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秘色入心——青瓷纯熟的越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一诗给人留下一个千年的遐想,什么是秘色瓷?虽然越窑窑址的发掘一个接一个,越窑青瓷的出土也越来越多,但是谁也无法定位怎样的越器为秘色瓷。这个千年谜团终于在1987年随着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的发掘而被解开。
法门寺始建于汉,原名为阿育王寺,隋代始称法门寺。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的碑铭记载此时的法门寺已是李唐的皇家寺院,后历代翻修更名,香火一直持续到民国。1981年因塔身坍塌,才开始对废墟进行清理与发掘。唐代塔基地宫出土的13件有《衣物帐》记录在册并且名为秘色瓷的碗(图3-8)、盘、瓶、碟让陶瓷学界兴奋不已,这个中国陶瓷史上最早也是最具体的实物与文字记载相对应的旧藏,揭开了秘色瓷器的神秘面纱。这批封存于咸通十四年(874年)《衣物帐》和卒于中和元年(881年)的陆龟蒙诗句《秘色越器》,当是“秘色”一词最早的文字资料。
图3-8 唐秘色釉碗
秘色瓷实物的发现,立即引起了陶瓷学者的关注,大量研究和探讨文章纷纷出炉,关于何为秘色瓷的观点也是众说纷纭。因为法门寺出土的这批秘色瓷器,虽是皇家贡器,品质优良,但釉色青绿、青黄、青灰皆有,以前对“秘色”从釉色上的猜测似乎不成立。其实从宋代开始,对“秘色”之意的探讨就已经开始了。宋代曾糙《高斋漫录》中说:“吴越秘色瓷,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这是对五代时期秘色瓷的解读,因为五代吴越国钱氏王朝对统治区域内的越窑具有掌控权。北宋末、南宋早期赵令畤的《侯鲭录》中记载:“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比见唐《陆龟蒙集·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时已有秘色,非自钱氏始。”可见在宋代对秘色瓷就有不同观点。今学者对于秘色瓷也是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是区别于越窑常见青中泛黄釉色的另一种青中泛湖水绿的一种高品质越瓷;有的认为秘色之“秘”通“密”,与当时信奉的密教有关,所以仅在法门寺供奉帐中出现;有的认为“秘色”只是对青瓷釉色赞叹的文学描述,是对越窑优质青瓷的爱称。对“秘色”之解读虽有不同见解,但秘色瓷作为高档瓷器贡于王室贵族是没有非议的。五代吴越国时期当是“秘色瓷”生产的鼎盛时期,《十国春秋》卷七十九《吴越·文穆王世家》记载,钱元瓘在位时,曾给后唐朝廷进贡了“金棱秘色瓷器二百事”;他死后随葬秘色瓷10余件,其妻马氏墓随葬秘色瓷44件。吴越国晚期钱弘俶统治时期,与北宋有18年交叉,浙江省博物馆陶瓷专家李刚认为这个时期是越窑的极盛期,官府控制的制瓷作坊的范围扩大。宋太祖、太宗两朝的《供奉录》记载钱弘俶进贡了14万多件金银饰陶器,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出土的越窑青瓷器(图3-9)就是这个时期越器的真容,其精巧的制作工艺、晶莹的釉色、流畅的刻划纹饰,让秘色瓷达到了莹润如玉、青翠入心的境界。
图3-9 五代越窑秘色釉套盒
越窑自东汉晚期创烧以来,经历了东吴、两晋、南朝、隋和初唐、盛唐的发展,中晚唐逐渐进入了辉煌时期,五代吴越时期达到鼎盛。
再观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其对越窑窑场的兴盛场景描述:当越窑开窑之际,堆积在各窑场的刚出炉的青瓷远远看去如同“千峰翠色”,可谓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