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崇尚科学
(一)求故明法:科学技术的成因
“求故明法”,是墨家科学技术的成因。在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中,墨家最重视科学技术。墨家是由能工巧匠上升的科学技术家集团。《墨经》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经典。《经上》第96条说:“巧传则求其故。”10
“巧传”是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求”即求取探究。《孟子·告子上》说:“求则得之。”《屈原·离骚》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泽东在论“实事求是”含义时说:“‘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故”是原因、规律。
“求其故”,是对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询问“为什么”,揭示原因、本质和规律,从手工业技术上升到科学理论。技术是利用知识,改造自然,积累操作方法、技能、工具、手段的总和,是知识、智慧和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改造自然的方法体系,是生产和科学的中间环节。“巧传则求其故”,道出《墨经》的建构科学,形成理论的过程、方法和机制,是《墨经》科学精神的表现,说明墨家有高度自觉的理论意识。
《小取》说:“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墨经》第1条即规定“故”概念,区分“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小故”(必要条件,部分原因)和“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的“大故”(充分必要条件的原因)。
《经下》、《经说下》共80余条,都是用“以说出故”的形式,用推论揭示现象原因和科学命题成立的根据。如“影之大小,说在斜、正、远、近”,“五行无常胜,说在多”等,都是以浓缩的推论形式,表达中国古代科学的内容和原理。
《墨经》把实践观念引入对哲学范畴“法”(法则、规律)和“然”(结果)的定义。《经上》第71条说:“法,所若而然也。”《经说上》第72条说:“然也者,民若法也。”即法则,是遵循它行动,可得出确定结果的东西。结果是遵循法则行动,可获得成品。
《经说上》第71条说:“意、规、圆三也,俱可以为法。”即按“圆,一中同长也”的定义,或“规写交”(用圆规画封闭曲线)的作图方法,或模仿标准圆形的方法,都是获取圆形的法则手段。
《经上》第84条列举“合”(符合)的一种,是动机与效果一致,举例解释说:“矢至侯中,志功正(合)也。”即人按照射箭的法则行动,预期射中靶心,结果射中,是动机和效果的符合。主体按照对法则的认识,见诸行动,作用和改造客体,使之适合人的利益需要,实现主体意图,达到预期目的,证明主体认识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主体把握和改造客体的手段,是检验主体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墨经》总结桔槔机运用的杠杆原理。《经下》第127条说:“负而不翘,说在胜。”《经说下》解释说:“横木加重焉而不翘,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翘,极不胜重也。”指出桔槔机负重后,另一端不翘起来的原因,是由于另一端的力量,超过负重端的力量。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发现用桔槔机汲提水浇田,可百倍提高劳动效率。《说苑·反质》说,“负缶而入井,灌韭终日一区”,用桔槔机则“终日溉百区不倦”。《墨子》中屡见记载的桔槔机,因为运用杠杆原理,效率大大超过单纯利用人力。
墨家提倡广泛应用桔槔机等机械于生产和生活,从中总结科学理论,代表中国古代科学的正确方向。《墨经》所载“横木加重而不翘”的桔槔机,“绳制挈之”的滑轮,以及“车梯”等利用杠杆和斜面原理的简单机械,都是用知与言的认知表达方式,反映变“物”与“实”的自在本体,为自为本体的范例。
这些简单机械的研究利用,发挥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生产力。《墨经》科学技术的哲学智慧,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改造“物”与“实”的客体,使之变为符合人类利益需要的物质实体。
墨家熟悉当时各种手工业技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墨子为木鸢(木鹰)”,弟子夸奖他:“先生至巧,至能使木鸢飞!”惠施说:“墨子大巧,巧为輗(车辆的关键设备)。”墨子的木工技巧,与古代名匠公输般(鲁班)不相上下。墨子也熟悉其他手工技艺。
《墨子》谈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车工)、鞼鞄(鞣革工)、陶冶(制陶冶金工)、梓匠(木工)”,以及“穴师”(洞穴坑道工)、“明习橐事者”(鼓风工)等,谈到各种军民用机械、器物的制造和应用。
《墨经》总结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用来作为实例、实证材料的手工业工种,有“为衣”(缝纫)、“举针”(刺绣)、“禬屦”(制鞋)、“铄金”(冶金)、“为甲”(制铠甲)、“垒石”(建筑)、“车梯”(木工)等。《墨经》中的数、力、光学等科学知识,是当时各种手工业技术的升华。
儒家传统重视政治人伦之道,轻视科学技艺。《礼记·王制》说:“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郑玄注说鲁班是“作奇技、奇器”而应“杀”的典型。墨家大“作奇技、奇器”,有“作奇技、奇器”的系统理论,为重儒的统治者所排斥。
道家以反对“机事”、“机心”为名,反对发明和使用“机械”的技术革新。《庄子·天地》载,“抱瓮而出灌”,“用力甚多,而见功寡”,用桔槔机“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受道家思想支配的老者,宁肯用“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的笨方法,“用力甚多,而见功寡”,仍然不肯用桔槔机。他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故“羞而不为”。《老子》第19、20、57章说:“绝圣弃智。”“绝巧弃利。”“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这种思想不利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墨经》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重政治伦理实践、轻自然科学技术理论的主流意识,大相径庭,而酷似古希腊哲学家重视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率先表达贯穿于西方文明的科学精神。他说:“宁愿找到一个因果的说明,而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11
亚里士多德说:“技术家较之经验家更聪明;前者知其原因,后者则不知。凭经验的,知事物之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技术家则兼知其所以然之故。”“大匠师应更受尊敬,他们比之一般工匠知道得更深切,也更聪明”,“我们说他们较聪明,并不是因为他们敏于动作而是因为他们具有理论,懂得原因”。“而理论部门的知识比之生产部门更应是较高的智能。”12
美国科学哲学家罗伯特·瓦尔托夫斯基说:“从古到今的能工巧匠中,向来就存在着许多不可言传的知识,总结它们,提高它们,不应把它们拒之门外。”13墨家兼具亚氏所说“技术家”、“大匠师”的经验技术,从中“求故明法”,总结提高,飞跃到科学理论。
(二)利人为巧:科学技术的价值
墨家揭示科学技术的价值。《鲁问》载墨子说:“所谓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手工业技艺的功效价值,表现在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经上》第35条说:“功,利民也。”《墨经》继承发扬墨子的科学技术目的论,贯穿为人民谋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墨经》科学技术哲学的特色和魅力,是对世界本体的认识与改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墨家分“存、亡、易、荡、治、化”六大项,诠释主体本体的实践行为,对客体本体改造的意义,解释说:“甲台,存也。病,亡也。买鬻,易也。削尽,荡也。顺长,治也。蛙鹑,化也。”即制造铠甲、修筑高台,是自我图存的防御行为。治病疗伤,是祛病健身的行为。买进卖出,是商品交易的行为。削尽叛乱,是扫荡暴虐的行为。顺理循法,促进植物生长,是治理农事的行为。青蛙鹌鹑养殖,是促进动物变化的行为。
这里涉及农、工、商、兵、医等各种实践活动,是主体改造客体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主体在知识指引下,从事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有意识从事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墨家所说的农工业者从事的操作,是属于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实践活动。
《墨经》把人看作认识和改造世界客体的主体,行与为是人同认识和改造对象客体间发生作用、反作用的中介桥梁。客体和主体间发生作用、反作用的公式是:客体(通过行为)→主体(通过行为)→客体。通过行为,客体作用于主体,形成主体的知与言;拥有知与言的主体,通过行为,反作用于客体,实现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使客体的结构和功能,与主体的利益需要协调一致。
《墨经》的科学技术哲学,从物与实的范畴开始,经由人类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性活动,形成知与言的认知范畴,再经由人有意识的自觉实践行为,改造物与实,使之成为符合人类利益需要的物质实体。其范畴进展脉络的公式如下:物与实→知与言→行与为→物与实。《墨经》文本的结构和内容,是这一公式的表现。
《墨经》的科学技术哲学,超越墨子思想,排除墨子“天志”、“明鬼”的谬误,把物与实看作客观自在的本体,经过“巧传则求其故”的抽象概括,探求世代相传手工业技巧的原因、规律,用知与言的认知形式,形成反映物与实原因、规律的科学技术。
墨家崇尚科学的智慧取向,“求故明法,利人为巧”的科学技术智慧,对中华民族实施科学教育兴国的战略,有重要的启迪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