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
经过胡、蓝两案,朱元璋虽已掌握了全部的军政大权,但又担心尔后发生变乱,朝廷孤立无援,于是便将儿子封赴各地为王,作为中央的屏障。一旦中央发生变乱,他们可以发兵救援。
藩王不能拥有地盘,也不能干预民政,却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和指挥军队的权力。朱元璋规定: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士卒最少的有3000人,多的达19000人。分封在北方边境上的藩王,负有保卫边疆安全、防止蒙元贵族复辟势力南侵的使命;军无定制,必要时可以招募兵员,扩充势力。被朱元璋封王并已经就国的17位皇子中,兵力最强的要数秦、晋、燕三个藩王。宁王朱权,有甲士8万,兵车6000辆。藩王常常成为皇帝在各地的军事代表。朝廷调遣当地驻军,也要征得他们的同意。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朱元璋以为从此天下大定,他的子孙后代可以各得其所,安享尊荣,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可以完全掌握在朱姓皇帝手里,传之万世了。
朱元璋当了皇帝,按照历朝嫡长子继承的旧制,册立长子朱标做了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标病死,年已65岁的朱元璋悲恸异常。皇位传给何人?经过反复考虑,最后他采纳了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于同年九月立朱允为皇太孙,那时,他才年满16岁。
朱元璋虽是一代英主,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却忘记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是水火不相容的。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就源于此。
早在洪武九年,平遥训导叶伯巨就曾上书,反对朱元璋赋予诸王过大的权力,结果以“离间吾骨肉”的罪名被朱元璋逮捕入狱,迫害致死。朱元璋太相信自己的儿子了。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据说有一次,朱元璋对皇太孙说:“我把抵抗蒙元复辟势力的重任交给了边塞诸王,你今后就安心做太平天子吧!”
朱允反问道:“诸王作乱,又靠谁来抵御呢?”明太祖一时答不上话来。
朱允接着说:“诸王若遵守朝廷礼法,自当奖赏;反之,也只有抛开骨肉情分,诉诸武力了。”
朱允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原来,他当了皇太孙以后,按照爷爷的安排,也学着处理政务。可那些手握重兵、雄踞一方的藩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国家大事仍旧向朱元璋禀报,从不和这位未来的皇帝打招呼。
一天,他对侍读的太常卿黄子澄说:“诸王拥有重兵,多行不法,如何了得呢?”黄子澄见四下无人,悄声地安慰他说:“殿下不必焦心。诸王只有护卫兵,仅能自守,真正到了那一步,也只有传檄天下,发兵征讨了。汉代吴楚七国,虽然强大,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大小、强弱不同,而顺逆的道理也不相同的缘故。”
朱允这才安下心来。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71岁的朱元璋撒手人寰。朱允继承皇位,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他任命黄子澄为太常寺卿,同参军国大事,原东宫近臣齐泰为兵部尚书,共同辅政。有一天,建文帝召见黄子澄说:“先生还记得东角门的谈话吗?”黄子澄顿首回答:“不敢忘。”于是开始计议削夺藩王的权力。黄子澄主张先从周王朱(sù)下手。齐泰认为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解除燕王兵权。他说:“燕王手握重兵,素有异志,而且名震诸藩,一时恐难对付。不如首先断其羽翼,使之孤立无援,然后见机而行,定能收效。”
最后商定先从力量较弱的周王开刀。主意一定,便请建文帝下旨定夺,理由是他在洪武时多次违法,削之有名。而且,他是燕王的同母弟,也就是剪除燕王的羽翼。正巧,这时有人告发他目无法纪,诽谤朝廷。有了这一口实,建文帝便师出有名了。他立命曹国公李景隆带兵赶赴河南,将朱及其子女、嫔妃,连同王府的重要官员,一并收捕,押解京师问罪,削去了他的王爵,发配云南安置。接着又以贪赃枉法的罪名,削除了岷王朱(pián)的封爵。湘王朱柏在封地伪造钱钞,擅杀无辜。事发之后,他抢在朝廷发兵问罪之前引火自焚。不久,齐王朱(fú)、代王朱桂也被诱至京师,废为庶人加以软禁。
建文帝对燕王朱棣的削藩就不那么顺利了,因为他早有准备。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仪表堂堂,智勇过人。朱元璋曾经多次想册立他为太子,只是因为大臣反对未能实现。这口怨气,他一直憋在心里。建文帝也十分清楚,所以即位以来,从没有放松过对他的戒备。
现在,朝廷已经动手削藩了。燕王心里明白,对他动手是早晚要发生的事情。为了自身安全,他曾经装疯卖傻,妄图躲过这场劫难,后被朝廷侦知。朱允先是以防边为由,调走了他的精锐部队,接着又以种种罪名,逮捕了王府的一些属官,杀了他的两个得力护卫,又把北平的布政使和都指挥使换成了朝廷的亲信,并向他们下了伺机逮捕燕王的密诏。
几天后,布政使张(bǐng)和都指挥使谢贵领兵包围了燕王府。这时,朱棣决定以武装反抗朝廷。他以谈判为名,诱杀了张、谢二人,趁部队混乱之际攻占了北平,并以“清君侧”为由,发动了一场争权夺利的大规模战事。史称“靖难之役”。
一个月后,燕王的部队攻下了居庸关,怀柔、密云、蓟州、遵化、永平等州县也相继落入朱棣手中,解除了北平的后顾之忧。
叛乱开始,并没有引起建文帝的重视,后来朱棣的势力越来越大,整个河北都有被袭的可能。建文帝这才着慌,忙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都督宁忠为右副将军,领兵30万北上征讨。
这场朱氏叔侄间相互残杀的战争中,许多人不愿卷入争权夺利的政治旋涡;加上耿炳文又没有大将的胆识和谋略,先是在雄县吃了败仗,接着又在真定府(今河北正定)遭到燕王兵力的前后夹击,阵脚大乱,大败而逃。
朱棣亲自指挥骑兵追击,生擒李坚、宁忠。
官军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师,建文帝震怒,免去了耿炳文的军职,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增调了50万军队,浩浩荡荡,杀向河北。
李景隆虽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却不懂用兵之道。许多久经征战的将领心里愤愤不平,不肯听他调遣。
燕王听说李景隆统兵前来,便对部下说:“朱允有眼无珠,任命这样的人统兵作战,哪有不败之理!”他命世子朱高炽留守王都,亲自领兵东救永平。他断定:李景隆见自己不在,必然奔袭北平。果然不出所料,官军很快到了城下,但北平的军民同仇敌忾,奋勇守卫,城池固若金汤。一个月后,李景隆攻城不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这时,朱棣已打败了辽东的人马,挟持宁王朱权,收编了他的8万精兵,势力更加强大。为解北平之围,他挥师西向,在北平守军的配合下,又获全胜。李景隆逃到德州后,收集残兵败将,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又统率一支号称60万大军的平叛部队,与燕军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展开决战。起初双方僵持不下,后来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李景隆的帅旗拦腰折断,士卒顿时慌乱。朱棣抓住战机,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官军抵挡不住。李景隆冒着密集的箭雨,在燕军的喊杀声中左冲右突,斩将搴(qiān,拔取)旗,战马多次负伤,换过坐骑又奋勇冲杀上去。双方激战多次,最后官军仍被燕军战败。
建文三年冬,朱棣再次率大军南下。他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避开官军的主力,于第二年六月转战到了扬州。
朝廷一片慌乱,建文帝拿不出应急的办法。
不久,燕军突破长江天险,兵临南京城下。负责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穗和李景隆大开城门,向朱棣投降。燕军一拥而入,文臣武将纷纷投降,只有徐达的儿子魏国公徐祖辉率领少数人马力战。
城陷之前,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便把后宫嫔妃关在宫中,放起一把大火。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连同众多如花似玉的美人,一齐化为灰烬。
南京城破,建文帝是生是死,时人说法不一。有人说他纵火后便从地道中逃出京城,后来当了和尚,云游四川、云南一带;也有人说他逃到广州,乘一艘远航商船逃到了南洋的某个国家。建文帝的下落,成了历史上的一桩疑案,至今还没有定论。
朱棣做了明朝的皇帝。他就是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并于永乐十九年在新修建的皇宫竣工后迁都北京。南京成了明朝的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