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结语
北京话里,儿化作为小称手段,意义和功能都已扩展,成为表达主观小量或者言者亲近态度的手段(参看毛修敬 1984;李善熙 2003;方梅 2007)。从形式上看,儿化既是构词手段,派生构成名词;又可以是构形手段,将动词转变为名词类。因此,在一个带有小称意味的词用作修饰行为的时候,需要一个不同于名词特征的标记形式。
高调化是汉语方言里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调模式。北京话阴平变调这种高调化起先用于单音节重叠式,构成“AA儿”重叠式副词;并通过状语位置的“ABB儿”得到进一步确立,进而类推到其他词类的词语转类变成副词。这种阴平变调叠加在小称后缀之上,是带有小称意义的副词的形式标志,属于构形音变。
排斥儿化的阴平变调,其重叠形式虽然变调,但是并不构成副词性转类。这类词汇具有负面意义和主观大量表达功能。
小称变调与大称变调都是高平调,但语感上两者在时长上略有差别,这还有待于借助实验手段进行分析。
附 注
1 感谢洪波教授提出这个问题。“好好儿”只能做状语,做谓语的时候,要说成“好好儿的”。
2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里对“敞开chǎngkāi”一词没有标儿化韵尾。其中第二个义项标了副词,“放开,不加限制;尽量:你有什么话就敞开说吧”。这是因为《现汉》毕竟不是北京话词典。北京话里“敞开”做状语是要儿化的。而且“敞开儿”作“完全”义是必须要说成带有儿化韵尾的。这后一个意义《现汉》里没有收。
3 虽然北京话里有些儿化词语不是名词,但是这些词的儿韵尾来源各异,不可类推,不同于名词后缀的“—儿”(参看方梅 2007)。
4 从现有的报道看,也有一些方言既有小称后缀又有小称变调,情况比较复杂,尤其是不同手段的功能分布和产生双重手段动因是特别值得探究的。比如邵慧君、万小梅(2006)讨论了江西乐安县万崇话小称高平和高升两种变调和小称词尾“嘚”的关系。陈丽冰(2012)福建宁德方言小称后缀和小称变调各有分工。
5 引自宋孝才、马欣华《北京话词语例释》的例子。
6 引自宋孝才、马欣华《北京话词语例释》的例子。
7 指老舍短篇小说。
8 跨语言看,小称倾向于前高元音(Payne 1997)。北京话小称儿韵尾会将鼻韵尾字的鼻音特征弱化,以致与非鼻韵尾儿化字的语音合流,是符合语言普遍规律的。
9 牟晓明(2001)关于ABB式形容词的读音的调查《现代汉语词典》(1996,修订本)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所收的这类形容词进行了统计,并与旧版《现代汉语词典》及其《补编》对比,发现ABB式形容词BB有不变调的趋势。
10 它们是:白蒙蒙、碧油油、汗淋淋、黑糊糊、黑油油、红彤彤、金煌煌、蓝盈盈、蓝莹莹、泪涟涟、亮堂堂、绿茸茸、绿莹莹、绿油油、乱蓬蓬、乱腾腾、慢腾腾、毛茸茸、黏糊糊、清凌凌、热腾腾、软绵绵、湿淋淋、水淋淋、水灵灵、乌油油、雾腾腾、喜盈盈、笑吟吟、血糊糊、血淋淋(本调阳平,31个),白晃晃、干瘪瘪、黑黝黝、金晃晃、明晃晃、沙朗朗、硬朗朗(本调上声,7个),沉甸甸、骨碌碌、黑洞洞、火辣辣、亮锃锃、热辣辣、湿漉漉、直瞪瞪(本调去声,8个)。
11 王洪君教授在审音工作中提供的一个调查问卷《ABB状态词BB声调调查表》,共85个词。它们是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258个ABB式词语的基础上,人工剔除了32条“艾窝窝”、“过家家”等的名词或动词性词语、143条BB字调本就是阴平的ABB式状态词,并按统一的原则处理了异形词(如“潮乎乎”、“潮呼呼”)之后得到的结果。具体见下面的附录。
12 据李志江(1998)对北京地区的大中小学生的一次语音调查显示,《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ABB式重叠形容词BB标注为变调的,大多数被调查者以读本调为主。而且从《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和1997年修订本的对照中也可以看出,有不少原先标变调而后来不标变调。如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白茫茫、孤零零、黑沉沉、空落落、喜洋洋、香馥馥”等BB均注为阴平,而修订本则改注本调,“赤裸裸、赤条条、恶狠狠、空荡荡、直挺挺”等,1978年版注为两读,而修订本改注一读,即注本调。这些词改注本调是符合实际语音的,而且也正是我们所说的具有负面意义或令人不快意味的词。
附 录
白皑皑 白晃晃 白茫茫 白蒙蒙 碧油油 沉甸甸 赤裸裸 赤条条 恶狠狠 孤零零 骨碌碌 光灿灿 光闪闪 汗淋淋 黑沉沉 黑洞洞 黑茫茫 黑蒙蒙 黑油油 黑黝黝 红彤彤 红艳艳 黄灿灿 黄澄澄 灰沉沉 灰蒙蒙 火辣辣 金灿灿 金煌煌 金晃晃 金闪闪 空荡荡 空洞洞 空落落 蓝盈盈 蓝莹莹 懒洋洋 乐陶陶 泪涟涟 亮闪闪 亮堂堂 乱腾腾 乱蓬蓬 绿茸茸 绿莹莹 绿油油 慢腾腾 毛茸茸 闷沉沉 密麻麻 明晃晃 明闪闪 暖融融 暖洋洋 平展展 噗碌碌 气昂昂 气鼓鼓 清泠泠 清凌凌 热辣辣 热腾腾 软绵绵 湿淋淋 湿漉漉 湿渌渌 水淋淋 甜腻腻 文绉绉 雾沉沉 雾茫茫 雾蒙蒙 乌油油 喜洋洋 喜盈盈 香馥馥 笑吟吟 笑盈盈 血淋淋 阴沉沉 圆鼓鼓 圆滚滚 直挺挺 直瞪瞪 直愣愣
参考文献
曹逢甫 (2006) 语法化轮回的研究—以汉语鼻音尾/鼻化小称词为例,《汉语学报》第2期。
曹志耘 (2001) 南部吴语的小称,《语言研究》第3期。
陈 刚 (1990) 《北京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
陈刚、宋孝才、张秀珍 (1997) 《现代北京口语词典》,语文出版社。
陈丽冰 (2012) 福建宁德方言小称后缀和小称变调,《方言》第4期。
方 梅 (2007) 北京话儿化的形态句法功能,《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高艾军、傅民 (2001) 《北京话词语》(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3) 《北京话词典》,中华书局。
贾采珠 (1990) 《北京话儿化词典》,语文出版社。
金受申 (1965) 《北京话语汇》,商务印书馆。
李善熙 (2003) 《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李 莺 (2001) 重叠形容词变调问题的考察,《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期。
李小梅 (2000) 单音节形容词叠音后缀读55调辨,《中国语文》第2期。
李志江 (1998) ABB式形容词中BB注音的声调问题,《语文建设》第12期。
梁忠东 (2002) 玉林话的小称变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林焘、王理嘉 (1985) 《北京语音实验录》,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康宁 (1987) 《信宜方言志》,中山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主编 (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麦 耘 (1990) 广州话的特殊35调,詹伯慧主编《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
— (1995) 广州话的语素变调及其来源与嬗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毛修敬 (1984) 北京话儿化的表义功能,《语言学论丛》第12辑,商务印书馆。
牟晓明 (2001) 关于ABB式形容词的读音,《语文建设》第2期。
彭宗平 (2005) 《北京话儿化词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邵慧君、万小梅 (2006) 《江西乐安县万崇话的小称变调》,《方言》第4期。
宋孝才、马欣华 (1982) 《北京话词语例释》,铃木出版社。
— (1987) 《北京话词语汇释》,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叶国泉、唐志东 (1982) 信宜方言的变音,《方言》第1期。
俞 敏 (1989/1999) 语音变化能不能用质变量变规律说明—论北京化语音里儿化的影响,《俞敏语言学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99。
赵日新 (1999) 徽语的小称音变和儿化音变,《方言》第2期。
赵元任 (1968/1979) 《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晓农 (2004) 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当代语言学》第3期。
Bussmann, Hadumod (1996)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Gregory P. Trauth and Kerstin Kazzazi, Routledge.
Payne, Thomas E. (1997) Describing Morphosyntax: A Guide for Field Linguis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 Morphsyntactic Significance of the Tone Sandhi in Words with the Diminutive Suffix in Beijing Mandarin
Fang Mei
Abstract: In Beijing Mandarin, the “AA儿” formation, a monosyllabic adjective duplication with the diminutive suffix -er, can be an adverb when the duplication is pronounced in the first tone, which is a high-pitched tone. This kind of tone sandhi occurs ignoring the original tone of the adjective and the tone behaviors of the word neighbored. This high-pitched tone as the diminutive tone sandhi in Beijing Mandarin is a common configuration of diminutive tone in some Chinese dialects. The tone sandhi with the retroflex suffix -er in contemporary Beijing Mandarin is an adverbial formation, which is not only used for composing adverbs as the pattern “AA儿”, but also works on words other than adjective duplications. In this case, the tone sandhi is a double marking operation coming with the suffix -er to express diminutive meaning and serves as adverb marking, while other tone sandhi to the first tone in adjective duplications rejects retroflex suffixation -er with meaning of augmentatives subjectively.
Keywords: Beijing Mandarin, diminutive suffix, the first tone, tone sandhi, high-pitched tone, adverb marking, diminutive tone
(100732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fangmei@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