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业长青的前提:对三大割据时代的思考
基业长青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如果社会给企业家吃的是三聚氰胺,企业家的血管中肯定不会有道德的血液。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大混乱时期。一是春秋战国,二是魏晋南北朝,三是五代十国。这三个时期,“有枪便是草头王”,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连专家有时候也难以厘清那些林林总总各色各样政权的头绪。许多小王朝,转眼间就在历史的长河里失去踪影,连个水花都没有溅起。包括一些治理得十分出色、短期内欣欣向荣的王朝,也逃不脱昙花一现的宿命,如几乎统一了中国的苻秦、创造了元嘉之治的刘宋、基本保住了一方平安的吴越等等。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基业长青”?难道是由于他们不努力?
追古思今,前些年坊间有一本十分流行的管理著作,就是柯林斯等人写的《基业长青》。该书的基调就是“创建恒久的伟大公司”“建立真正值得长青的事业”,并列举了18个号称卓越非凡、经久不衰的公司样板。这类书籍,很能吸引那些胸有大志的企业家。所以,这类读物在管理类图书中往往走红。问题是:如果我们做个跨越时空的联想,假如把那些“基业长青”“追求卓越”等图书精心选出的企业老总放到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混乱时期试试,看看他们能不能扭转局势?
平心而论,这三大混乱时期,恰恰也是人才辈出、竞争获胜的时期。春秋战国的五霸七雄,哪一个的成就总结不出十条八条来!但恰恰是这一时期,“人存政存,人亡政息”也最明显。魏晋南北朝的故事,更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就是那些游牧民族马背起家的文盲皇帝,事迹也可圈可点。比如创立后赵的石勒,不识字却让人给他读《汉书》,有一次心血来潮同手下讨论,问部下他可以和古代的哪位君王相比?部下吹捧说,您的英明神武超过了汉高祖,其他的君王无法同你相比。而石勒却说:“人须有自知之明。我如果碰上汉高祖,会向他北面称臣,而与韩信、彭越争一个高下。如果碰上光武帝,当同他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应当光明磊落,终不能像曹操和司马懿父子欺负别人孤儿寡母。所以,我排名应该在刘邦刘秀之间。”就凭这句话,石勒就是一个不亚于汉唐雄主的领袖。至于刘宋文帝,《资治通鉴》中的一句话就足以说明他的杰出:“后之言政治者,皆称元嘉焉。”五代吴越的钱镠,他修建的捍海石塘,倒确实是“基业长青”存留至今,而他的政权却“长青”不起来。我们有理由怀疑,即使把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大加赞扬的通用电器、3M、沃尔玛、惠普等等转化为古代技术条件下的政权组织,恐怕也不过尔尔。
说到底,“基业长青”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果没有这种外在条件,仅仅依靠内在努力,是无法“长青”的。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混乱时期,几乎所有的政权都比较短命,这显然有组织的内部因素在起作用,但忽略了外部条件就不够实事求是。那么,这三个时期的共同外在环境是什么,就值得琢磨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国家和社会的一个剧烈转型时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礼崩乐坏”,旧的价值体系失灵了,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经历着又一个重要变化,社会价值观念失范,民族冲突严重。唐末五代时期,武人跋扈,文化堕落,连基本的行为规则都失去了控制,那些武将只好用认干儿子的做法来笼络部下。这三个时期的共同特征,就是文化与社会的混乱,权谋与投机的盛行,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即“礼崩乐坏”。而任何一个“基业长青”的组织,不管是公司还是政府,都需要有一个占主导地位、被社会认可,而且可以支配多数人多数事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标准。没有这一点,哪怕是再出色的人物,恐怕也只能“人亡政息”,更不要说这种环境下得势的往往是奸雄。
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要取得稳定长久的发展,不怕物质变化,更不怕技术变化,只害怕行为准则飘忽不定。在今天,要使企业能够形成长久优势,单纯靠企业自身远远不够。如果社会的血管里流淌的不是“道德的血液”,那么,企业家就无法形成道德的“惯习”。中国曾经的毒奶粉事件,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企业黑心甚至犯罪的问题,而是更深远、更广泛的社会问题。所以,社会伦理是企业伦理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