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 科学精神为永恒的财富
在与冯先生的攀谈中,人们不禁被他缜密的逻辑思维、系统的分析方法所折服,脑海中不停地问自己:面前这位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反应迅捷、思路清晰的长者,真的已经年过九旬了吗?冯先生由衷的感慨道:在燕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接受到的严格训练,赋予了我客观系统、精确求实、严谨认真、注重实践等一系列思考、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科学精神的基础。
冯传汉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从此开始了与北大的一世情缘。医预科三年结业,可投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协和一年学习成绩合格,燕大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提起三年燕园的学习生活,至今冯先生的眼神中仍然读出神往。三年间,冯传汉一直住在未名湖畔的备斋和健斋,湖光塔影天天伴读他读书,湖边岛亭外见证着冯传汉的周末苦读。
1934年,冯传汉在燕京大学上有机化学实验课
冯先生至今念念不忘入学时的燕大校训:“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那时全校有学生800名,拥有郑振铎(文史学家)、谢冰心(文学家)、邓之诚(历史学家)、陈志伟(心理学家)、张东荪(哲学家)等多位知名教授。在那方追求自由与真理的热土上,青年时期的冯传汉勤勉求知、孜孜不倦,打下了牢固的人文科学的基础。
作为医预科的理科则注重实践性,重视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现在回想起来,冯先生仍然坚信这种培养人才的理念是十分正确的,并在自己数十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生涯中,将这种理念延伸下去。当时课程要求授课和实验的课时比例为1∶3,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化学课的期末考试除答卷之外还有专题实验。无机化学冯传汉所作专题为测定一个标准所含的元素,定量化学的实验专题是测定定县小米的钙、磷、氮含量。这些涉及动手操作的实验令冯传汉记忆犹新,并引发对于钙磷代谢的浓厚兴趣,并结合日后所从事的骨科专业,不断探索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题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合并耐维生素D软骨病》的论文。
燕大对于培养选拔人才是非常严格苛刻的,但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知识资源。年轻的冯传汉在这里汲取了营养,像一只羽翼渐丰的枭鹰振翅欲飞。193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协和医学院,在协和学习一年之后成绩合格,1936年夏天冯传汉回到燕园参加毕业典礼,获得理科学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获燕京大学Phi Tau Phi金钥匙奖。至此,冯传汉在燕园的学习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时光荏苒,2006年,冯先生时隔70年后重访燕园。曾经住过的宿舍楼现在已经作为行政办公楼使用,当年的小松树也已经枝繁叶茂,掩映了曲径和钟亭。但是燕园的风光依旧旖旎,湖光塔影依旧光彩照人,空气中依旧弥散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清雅的书卷墨香,曾经的教室依然朱梁画栋美轮美奂,校园里、运动场上依然都是朝气蓬勃的青春身影……当年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小伙子,时年已92岁,成为白发苍苍的暮年老者,但目光中多的是人生的历练、知识的积淀和跋涉之后的领悟。现今燕园已经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也成为北京大学的临床教学医院,燕园还是与他在一起,这是冯先生最感欣慰的。
北平协和医学院与燕京大学在教书育人的传统与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方面一脉相承,燕京大学的教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重,在协和医学院的特色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将科学精神渗透的更深,体现的更广。冯先生说:“当时我们只知道按要求去做,对其深刻内涵的理解是从医多年之后才领悟到的。主要概括为:一是严肃认真,负责服务:二是讲求实践,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学习:三是培养科学精神,主要敢于探索创新、系统准确及精确性,和大规模式研究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特质也是我在6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从燕京和协和沿承下来的优良学风、医风传递给学生。”在这里冯先生讲述了几则记忆尤深的小故事:
——协和医学院当时大部分基础课程都有实例考试。上肢解剖实例考试是教师用锯锯木头,要求学生答出所用动力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名字,起止点及支配神经。这是一道很难的应用题,但就是这样生动严格的培训,为冯传汉日后行医做神经肌肉检查、肌腱移植等,打下了良好的应用基础。冯传汉谨记于心,并举一反三,将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应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中。用实践的分析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不是死记硬背的书本条目,在日后真正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生理课1个多小时的课程要配合3个多小时的实验甚至更多。考试中实验占了很大比重。第一次生理实验考试,冯传汉抽签得到的题目是“设计实验阐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经过思考,冯传汉用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模型,用不同浓度的硫酸刺激,却怎样都做不出结果。一向都是优良生的冯传汉心想这下糟糕了,可能得吃“大鸭蛋”得零分了。冯德培教授问冯传汉懂不懂此题,冯传汉解释了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老师说是因为刺激强度改变太慢,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冯传汉重新再做仍然以失败告终。后来冯德培教授告诉他用冷针和烧红的热针先后进行针刺激就可得出结果,最后给了生理实验成绩为4分(5分制)。
事隔多年,冯先生仍然感慨良深:“考试不仅要从结果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思路。我的设计没错,但是出现了刺激变化的速度问题,是始料未及的,这种情况在科学研究中是常见现象。冯德培教授没有一味追求结果,引导鼓励我进行科学探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所有老师、领导应该学习的,也是我60余年从教生涯中一直努力的方向。”
——临床课程中以内科为重点,强调床边教学,要求全面的基础上再掌握专科。每个学生有一名导师,冯传汉的导师是心脏病专家董成琅教授。那时,要求每个学生在3个月内接管约15个病人,24小时内写完病历交导师修改,写得不好重写:导师带着学生查体,检验病历中所描述的体征:学生自己做血尿便检查,及相关寄生虫及细菌图片,尿糖滴定等临床化验,导师逐一复核,并指导读参考文献。冯先生还记得当时王树咸教授所说:“专家并非完全靠见多识广,经验积累,关键是要系统地问病史,系统地做体检。”严格有效地临床训练,在学生日后的临床工作中成为获益无穷的基本功。
——冯传汉在内科实习时曾经管过一名阿米巴肝脓疡的病人。病人死亡后尸检时,他去上课没有看尸检。主任发现后把冯传汉叫到办公室问为何不去看尸检?冯传汉不明所以的回答:“我上课去了。”主任严肃地说:“Never mind about the lecture”(别管上课)。随后责令他去看标本,同时交一份报告。不难看出主任是如何关心学生要从临床实际而不是书本上学知识。冯先生说:“这个故事我多次讲给我的学生听,我的学生成为老师后,再讲给他们的学生听,目的就是为了让一代代医学生、青年医生们理解,医学是针对人的实践性的临床科学。”
协和医院实行实习医、住院医24小时负责制,上一级医生管理并指导下一级医生,逐级负责,随时掌握病人病情及其变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形成一种传统,成为每一名从协和走出来的毕业生身上的印记。冯传汉1940年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得外科奖,被留任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