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交流沟通
在工作中,我和初中家长交流时,很多家长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说孩子在家里几乎不愿和父母说话,而实际上在学校和同学在一起时,话却滔滔不绝。为何有这样的现象,我想主要是孩子不信任父母。而不信任的原因在于父母高高在上,总是用父母的权威来命令、教训孩子,孩子在你这里找不到他需要的安慰、帮助,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封锁心灵,和父母越走越远。
从小开始,我们就很注重和孩子的交流沟通,特别是他上学后,常常引导他将学校里发生的事讲出来,乐事一起来分享,忧事一起来分担,有些事还一起来出谋划策。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姿态就是蹲下身子,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就会避免很多大人的武断。
记得2006年我们面临小升初,在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与成都七中嘉祥学校之间进行选择,前者是公办,且在成都已是大名鼎鼎,后者属民办,尚在发展中,前者三年的费用为一万二,后者三年的费用为二万二(凭着奥赛三等奖、华赛一等奖,学校给予了二等奖),再加上当时家里经济正是最困难时期,所以我更倾向于前者,但孩子想选择后者,他认为嘉祥中学可以住校,更节约时间。孩子住校,说实在话,我们当时还是有许多顾虑的,如自我的生活管理、学习管理等。为此,我们开了个家庭会议,给他设想了各种困难,如新的班级是实验班,其中很多同学是从学校的衔接班升上去的,实力相当雄厚,特别是有扎实的奥数基础,自己假如是最落后的,怎么办。他表示不害怕,一步步慢慢追。有了这个底线以后,我和孩子都不怕了。孩子是因为将自己放到最低位置了,没有过多的压力,而我不怕的原因是孩子有不服输的精神,那么落后也只是暂时的。正好让他和其他高手比拼比拼,对他将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想到这些,我们同意了他的选择。
这种交流沟通一直持续着,在初中三年里,每天晚上他临睡前十分钟左右,我会打个电话过去,询问他的学习生活,帮他疏导问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不能不打。记得有一次,我对他的某方面不满,忍着没给他打电话,第二天他主动给我打来,又恰巧遇到寝室关灯,电话线也断了,他又借生活老师的电话,哭着问我为什么不给他打电话。由此可见,孩子很看重我和他的交流。周末每当他返校时,我总觉得我们母子俩还有许多话没讲完,便陪他到学校。利用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的时间又进行交流,特别是中考前夕,因为他放弃留校直升的机会,想考到成都七中林荫校区的理科实验班,所以各方面压力特别大。那时一个小时的时间显得尤为宝贵,我教他如何处理学习的困难,如何面对老师的挽留……那是他最烦躁、最逆反的时期,这逆反,印象中和父母还比较少,主要是和班主任。因为班主任管的事多,而且为了做挽留工作,时时对孩子进行头脑轰炸,孩子特别反感。在中考的前两天我接到了老师的电话,反映他表现不好,要求我去学校。“天啊,这时还要给我惹祸”,这是我的第一反应。但师命难违,更何况,老师的工作肯定要支持。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学校,了解情况。如何转述给孩子,让他既体会到老师的好意,又不因反感老师的做法而影响到即将上考场的情绪,我动了一番脑筋。当我走出老师的办公室时,我找到了孩子,说:“今天张老师(初中班主任)打电话说想让我提醒你考试时应保持适度的紧张,更有利于你考试发挥最好水平,你觉不觉得你有些放松了点?哪些方面放松了,怎么办?”他点了点头,接着自我反省了自己的不对之处,并表示要改正。我接着说:“我想给你带些签字笔笔芯和手表,所以还是想来趟学校。”便把东西递给了他。我就是用这种方式做好老师和孩子的桥梁。所以,不管在初中还是高中,孩子几乎不反感我和他们老师联系。因为每次联系后,我都是将老师认为他表现好的地方先说,然后说,老师说如果你再将某方面改了,就更好了。这样孩子会发现优点没被忽略,缺点确实也存在,就能听进去,缺点改起来也自觉自愿些。
当然,家庭教育这本大书,不是这些肤浅的文字能解读得完的。更何况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优秀的人相比,还有许多不足。特别是跨进北大这个大门,全国的各路“高手”在这里云集,会遇到更多、更大的挑战,未来的路还需要好好走。但我相信,只要每一位父母有心,每一位父母用心,一步步地引领孩子去追逐梦想,那么,梦想并不遥远,而且一定有实现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