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修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心性无生 重新认识我们的心

佛教有“五蕴”之说,五蕴构成人身,“心”就是五蕴当中的识蕴,以及部分想蕴、行蕴和受蕴。我们最终需要探究并掌握的,就是我们的内心,它是生起一切苦乐的动力之源。

心性本清净

有关心性,佛经及佛教各派定义不一,《金刚经》里明白地把悟道的过程分为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四个阶段,视“心”为灵知灵觉,“性”则是本来清净。然而禅宗则认为二心并无分别、心即是性,所以《宗境录》说:“思维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

密宗将心性视为一切法的“法本”,为生死、涅槃的根本,既是所见之道,又是所修之性及所证之果。所谓根、道、果,指的都是心性的分位,经典中的“大中道”、“大涅槃”、“法身”、“阿赖耶根本识”、“本净性”、“依他起性”等,多为心性的异称。心性是用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诠释的,因此其体性本空,犹如虚空,“无发端实物”。

简单说来,我们修心的目的就是为了抓住自己的心,知道它究竟在想些什么,自己又如何控制它。然而在佛陀眼中,这却是极可笑的,因为心性本就是“空”的,无生亦无灭,本来无一物,又如何去驾驭呢?其实不妨说,我们真正想明晓的,是自己为什么会生起诸多欲望与念想,即便陷于暇不间隙的工作之中,也会为烦人的情绪、不切实际的想象所纠缠。

观想心念的来源

我们常常抱怨生活节奏太快,以至于自己无法“净心”。然而那个被视为心的房间,原本是空荡荡的,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华丽的家具、典雅的饰品、高端的电器……一件件被我们塞了进来,侵占了原本广阔的空间,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

因此,修心之前我们就先应该明白,要修的那颗“心”是不存在的,我们所做的就是打扫那间被称之为“心”的屋子,把不必要的杂念都清除掉。然后每当一个念头冒出来时,我们应该观察它,看它究竟源自何处、所为何来。这样,就能逐渐摒除杂念,扫清修行的障碍。

清净心:凝结人生的真谛

清净心(见)就是我们所经常讲的空性正见。宗喀巴大师说:“佛法的核心就是空理。”所以性智慧被称之为“佛母”。如果不了解空性智慧,那么他就是凡人,“彻悟此理者为佛”。

树立清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