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丛(第五十一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上古汉语没有句末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是语气词的一种。语气词和感叹词不同:语气词表意义(如疑问、确认、建议、命令等),感叹词表情感(兴奋、痛苦等)。因此,讨论“句末语气词”必须把它们和泛指性虚词的概念区分开来。首先,古人所谓的“助词”很多都不是句末语气词。《马氏文通》说:“‘也’‘矣’‘乎’三字,今以助一字而已”。他举的例子如:

(1)a.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b. “焕乎其有文章。”

这是传统所谓的“语助词”。它们的出现有的是韵律的需要,有的是感叹的要求,不是我们这里说的句末语气词。譬如:

(2)“呜呼,今予告汝不易……。往哉,生生!”《书·盘庚》1

“呜呼”是句首感叹词。《尚书·尧典》和《皋陶漠》中的“吁、咨、于、都”等,都可以看作“感叹词”。叹词的种类有很多,如:

(3)a.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鄘风·柏舟》

b. 允矣君子,展也大成。《诗·小雅·车攻》

c.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旄丘》

d.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诗·小雅·白华》

最典型的就是《楚辞》中“兮”字的顿叹功能,如:

(4)魂兮归来!《楚辞·招魂》

王孙兮归来!《招隐士》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湘君》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怀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离骚》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离骚》

感叹词和语气词不同。张振林(1982)说:“西周金文仅有一个语气词‘哉(才)’,而感叹词有‘乌乎、繇(邎)、且(+乎+又)、已’四个。……西周时期有较多的句首感叹词的使用,句末语气词很少。”感叹词在任何语言里都有,以英文为例,如:

(5)Aha:“Aha! So you took the money!”表恍然大悟之感≈原来你拿钱

Wow:“Wow, thats incredible!”表惊奇≈没治了哎

Boo:“Boo, get off the stage!”表不喜欢≈下去!(bou)

Gee:“Gee, thats super!”表难以置信等≈牛

Oops:“Oops, I knocked your cup over”表意外(对自己的错误)≈哎哟,把你杯子打翻啦!

Ouch:“Ouch, I hit my thum”表疼痛难忍≈哎呀

Shoo:“Get out of here! Shoo!”表驱赶(动物或小孩)≈滚出去!呿呿!!

而句末语气词则不是任何语言都有的。不仅不为任何语言所必有,就是汉语也不是“自古而然”。郑权中早在1955年就曾指出:“上古汉语没有句末疑问助词,春秋以后始有‘乎’、‘欤’、‘哉’等句句末尾疑问助词。”王力(1980:445)也曾指出:“在西周以前,汉语可能没有语气词。……春秋时代以后,语气词逐渐产生和发展了。”潘允中(1982:168)则更进一步总结道:“把几个语气词连在一块使用,来表达比较复杂的语气,这在上古前期还少发现,春秋战国以后就流行了,甚至可以连接二、三个语气词来使用。如‘焉哉、已焉哉、也哉、也乎、也夫、也乎哉、也与、也矣、矣哉、矣乎、焉耳矣、诸(之乎合音)、耳或尓(而已的合音)’等等。”张振林(1982)也说:“殷代和西周、春秋时期古文字材料中的句末语助词极不发达,句末语助词的大量出现在战国时期。”下面的例子足以说明当代学者的观察是正确的。

(6)a. 我生不有命在天?《书·西伯戡黎》

b. 我生不有命在天?《史记·殷本纪》

c. 逖!西土之人。《书·牧誓》

d. 夫子!《书·牧誓》

上面(6b)中的例子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里面几乎不见—说明远古汉语没有句末语气词的事实;而(6a)中的对立更说明问题:同一问句,在西周汉语(《尚书》)里不用(没有!)句末疑问词(6a),到了汉朝司马迁的翻译里则加上了句末语气词“乎”(6b)。句末语气词有无的对立和历史的分期相互对应:西周以前没有句末语气词,语气词是春秋以后发展的结果(6c)—(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