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互联网思维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有人认为,互联网思维是指生活互联网化后所衍生出的思想,但这只是表面含义。如何通过互联网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和生活联系得更紧密,才是在互联网思维下人们所要考虑的事情。如微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运用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电话、短信等通信方式,而通过微信朋友圈,用户可以自由而随意地展示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
我们生活的“微信化”是通过互联网实现人们远距离之间的“零距离”互联(微信成功的要诀),更是互联网思维精髓的体现。可见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联”需求,如何根据这种需求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产品,是每一个企业要在互联网思维中摸索的。
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如图1-3所示。互联网思维可归纳为:以人为本,体验为先,开放环境,连接基因,信息对称,去中心化,共享资源,自主安全,人人创新,大众创业。
图1-3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式,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是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在百度的一个大型活动上,在与传统产业的老板、企业家探讨发展问题时,李彦宏首次提到“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他说,我们这些企业家今后要有互联网思维,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要以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现在几年过去了,这种观念已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甚至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人所认可了,但“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也衍生出了多个不同的解释。
互联网时代的思考方式不局限于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企业。这里所说的互联网不单指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而是泛指互联网,因为未来的网络形态一定是跨越各种终端设备(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手表、眼镜等)的。互联网思维分为以下3个层级。
层级一:利用互联网提高企业效率,降低产品成本。
层级二:利用互联网改变企业运营流程,开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
层级三: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和价值观创新。
换一种角度,即从结果的角度来解读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产业的对接,会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从结果看,大致会产生的效应有:长尾效应、免费效应、迭代效应和社交效应。互联网思维具有开放、互动的特性,将改变制造业的整个产业链。因此,互联网思维在制造业链条上的研发、生产、物流、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应用,都要顺势而为。
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有了互联网思维,也不是只有互联网公司才有互联网思维,而是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传统商业形态的不断冲击导致了这种思维得以集中爆发。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是对传统企业价值链的重新审视,体现在战略、业务和组织3个层面,以及供、研、产、销等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中。将传统商业的价值链改造成在战略制定和商业模式设计时要以用户为中心,业务开展要以用户为中心,组织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也要以用户为中心,即战略层、业务层和组织层都围绕着终端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进行设计。
在业务层面将用户端和供应链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环,将不断实现价值的动态传递。用户将需求反馈至研发和生产环节,研发和生产环节形成产品或服务并传递到销售端,销售端通过接触用户又形成了二次循环。这种经过互联网思维改造的价值环模式,将对传统商业生态和商业理论带来深刻的影响。价值环要求我们必须要持续不断地关注用户需求、聆听用户反馈,并且能够实时做出回应。这是未来企业建立商业模式的基础。
①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工业化时代的标准思维模式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这3个“大”可以称为工业化时代企业经营的“三位一体”,但在互联网时代这3个基础被解构了。工业化时代稀缺的是资源和产品,资源和生产能力被当作企业的竞争力,而现在不是了,产品更多地是以信息的方式呈现,渠道垄断很难实现。最重要的一点是,媒介垄断被打破了,消费者同时成为媒介信息与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希望通过买通媒体单向、广播式制造热门商品以诱导消费行为的模式已不再奏效。这3个基础被解构以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力发生了转变,消费者主权形成。
②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以前的企业也会讲用户至上、产品为王,但这种口号要么是自我标榜,要么真的出于企业主的道德自律。但在数字时代,在消费者主权时代,用户至上是你不得不遵从的行为原则,企业是要真心为用户服务的。淘宝卖家“见面就是亲,有心就有爱”是真实的情绪表露,因为好评变成了有价值的资产。
在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和服务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在功能都能令消费者满意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需求是分散的、个性化的,购买行为的背后除了对功能的追求之外,产品变成了他们展示品位的方式。这样,消费者的需求就不像单纯的功能需求那样简单和直接,所以,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就是一个测试过程,要求你的产品是一个精益和迭代的过程,要根据需求反馈进行改进。
在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自带媒体属性,因为需求和品位相关联,也就是和人性相关联,所以,在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应具有极致的性能,可满足用户强大的情感诉求,拥有这两种特征的产品都是会自传播的。
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组织一定是扁平化的,因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协作、分享,组织内部也同样如此,它讲究小而美,大而全、等级分明的企业很难贯彻互联网思维。不管是对用户还是对员工,有没有爱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互联是互联网思维的本质,但单纯地做到互联并不能代表互联网思维的全部。如今,教育网络化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被社会所认同,这是互联网思维在教育事业上的一种应用。越来越多的教育公司在网络上兜售自己的教育资源,但大多毁誉参半。
把教育资源搬到网上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老师与学生的互联,但这种粗放的做法令我国网络教育的专业性屡遭质疑。比如,国内很多提供英语发音训练的网站都由人工编撰英文材料,学生在发音训练时只能做到复读机式的诵读。而国外的很多公司已经将语音识别技术运用到发音练习中了,该技术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发音方式自动纠错并提示如何改进。这不但提高了教育的专业性,而且降低了成本,是“科技至上”的一种体现。可见,如何运用科技将产品做到真正的专注和专业,是企业在运用互联网思维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今,几乎全世界的企业都在以互联网思维为出发点开发自己的产品,怎样使自己的产品在运用互联网思维获得成功的众多产品中崭露头角成为每个企业的新课题。例如,“滴滴打车”是当下移动网络的代表产品,它通过为乘客和出租车司机建立交流平台,快捷且有效地解决了生活中打车难的问题。这是一个运用互联网思维获得成功的案例。
有人说10年前在网上卖书是互联网思维,而现在不是。可见,创新是互联网思维的又一特征,同时互联网思维存在着无限的创新可能性。互联网3.0时代最重要的互联网思维是开放的、互联互通的共享经济思维。共享经济意味着能够把每个人、每个企业手中闲置的、价值很低的碎片资源通过互联网汇聚起来,变成巨大的商业力量。共享就是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
回到互联网思维本身,虽说这种思维是一种观念而并非工具,但无论如何它还是离不开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众人皆网民的时代,一个互联网产品想要保值,其面向的群体要以大众为主。如果一个产品不能令用户成为产品的一部分,不能和他们连接在一起,这个产品必然是失败的。对于一个产品,如果人人都可体验并参与其中,就代表着它拥有了无数的反馈和修改建议,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产品的研发设计。当众多用户参与到企业的品牌传播之中时,这种所谓的粉丝经济可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所以互联网思维同样是一种“体验”与“参与”的思维。
目前,互联网思维虽已极大发展,但毕竟还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其存在的空间趋于无限,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传播只是互联的一个方面。放眼望去,产品与产品之间、用户与产品之间又何尝不是在时刻互联?例如,余额宝依托着支付宝,微信可以绑定银行卡,手机话费甚至能够支付购物的费用。互联网思维潜力无尽,它的10条法则如下。
① 兜售参与感。一种情况是按需定制,厂商提供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即可。另一种情况是通过用户的参与优化产品,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将同事、朋友及邻里与世界连接在一起。
② 体验至上。好的用户体验应该从细节开始,并贯穿于每一个细节,能够让用户有所感知,并且这种感知要超出用户预期,给用户带来惊喜。比如,微信新版本对公众账号的折叠处理,就是很典型的“用户体验至上”的选择。
③ 简约即美。在产品设计方面要做减法,外观要简洁,内在的操作流程要简化。比如,Google的首页永远都是清爽的界面,苹果公司产品的外观、特斯拉汽车的外观都是这样的设计。
④ 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用极限思维打造极致的产品,从方法论讲有3条:第一,“需求要抓得准”痛点、痒点或兴奋点;第二,自己要逼得狠,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第三,管理要盯得紧,这样的产品经理才能得天下。在一切产业皆媒体的社会化媒体时代,好产品自然会形成口碑传播。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意味着必须把产品做到极致,极致就是超越用户的想象。
⑤ 微创新。“微”是要从细小的用户需求入手,贴近用户心理,在用户的参与和反馈中逐步改进。你觉得一点不起眼的事情,用户却可能觉得很重要。
⑥ 快速迭代。只有快速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反应,产品才更容易贴近消费者。快速迭代对传统企业而言更侧重于迭代的意识,这意味着必须要及时乃至实时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⑦ 企业要有大数据。用户在网络上一般会产生信息、行为和关系3个层面的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企业进行预测和决策。一切皆可被数据化,企业必须构建自己的大数据平台,以对用户在网上留下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处理。
⑧ 企业的用户是每个人。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企业的营销策略应该针对个性化用户做精准营销。
⑨ 善用现有平台。当企业不具备构建生态型平台实力的时候,那就要思考怎样利用现有的平台。
⑩ 让企业成为员工的平台。互联网巨头的组织变革都是围绕着如何打造内部“平台型组织”展开的,以让员工参与其中。
互联网思维和传统思维最大的不同主要有两点:一是零距离,二是网络化。其实,这里的关键词是“零距离”,这是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企业和用户之间是有距离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企业是中心,企业营销就是对用户发布信息,广告成了一个最主要的渠道,用户被动接收企业发布的信息。但在互联网时代就不一样了,现在用户处于主动地位,不管企业有多少信息,我到网上一看就都有了。互联网时代的“我”是主动的,企业的产品都摆在那儿由“我”来挑选。
零距离给企业带来的是网络化,网络化说到底就是没有边界了,原来的企业是有边界的,现在则无边界。所以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生存取决于用户指尖的移动:用户指尖移动到你,你的产品就可能被售出;不移动到你,你的产品就不可能售出。在某种意义上,市场竞争在线下的时代取决于地段,谁在一个好的地段,谁的产品就可能卖出去;到了互联网时代就是流量,谁的流量大,谁就有可能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