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战略建设的目标、方法与途径
西方发达国家已实现现代文化输出的战略转型,它们采用政府、民间和外界都能接受的民俗文化传播方式,塑造一种人文亲和的姿态,实施国家文化战略建设。我国在这方面的传统更为深厚,社会实践也更为复杂。我国在长期统一的社会发展中,在各民族和各地区之间,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和社会认同。不论中国经济崛起到什么程度,都不能不重视这宗重大的民俗文化财富。对此我们拥有充分的话语权。但需要我们拿出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和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实践经验,提供给现代世界,并能自己做出漂亮的说明。
一、 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战略建设的目标
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从民俗学的角度,所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民俗学者可以参与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所占有的话语权。
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促成建设符合中国文化大国传统和现实国情的、以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政府领导力知识结构和现代国民文化素质构成系统。它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凝聚力文化,它能凝聚多元、凝聚上下内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力量。它不是让世界怕中国和嫉妒中国,而是让世界喜欢中国。这对中国提升对世界优秀文化的表达能力和吸收能力有益。中国历史文明已成为世界资源,中国的优秀民俗文化建设成果也可以成为新的世界资源。在达到这一战略建设目标上,特别是在国际化的话语权竞争中,民俗学始终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学术支撑。
二、 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战略建设的方法
在国际上,民俗学的发展逾两百年,已形成精神民俗、物质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民俗和语言民俗等诸多研究分支。二战后,民俗学成为反殖民和反文化霸权的文化武器。1980年代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民俗学成为回归社会认同和民族团结的构架工具。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袭来后,民俗学抵制全球文化同化,保护文化多样性,被再度提升为“国际化”的学科。在我国,民俗学研究自20世纪初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钟敬文创建了中国民俗学和中国民俗学派,为建设民俗学服务国家文化建设的方法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方法,运用钟敬文的民俗学学说,同时运用现代民俗学理论,结合调查研究,进行民俗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设和重点领域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
基本方法之一,是采用复杂式思维,避免单一性思维。单一性思维片面强调GDP统计数据,结果生成简单思维。实际上,民俗文化的价值和功能是不能简单地用GDP衡量和计算的。它让不同历史、不同社会、不同肤色和不同语言的人们都能自律,并感到安全、幸福和稳定。它告诫人们不要违反生态文化规则,为了其他利益去滥用资源、破坏环境和毁灭人性。它向人们提供的另一种知识是,在商品、金钱、利润、私人和局部利益之外,还存在另一个情感价值观系统,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并包容差异、有理想、道德和情操,讲究合情合理的社会运行系统。中国民俗文化是重情的文化,要求推己及人,达己而达人,合情、合理、合法,不能只讲金钱和霸权。
另一种基本方法是采用网络思维,避免自上而下的线性思维。当今世界是网络信息社会,网络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在传统与现代、民间与政府、地方与国家、社会制度与风俗习惯之间,均形成网络关系。郑杭生指出,网络关系改变社会生存方式,“我国的微博用户已达三亿,网民高达五亿。网络使个人领域社会化,私人领域公开化,甚至使隐私领域公众化,一旦有违背规则、违背公德的事件被曝光上网,就会触发网络上敏感而兴奋的‘神经’,经过网络媒体的裂变式互动传播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发送至每一个网络终端,形成网络社会现场围观,并很快造成失控局面”。注153“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注154郑杭生还提出,政府对网络思维要“敢于用、善于用,网络就能对社会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增进社会凝聚力、社会和谐;不敢用、害怕用、消极防御,不会用、不善用或用得不得法、不得体,它就可能对社会生活起到消极作用,甚至破坏作用,如恶化社会心态,为错误思潮的放大推波助澜等”。注155
现在是网络决定世界,不是霸权决定世界。到处都是异质的网络空间。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都在编织无形的网络。网络的关系在变,各个点的关系就在变,所编织的信息图景就在变。忽视网络思维,便不能解释某种社会事件如何从无到有,又从有归于无。不利用网络思维,政府就很难把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时机,不了解怎样切入,怎样控制,怎样返本开新。从根本上说,中国民俗文化有网络思维的成分,网络能生和,和而不同,和能生万物,它主张人与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建设,应使用中国历史文明中的网络思维,建立信息时代的新网络思维,去观察世界变化的限度与人类共荣的规则。
三、 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战略建设的途径
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实践上,不会仅仅是文化本身的问题,还会有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等因素。而当民俗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有时也会很难处理。所以,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途径,应该是有助于政府确定可控制的民俗研究项目和民俗文化品种,应该既能促进国家文化建设全局的发展,又能推动民俗文化创新和保持民俗文化特色,这种途径才切实可行。
明确建设途径要与协调学科建设的任务相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国家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必须肯定的。但也要看到,由于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坎坷,民俗学和社会学等主力文化建设学科都曾被打成“资产阶级学科”,遭受过挫折,发生过停顿。这对国家整体文化建设的理论积累是有影响的。截至改革开放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意识形态文化,以政治划界和阶级划界,在不同程度上,对民俗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历史遗产文化等进行了政治改造,排斥和压抑了其他辅助文化中的非政治成分的传承和利用。在全球化时期,这些辅助性的各层面文化成了国际交流项目,政府就很被动。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早已重视民俗的、民族的、地方的和遗产的文化,用建设它们来大力改善国家形象,寻求新知识的力量,增强国家综合文化实力。我国在这方面起步不久,还需要时间加强基础研究和进行文化建设。以民俗学为例,我国的民俗学在经历长达70年的建设后,至1997年才正式列为二级学科。民俗学框架中的民间文艺学成名较早,但也在“文革”前被取消。这对民俗学发挥作用是有影响的。艺术学有类似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这些学科的协调任务就很突出,各学科之间的融通互补性要加强,还要增强学科研究与政府咨询的结合力度。
与此相联系的问题是,要考虑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民俗文化建设的差距。我国历史悠久,文明底蕴深厚,但在应对现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建设上还缺少资本。我们需要借鉴别人的先进之处,我们应该通过加强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世界面前,重树中国人达己达人的泱泱气度,同时也表现出把最好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最新的现代价值观融汇一处的强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