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太监下西洋
燕王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以武力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即位之初,他并不十分舒心。按照皇位继承制度和传统观念,就算他提出一百条理由,给建文帝编造一千条罪状,这皇帝的宝座也轮不到他来坐,因而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
刘基的儿子刘和朱棣一向友善,但朱棣称帝后,他宁死也不去朝贺,最后在狱中上吊自尽,保持节操。方孝孺是建文帝的侍读学士,朱棣命他草拟即位诏书,他拒不执笔,被斩首示众。
朱棣心里明白,杀人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镇压并不能征服人心。他想:“历代不少明君,谋取帝位的手段未必名正言顺,主要是他们能内修政治,外扬国威,使四海臣服,万民景仰。我若能干出一番伟业,像唐太宗一样,让远近的国家都来朝贡,我的威望不就大大提高了吗?”于是决定派遣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出访西洋各国,树立大国的威风,扩大自己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便明言的目的,那就是寻访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不死,他就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那时,中国人把现在苏门答腊以西的印度洋称作西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越洋远航,无论是造船技术还是航海技术,都存在着不少困难,这就需要一位杰出官员担任统帅。明成祖再三考虑,决定让三宝太监郑和担此重任。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人。从小聪明伶俐,仪表堂堂。朱元璋远征云南,三保在12岁时为大将沐英所掳,带回京城,辗转到了朱棣府中,当了一名侍童。靖难兵起,他表现出无比的忠诚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常被派到部队担任监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朱棣的宠信,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永乐元年,他得到和尚道衍的召引,接受菩萨戒,又成了佛门弟子,法名福善。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故郑和又称三宝太监。
郑和受命后,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作,很快组建成一支庞大的船队。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盛夏的一天,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上人头攒动,锣鼓喧天。辽阔的港湾上,一字形排列着62艘楼船。最大的一艘长150米,宽60米,可装载1000多人。其余的也有120米长,宽50米左右。每条船上,矗立着9根樯桅,张着12面风帆。除此以外,还有100多艘较小的船只。
这支庞大的船队,总共装载27800多人。其中有负责驾驶、掌舵、测量等的航海技术人员,还有负责修理武器和工具的熟练匠作,负责翻译的“通事”,主管外交的“行人”以及其他服务人员和勤杂役夫等,再就是用以自卫的武装士兵。
郑和挥手告别了前来送行的官员和群众,登上了最大的一艘楼船。随着开船的号角吹响,只见白帆张天,一艘艘高大的楼船缓缓向东驶去。他们“涉彼狂澜,如履平地”,这样大的规模和气魄,在当时的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船队停靠的第一站是占城(今越南东南部)。郑和的船队受到了当地百姓、官员和国王的热烈欢迎和友好款待。郑和以中国皇帝的名义,向国王赠送了厚礼,国王也以当地的特产象牙、犀角、奇南香等珍贵物品回赠。国王还亲手写了一封国书,托郑和带给中国皇帝,表达占城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船队又乘风破浪,经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驶抵旧港(今巨港)。旧港的酋长陈祖义是个杀人越货的海盗头子,郑和的船队路过这里,陈祖义见船多兵众,硬拼难以得手,便假装投降,伺机劫掠。谁知郑和早有防备,待贼船靠近时,他一声令下,霎时火炮齐鸣,弩石如雨,贼兵大败,死伤5000人,被毁船只10艘,贼首陈祖义就擒,关进底舱,准备押解京师问罪。
船队开进了马来半岛的满剌加(马六甲),郑和修筑了仓库和营房,长年派兵驻守,以便下次航行时补充淡水和给养。
不久,他们又扬帆启航,先后到达苏门答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葛兰(今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谏义里一带)、古里(印度西南沿海科泽科德一带)等地。所到之处,郑和都以大明皇帝使节的名义去拜访当地的头领和国王,向他们赠送礼品,表达大明帝国愿意和他们友好通商往来的诚意。当然也得到了他们相应的回赠和热情款待。
和当地人开展平等互利的商贸活动,也是郑和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爪哇,中国运去的瓷器、丝绸,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当地产的珍珠、宝石、麝香等物品,又是中国市场上十分抢手的货物,因此,双边贸易十分顺利。中国人买卖公平、友好和善的大国风范,给爪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商贸活动也开展得红红火火。他们带去的金银、钱币,瓷、铜、铁器以及茶叶、丝绸等货物,统统销售一空,换来的则是珍珠、宝石、象牙、胡椒、药材等中国急需的物品。
这次远航,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直到第三年春天才返回祖国。
郑和回国后,明成祖极为高兴,重赏了全体工作人员。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二月,郑和再次奉命出使西洋。在路过锡兰山时,酋长亚烈苦奈儿见财起意,将郑和一行诱骗上岸,一面强索财物,一面派兵攻打船队。郑和探知他的都城守备空虚,便派兵偷袭,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属下官员、妻妾、子女数十人。
攻打船队的敌军见都城遭到袭击,酋长被掳,火速撤兵,救援都城。船上的明军趁势掩杀过去,将敌军全部歼灭。
永乐九年六月,郑和返回京都,献上战俘。为了维护明帝国与锡兰山人民的友谊,明成祖将他们放了回去。
那时,交趾(今越南北部)已被明军征服,郑和又大破锡兰山军队,因而扬威海外,周边国家纷纷遣使前来中国朝贡。
像这样的大规模远航,郑和一共进行了七次,先后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前后28年。其中以第五次的航程最远。船队从江苏出发,经南中国海,穿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再绕过印度半岛,西入阿拉伯湾,过红海,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即摩加迪沙)和不喇哇(属索马里)以及麻林(属肯尼亚)。
郑和的最后一次航行是在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比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公元1492年)、达·伽马开辟新航路(公元1497年)还早半个世纪。就在这次航行的归途中,即公元1433年4月上旬,为航海事业耗尽一生心血的郑和,病逝在印度半岛西南部的古里。
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和物质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海上交通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郑和是打通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也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在15世纪初期,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出现了像郑和这样的航海家,是值得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