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研究(第六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调和孔子的鬼神:耶稣会翻译者如何对待《中庸》的无形力量

罗马国际大学、殷铎泽基金会
陆商隐(Luisa M. Paternicò)撰; 张扩栋译

耶稣会在华传教士的策略核心之一是调和基督宗教要义与儒家哲学传统。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通过直接进入文本,对儒家思想有深厚的学识和理解是基础性的。通过阅读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教士们认为早期儒家的道德哲学(不像新儒家)与基督宗教教义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二者是可以兼容的,并且这可以使基督宗教教义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因此,在早期的传教阶段,耶稣会士就开展了翻译“四书”的计划。同时,耶稣会士也用这些经典学习书面语。

然而,当耶稣会士研究这些文本时,他们在其中发现了一些形而上学的概念(如上帝、天命、明德或鬼神),于是不得不寻找一种方法来解释和翻译它们。在礼仪之争的时候,翻译的问题显得更加重要,甚至紧急,因为当时多明我会和圣方济各会指控耶稣会传教士允许中国人偶像崇拜。

关于这一调和过程的几个方面,已经发表了许多著作。本论文是一个初步的研究,着眼于在礼仪之争扩大之前和之后,神和鬼神在《中国政治伦理知识》(Sinarum Scientia Politico Moralis,殷铎泽译,广州—果阿,1667—1669年,下文简称《中国知识》)和《中国哲学家孔夫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殷铎泽、恩理格、鲁日满、柏应理合译,1687年在巴黎出版。下文简称《孔夫子》)的《中庸》译本中是如何被理解和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