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名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苦心孤诣 培养人才推动中国骨科发展

冯先生一生中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骨科学科发展。成立伊始才有五六张床位,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小儿麻痹后遗肌肉瘫痪是当时主要的病种,股骨颈骨折因没有三叶钉,多用麦式(McMurray)截骨术治疗。

1949年冯传汉赴英国Robert Jones骨科医院进修骨科,并到Derby郡医院学习手外科。1950年回国后历任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务主任、副院长、院长,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等职。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主编。

冯传汉教授是我国骨与软组织肿瘤研究的奠基人。1981年冯传汉应邀参加了在美国Mayo Clinic举行的第一届国际保肢学会(ISOLS)年会,为此后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开端。1982年应第49届美国骨科医师年会(AAOS)年会主席邀请作为大会Guest Speaker作了题为“骨巨细胞概念的更新”学术报告,受到高度评价,并被授予美国骨科医师协会名誉会员证书。1984年创建全国第一家骨肿瘤骨病研究室,从此致力于骨肿瘤骨病的研究。

1982年冯传汉(右二)在第49届AAOS上被授予名誉会员,大会嘉宾前来表示祝贺

在冯先生的精心培育下,经过60年的发展,如今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包括了骨关节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骨肿瘤科四个专业,为中国现代骨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冯先生积极置身于人才培养,不遗余力地把自己长期临床工作过程中所观、所想、所得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的学生。从医从教60余年桃李遍天下,冯先生看到他的学生成为学科建设的中流砥柱,倍感欣慰。原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党委书记、副院长,医学教育学家彭瑞聪教授谈起冯传汉说:“他曾经告诉我培养中青年一代是当务之急。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应考虑的是促使学科走向世界,支持中青年上去,不要考虑自己个人出多少成果,有多大名气,要关心的是学科集体。”冯传汉正是率先垂范为了促进学科发展,走向世界,全力支持中青年骨干勇攀高峰,他不遗余力地扶植他们成长,成为他们一生的良师益友。

冯先生将他的得意门生王澍寰医师推荐到积水潭医院,在那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手外科专业。现已经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澍寰教授回顾自己临床和研究的历程时,强调许多重要的第一次都与冯先生有关:“他教我第一次做临床研究,结合一例耐丁种维生素软骨病的病例,指导我如何看参考文献,根据病情做哪些必要的、特殊的检查,如何分析获得的大量临床数据以及如何做出总结。又是他第一次教我书写论文,内容是分析总结十几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包括局部解剖、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手术所见及治疗效果等。从写作目的、构思、写法都做了具体指导。待成文后,又逐字逐句地作了修改。这篇文章的发表对我来说是一生的一个突破,第一次尝到了写文章的滋味。我以后的上百万字的写作,就是从这篇小文章开始的。还是他教我第一次做屈指肌腱游离移植术,这一手术当时在国内恐怕也是第一例。从那时起我萌生了对手外科的兴趣。可以说,我的手外科真正的启蒙老师是冯老师。”

骨关节领域的领军人,同样是冯传汉教授培养出来的得意门生的吕厚山教授谈起老师更是动容:“作为冯先生的学生,在自己的前进道路上每一步都渗透着先生的教育、帮助、鼓励和鞭策。1984年在我去美国学习前,先生专门和我谈了2个多小时的话,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教我在国外的学习方法,提出尤其要注重科研思路和手段的掌握。学成回国后,在先生的倡议下,并且帮助我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克服许多困难,终于成立了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先生每周查房一次,当时一些复杂的病例都是他亲自和我一起做计划,我们共同克服了晚期重症类性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高度屈膝畸形、严重骨质疏松、严重肌力不足等难关。”

吕厚山教授说:“冯先生曾多次提到科研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翻出新中国成立前他在协和做学生时的手术志和病历,教导我们要重视原始资料的搜集,对于临床上碰到的病历和手术都应该有完整的记录。今天我的许多工作之所以能有较为充分的资料,与冯先生言传身教的指导有关。”

1993年在关节中心病房,冯传汉(左二)与吕厚山(左一)查房

现在,吕厚山教授在人工关节置换,尤其膝关节置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置换数量、手术难度和治疗效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围绕风湿性关节疾病所进行的相关与基础研究工作,填补了许多国内外空白。2000年该研究中心成为北京大学级研究所。2007年由吕厚山教授主持的膝关节人工置换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后,他非常感慨地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今天的成绩与冯先生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亚太地区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骨肿瘤学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主任郭卫教授,是冯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每天中午冯教授端着饭盆,边吃饭边了解我们的课题进展情况”这一情形成为他当年做博士生数年中最深刻的记忆。冯先生平时工作非常繁忙,经常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询问并解决研究生的课题问题,指导查阅文献或书籍,启发大家集思广益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博士毕业后郭卫去美国Sloan-Kettering肿瘤医院留学,临行前冯先生坦诚地说:“希望你早日学成后,回来发展中国的骨肿瘤研究。”1998年郭卫没有辜负冯教授的殷殷嘱托——学成回国,并致力于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冯传汉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了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

自冯传汉教授1984年创建骨肿瘤骨病研究室至今已25年,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科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临床治疗蓬勃开展,目前切除骶骨肿瘤、骨盆肿瘤等高难度手术数量居世界首位,恶性骨肿瘤的化疗和保肢治疗在国内也是处在先进行列。在基础研究方面,先后完成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余名,研究成果得到卫生部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冯先生用其一生在不断地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爱护人才。还在任人民医院科研副院长、院长时,他就高屋建瓴地提出医院的根本是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学科带头人必须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从年轻人抓起。1980—1984年时任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副院长的他仍然强调:一个学校要知名靠什么?主要靠一批国际上有地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形象地比喻为桥牌中的王牌)和有关学科建设。这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当前必须努力去做,这样本世纪末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才有希望成为世界著名高等学府。而今从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高速发展的轨迹看来,印证了冯先生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