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编 脸面的概述:历史·现状·视角

支那人的重要的国民性所成的复合关键,便是这“体面”。

——鲁迅《马上支日记》


中国人脸面观的发现是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东西方学者起初对它的认识,偏向于把它看成是中国人的一大心理(性格)特征。但这一认识在实际上造成人们对其理解上的肤浅。早期的海外学者对脸面曾做过多侧面的描述,而国内学者因国民性研究上的历史成因,在对脸面认识不够深入的情况下却更着重于批判,并随着国民性研究的起落而在兴趣上时冷时热。伴随而来的国民性研究在总体上的衰落,人们发现,由文化人类学中产生的跨文化研究,虽然在经验上较易于发现某一民族的文化或心理特征,但不易对这些特征做深入的分析,或分析得不够贴切,而国民性研究中的方法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人们。结果,社会及行为科学本土化的兴起取代了国民性的研究。本土化,顾名思义,是研究者从本土和主位的角度出发,对自己民族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所做的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样一种研究目前在台湾和香港等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其中有一部分学者从本土的方向上对中国人的脸面观重新做了概念分析和实证研究,逐渐形成了脸面的本土理论模式。另一方面,脸面作为一个重要概念也进入了西方社会心理学体系,逐渐发展出印象整饰理论。至于国民性的研究,则在心理人类学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本书认为,脸面的本土化研究首先不应受西方现有学科传统的束缚,以尽可能有效地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概念、方法和理论,故本书将从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立场来研究脸面的心理与行为。考虑到原先国民性研究方法上的问题和本土化研究中的诸多争议,本书将从语义分析入手,以文献法为主,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来研究脸面的心理历程、互动历程及社会历程。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对视角综合的尝试,也包含了对多种方法并举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