报告,PPT中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漂亮!照片中,那个可爱的孩子在神情专注地玩iPad。亚萍恬静地笑着告诉我,这就是她的宝贝儿子。在第二天的报告中,我才知道,这就是本书的主人公米粒儿,亚萍那患有孤独症的唯一的儿子!我惊讶于亚萍的平静,我佩服她的坚韧有爱。你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无条件地接纳一个独特的孩子,坚信他就是天使,等待他们长出翅膀。有这样智慧又从容的妈妈,有如此勇敢、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妈妈,米粒儿的成长毫无悬念是幸福快乐的。感谢在课题组认识了这样一位好妹妹,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认知研究小组成员 霍云贞

2017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