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明士人的讲学活动与学派建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结

在思想史上,中晚明时期可谓是讲学宗旨林立的时代。上文主要以阳明学系统为例对此予以讨论,在阳明学系统之外,与阳明同时而分主天下讲学活动的湛若水,早在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宗旨之前,就已经提揭著名的“随处体认天理”作为论学宗旨。湛氏门人唐枢(1497~1574)以“讨真心”为宗旨,试图融会王、湛两家之学。广东番禺学者王渐逵(1517进士)的论学宗旨则是“心事合一”,看来跟阳明的“知行合一”颇可互相发明。注123肇庆人区大伦(?~1628)在万历年间夺职家居时建书院、立讲会,“直标明明德为宗旨”。注124关中学者吕柟(1479~1542)在南京任官九年,与湛若水、邹守益共主讲席,其论学宗旨主要接受朱熹的观念,“以格物为穷理,及先知而后行”。注125吕柟的门人,江西新城人王材(1508~1584)“学以克己为宗,以慎独为要”。注126私淑胡居仁(1434~1484)的昆山学者魏校(1483~1543),“其论学宗旨为天根之学”。注127

讲学而立宗旨的情形在16世纪后期更加有增无减。透过重新检讨《四书》、《五经》中的各种概念和命题,甚至融合佛、道思想,理学精英们在讲学活动中逐渐提出自己的心得,用最简洁的字词和短语,将这些要点凸显出来,形成学术口号式的宗旨。这些宗旨不仅易于记忆、书写、传播和传承,能够吸引更多听众和门徒,扩大学说影响力,并且有望据之改写已有的道统传承历史,最终超越同时诸儒和前贤名家,成为直接孔、孟之传的儒学真传。因此之故,在中晚明时期,“直接二千年道统之传”、“二千年不传之消息,一朝复明”、“发前人所未发之覆”、“直承孔孟”、“上溯洙泗”等用语泛滥于讲学者中,并且往往用于对讲学者所提倡的学问“宗旨”的称颂,如罗汝芳就对着他的听众赞叹“良知宗旨,真是贯古今、彻圣愚、通天地万物”。注128罗氏的门人詹事讲(1577进士)在《明道录》的跋语中则称:“顾阳明之后,谁与得其宗旨?兹读先生(罗汝芳)会语,宛然姚江宗派也。是足以明道,故名为《明道录》。”注129要想在众多讲学者中树立自己的学说,形成一己的特色,则提出独特的讲学宗旨是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

需要进一步考察的是,这些林林总总的论学宗旨,其来源为何?学者提出宗旨的基本凭据是什么?怎样阐述和宣扬自己的学说宗旨?

黄宗羲曾经指出:“有明学术,宗旨纷如。或泥成言,或创新渠。”注130所谓“泥成言”,注131主要是指接受和延续前贤,特别是宋代理学诸儒的论说,如明前期的曹端(1376~1434)、薛瑄(1389~1464)、胡居仁等。注132尤堪注意的在于,对那些“创新渠”即力图另辟蹊径者来说,情形究竟如何?在此问题上,王阳明的例子开启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模式化途径,即透过对《大学》进行文本改订和重新诠释,从而拈提出一己论学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