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悠闲翻阅唐诗,仿佛置身于名山大川:芳草佳木,鸟鸣猿啼;奇石清流,云蒸霞蔚。恍惚间行经水边,偶尔抱膝小坐,便有一古代诗人飘然而至,自称便是君正在阅读诗作者唐诗人某某,径自坐下来与你促膝谈心,历朝兴亡,人事代谢,时空穿越,海阔天空,最后归结到唐诗之盛:《全唐诗》辑录诗人二千余人及其诗作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人慨言:诗多为诗人心灵之巅峰,情感之海洋,望君等后人珍之惜之。言罢飘然而去。
上述并非杜撰,而是笔者在撰述《唐诗新语》一书中偶尔引发之时空穿越。
写一本什么样的书,如何起一个与书之内涵切贴之书名,从动笔至书成,一个“新”字常常萦绕脑海,书成总览之后,才最后定格为《唐诗新语》。
其一是体裁新。不以传统诗论以格律分章节,而以诗人单独列篇。如李白篇、杜甫篇,等等,而每篇以最能代表诗人个性的诗句为篇名,在篇下分节,并尽可能将诗意相近的选在同一节内,又以最能表示该节意涵的诗句选作该节的标题。这样既能探寻诗人的心路历程,加深对诗作内涵的理解,而你如喜欢某一诗人之某类诗,亦只需浏览一下分节的小标题即能找到。
其二是视角新。尽可能以今天的视点去理解唐诗。唐朝距今毕竟千年有余,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对于唐诗的理解无疑会带来一些困难,这就需要学会从大处着眼,细处用心,即对于涉及的每一首诗先求从整体上弄懂其意涵,然后注重细节上的推敲,尤其是那些名句,应善于悟出其中玄妙,如思想的深邃,构思的巧妙,情感的真挚,词语的清朗,等等,此刻你或许已悟到妙处,便会忍不住轻轻击节吟咏起来,如此,你已迈步于时空之隧道,离那个亦正在吟咏此诗的唐诗人亦就不远了。有时以自己熟悉的古老民俗及传说亦能解开唐诗中某些难解之结。
读诗,尤其是读唐诗,在总体把握某一首诗的基础上,每个人应充分利用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充分发挥想象空间,不必强求与什么权威趋同,从而得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因为每个人的阅历、学养与灵性不同,对诗的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亦完全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春花秋月,各有所好。
其三尽可能用新的亦即今天常用的语言评析阐述,浅近,简洁,清朗。对于诗中引用的典故,一般只注明出处,重要的则略加注释。就整首诗而言,亦只作简明论述或点评,启示读者自己去理解或联想,不过也稍有例外,即遇有自己特别喜爱或有独特见解的,则略添篇幅予以引申与论证。目的在于能给读者以某种启示,读诗并无什么标准,在把握一首诗的总体理解之后,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感悟,就能收获到自己向往的“心得”。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清代赵翼[1727-1814]的那篇《诗论》: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首联上句以“万口传”极力颂扬李杜诗篇,下句却突然来个180度倒转:“至今已觉不新鲜。”这就未免会引发误导,尤其是像今天这样经济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多数人急功好利,心态浮躁,谁还会去捧读那些“不新鲜”的诗篇?!连处于唐诗巅峰之诗仙与被后世尊为诗圣的诗篇都被贬为“不新鲜”,更不要提其他诗人的诗篇了。这是误导之一。下联原属正常,紧接唐诗的有宋词、元曲、明小说,如复兴古文之领军人物“唐宋八大家”宋代就占了六席,“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确道出了人类文学发展史上的自然规律,而对后来者亦是一种激励。作者采用的显然是一种抑先扬后的手法。问题在于诗之上联已不当地将李杜诗篇贬损为“不新鲜”的过时货,而当今文坛宣扬此诗的亦不乏其人,客观上可能助长贬低优秀传统文化之风。此乃误导之二。
需要指出的是,“李杜诗篇”是否如赵翼所说那样“至今已觉不新鲜”,这只能说是赵翼的个人感觉,处于同时代的孙洙[蘅塘退士1711-1778]不惜功夫选编成《唐诗三百首》,并在“序”中指出:“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当时流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唐诗在当时为人喜爱的程度。判断一件文学作品新鲜与否,《诗论》用的是时间标尺,这显然有违文学作品的特性,因为即使是今人创作的作品,如果缺乏新意,读来味同嚼蜡,亦应被归入“不新鲜”之列,而一件优秀的作品,犹如成色十足的赤金,岁月弥久而光芒依然,尤其是李杜诗篇,更是人间瑰宝,李白以一身傲骨令诗篇激荡着浩然之气,杜诗中凝聚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则源于诗人的一颗仁心,这样的诗篇永远给人以新鲜感。以李杜为代表的唐诗,上追国风雅颂,下启宋词元曲,汇成了一条中华诗歌的浩浩荡荡的大河,奔腾不息。如果将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创作的诗歌比拟为地球上一座座高峰,唐诗堪称珠穆朗玛峰。是伟大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当代的文化人,决不能以所谓“不新鲜”之类词语贬损先贤们创造的灿烂文明。而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前承先贤后启来者的重任,将中华文明推向更光辉灿烂的明天。
《唐诗新语》选述百余诗人近六百首诗作,其中单独列篇的有诗人25人[含综合篇中的“九人行”]诗四百余首;女诗人33人诗四十余首[见“后妃篇”“名媛篇”]。一册在手,将伴引你穿越时空隧道,探寻唐诗胜景,遨游其间,当能领略其中的秀美与清幽。但要真正体验唐诗的博大与精深,还需读者以自己的灵性与毅力,跋山涉水,攀崖登高,一凌绝顶,才能一览唐诗胜景之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