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榆隽永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宋史中的杨业与杨家将戏剧小说本文原为1999年CCTV-4《千秋史话》栏目讲解稿。

一 杨业的籍贯、姓名和来历

杨业祖籍麟州,即今天的陕西神木县。其父在北汉任职,故居住在太原。所以《宋史》本传中说他是太原人。

杨业原名杨重贵,北汉国主刘崇赐姓名为刘继业。归顺北宋以后,恢复杨姓,单名业。

杨业在北汉时即为抗辽名将,多次与辽交锋,以骁勇著称。宋太宗攻打北汉时,杨业顽强守城,直到北汉国主已降宋,杨业才无可奈何地归顺了宋朝廷。

后世称之杨继业,是把他不同时期的姓名混合出来的。

二 陈家谷战役

杨业在陈家谷战役中壮烈殉国,也是潘杨矛盾冲突最激烈所在。

陈家谷在今山西神池县西,桑干河上游与古长城交汇处。这次战役是雍熙三年(986)北伐的尾声。雍熙北伐是宋代一次大规模收复燕云十六州(大致指今北京及河北中部北部至山西北部以北地区,五代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军事行动。如果按照宋太宗的部署,这次北伐一定会成功,但是东路军在曹彬的错误指挥下,于岐沟关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宋朝廷于是命令西路军和中路军撤退,放弃已取得的胜利。潘美和杨业是西路军的主帅和副帅。杨业的任务就是在撤退时,要尽量护送云朔地区的百姓经陈家谷迁徙到内地。

北宋的军队全面撤退,辽军立刻追击。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杨业提出只率部队护送断后,争取不与辽军正面冲突。但是监军王侁与刘文裕逼迫杨业与辽军正面交锋,甚至用“畏懦”一词来刺激杨业。对王侁和刘文裕的恶意中伤,潘美沉默不语,杨业无奈,只得和潘美约定,由潘美带领援兵在谷口接应。杨业带着不归的悲愤心情走向了战场。战事果然如杨业预料的那样,处于退守之势的宋军不敌辽军的锐气,杨业且战且退,身负数十处伤,总算到了陈家谷口。潘美早已听说兵败而撤走,杨业见无人接应,心中大悲,遂让手下士兵先自散去,自己继续拼搏。最后杨业被俘,儿子杨延玉牺牲。杨业坚决不降,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殉国之地不详,北京密云古北口有杨令公祠,苏辙曾有诗颂之,或许是卒于押送途中,辽人敬畏,修祠祭祀。杨业在这次雍熙北伐中的最后,牺牲于不救和构陷,令人浩叹痛心。戏剧小说中,只说是潘美的陷害,事实上,还有监军王侁和刘文裕的共同作用。监军制,唐代已有,原是为控制、监视将帅,虽然监军级别不高,但可以直接向皇帝禀报,较有威慑力。王侁和刘文裕构陷良臣不止一次,《宋史》中记载了他们构陷田仁朗事。陈家谷战役之后,二人被除名发配。诸多因素集中在一起,杨业牺牲之忠烈悲剧色彩更加鲜明。

杨业殉国后,宋太宗极其痛心,下诏书厚赐杨家,诸子录官。并且将潘美连降三官,将王侁和刘文裕严肃指斥除名,发配远地。诏书曰:“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飙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

陈家谷战役不是雍熙北伐中的关键,它的胜负已经不能改变北伐失败的结局。这次战役的损失在于失去了忠诚英武的抗辽英雄杨业。有人假设,如果潘美依杨业的嘱咐去接应,杨业没有牺牲,也许燕云十六州的国土还会收复。但是,历史不能假设;其次,抗辽斗争不仅需要出色的武将,还要有充足的国力和敌我双方适当的时机。历史发展中各种事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后人研究时必须要注意。

三 杨家将后代

据《宋史·杨业传》,杨业有子七人:杨延昭、杨延浦、杨延玉、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牺牲在陈家谷战役中。杨延昭原名杨延朗,后为避赵匡胤圣祖名讳改名杨延昭。《宋史·杨延昭传》称:“在边防二十馀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辽人称之杨六郎,想是因为两国相隔,杨业遗留六个儿子,何者为长,何者为幼,辽人未必清楚,故有“六郎”之说。杨延昭曾随杨业出征,为其麾下先锋。咸平年间仍戍边御辽,后澶渊之盟时曾上奏书,希望一举歼辽,但奏书没有得到答复。其馀五子皆无传。后世话本、戏曲、小说中演义四郎、五郎的故事,不可以当作史实。

杨延昭有子三人: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杨延昭卒后,录杨文广为官。

杨业的儿子、孙子相继为抗辽戍边、收复失地而呕心沥血,以至捐躯。其子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曾跟随狄青出征,亦曾是范仲淹的部下。世代为国家为朝廷忠心耿耿,为收复失地呕心沥血,以至捐躯,虽然壮志未酬,已足以感怀后人。

四 戏曲小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

戏曲小说的感染力之大,杨家将故事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经过了戏曲特别是评书的改编,杨家将故事妇孺皆知,甚至文盲也耳熟能详。其实,与杨业同时,在河北与辽的交界处戍边的,还有许多英伟将领,如党进、李重勋、田重进、曹翰等等。而杨业从北汉降宋到殉国,只有七八年时间,并且只驻扎在山西代县附近。小说评书的渲染,使人以为北宋初年的抗辽战争中,只有杨业和杨家将在支撑,这是误会。抗辽战争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的方针大略,众将的努力、皇帝的意志、国家的财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在欣赏杨家将戏曲小说的同时,不妨对这段历史做一番探究,做一番对比,就如同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做一对比一样。

金代话本及元杂剧曲目中,已有杨家将出现。现代戏曲剧目中,仍有观众津津乐道的《杨门女将》《四郎探母》等。

元代有五部杨家将杂剧(《放火孟良盗骨殖》《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杨六郎调兵破天阵》《八大王开诏救忠臣》《焦光赞活拿萧天佑》)流传下来,已可见其铺陈衍义。明代是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杨家将故事于此时从杂剧脱胎为小说,有《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虽然这些小说在语言、人物形象、情节处理上比不了《三国演义》《水浒》等名著,但由于后来人将之改编为评书,使之家喻户晓,影响不亚于名著。

不过,历史事实与小说戏剧艺术,向来是既相关又独立,就是说,戏剧取材于历史,艺术加工时又游离于历史之外,为了制造戏剧冲突,渲染情节,与历史真相可能大相径庭。读者在受到艺术感染的同时,如果以为这就是历史,还要从中找出前因后果,那就南辕北辙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小说戏曲中的潘仁美,史书中只有潘美;戏曲小说中的杨继业,历史上只有杨重贵、刘继业、杨业,这是将一个人不同阶段的名字合一了。

举例一,小说《北宋志传》第十九、二十回,讲陈家谷战役后,杨七郎被潘仁美高高吊起,命军士乱箭射死七郎。杨六郎回京告状,潘仁美被下狱审问,后削职为民。这是潘仁美特别激起民愤的情节之一。事实上,陈家谷战役中只有一个儿子杨延玉在杨业身旁,战斗中牺牲。杨延昭没有参加此次战役。杨业殉国后,诸子都被录官,杨业最小的儿子七郎,因为年幼(大约不足十五岁)尚不能加封,几年之后正式录为殿直,并无乱箭射死之事。潘美只受到降级处分,未下狱,亦没有削职为民。

举例二,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常有一位八王千岁,为杨家做主申冤。这位八王,权威甚高,连皇帝也怕他几分。此人究竟何人?能够有如此资格的人,按常理只有赵匡胤的兄弟和儿子才行。宋太祖赵匡胤兄弟五人,最长与最幼者早卒。赵匡胤待两位兄弟甚厚,其中之一的便是后来“斧声烛影”登极的宋太宗。宋太宗即位后,多次发现其弟赵廷美有谋反状,削职流放,廷美雍熙元年(984)卒,年仅三十八岁。此时还没有陈家谷战役。赵匡胤有四子,其中二子早卒,馀赵德昭和赵德芳。赵德昭曾参加高粱河之役,某夜军营受惊,大家找不到宋太宗,有人便传闻立赵德昭为帝。回京后,宋太宗借机警告过赵德昭,赵德昭甚为紧张,不久用刀自刎,约在太平兴国四至五年(979—980)。此时杨业刚刚归顺北宋。赵德芳卒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仅二十三岁。至此,赵匡胤诸子全部去世,不知是哪位亲王为杨家将在陈家谷战役之后申冤。赵匡胤的兄弟和儿子对宋太宗的皇位在客观上都造成威胁,宋太宗不断施以迫害手段,众千岁亲王都如履薄冰,朝不保夕,岂能容得小说中的八王千岁那样挥斥方遒?

举例三,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是否确有其人呢?据记载,杨业的妻子是折德扆的女儿。今山西保德县(毗邻宋代麟州)有折窝村,村中有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的折太君碑。后世小说戏曲演化的佘太君,或许从此而来。折德扆,《宋史》有传。穆桂英从何而来呢?清乾隆《保德州志》记载杨文广的妻子慕容氏,是保德县穆塔村人。另有一种说法,杨文广出征西南地区时,曾在那里娶穆族女子。但这些说法出现较晚,疑是附会戏曲小说而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