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管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物流管理概述

管理是人类社会共同劳动的产物,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社会机能。物流活动作为一种共同劳动,不论是宏观物流还是微观物流,自然也需要管理。物流管理旨在探讨物流企业现代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结合和运转,以便满足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资源的效能,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节着重介绍物流管理的概念及物流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2.1 物流管理的概念

我国于2006年12月4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45—2006)对物流管理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对物流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可以看出这个概念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微观角度的物流活动,并未将宏观的物流考虑进去。因此一般认为,对于物流管理更合适的定义应该是:“所谓物流管理,就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物流管理的本质要求就是求实效,即以最少的消耗实现最优的服务,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物流管理的“管”,是指物流活动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理”则是指物流的各项活动要符合物资实体流动的规律。因此,物流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得物流活动与客观规律的要求相适应,从而求得实效。

1.2.2 物流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物流管理的必要性

管理的二重性说明了物流管理的必要性。物流管理既包括生产力方面的问题,也包括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物流管理与上层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生产力的范畴来看,物流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物流的出现是社会化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物流活动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环节,涉及人、财、物等诸多要素,要解决物质资料在供需之间的时间矛盾、空间矛盾和品种、规格、数量及质量之间的诸多矛盾。因此,要使这样复杂的系统运转正常,物流畅通无阻,就需要加强管理,使其中的每个环节和诸多要素相互协调与配合。因此,对物流活动的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生产关系范畴来看,物流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物流活动的主体是物流企业,物流活动是要由人去完成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对立的生产关系虽然已消失,但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各种经济关系,存在着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同时在物流活动中,也必然会产生错综复杂的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等,也需要通过管理来进行协调。

2.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1) 加强物流管理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必然途径。加强物流管理,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可以缩短运输距离、加速货物周转、减少库存、准确配送等,从而提高物流效率,更好地满足顾客服务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JIT运作模式和连续补货方法导致客户期望企业能尽快处理自己的订单,快速交货,提高产品的现货供应水平。顾客的这种快速交货的期望正在成正比地加强。有调查表明,世界一流企业的平均订单周期(从下订单到收到所订货物的时间)为7~8天,订单满足率为90%~94%。日本的日经BP社曾发表长篇连载,题为《战胜中国制造——日本企业的五张王牌》。该文提出,日本制造企业要在和中国制造的对抗中东山再起,可以在先进生产方式、及时响应客户、专利技术、质量品牌、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提升潜力。零售商伊藤洋华堂认为,日本的买家不应仅把目光盯在国外市场上,忽略了日本制造的优势。虽然日本生产的服装比中国货要贵得多,但中国服装产品从下订单到摆上柜台的供货周期长达3周,而日本产品的供货周期则只需1周,这一优势对伊藤洋华堂来说极富吸引力。

上述例子说明,在市场瞬息万变、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需求个性化日趋明显的环境下,供应商的供货周期长短,直接关系到作为下游企业零售商经营效益的高低。零售商期望制造商能够对订单做出快速反应,以便在最终消费者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所需商品,把握每一个商机。供货周期的缩短,还有助于需求方降低库存,节约费用支出。同样,对于最终消费者来说,希望能够在零售商那里买到品种齐全的商品,并享受到良好配送等服务。供货周期和配送服务以及库存保有率正是构成企业物流服务的主要内容,物流服务是增强商品的差异性、提高商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运作水平,已经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 加强物流管理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的关键。搞好物流管理,可以实现合理运输,使装卸搬运、储存、配送费用等降低,从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

物流活动虽然是一项基础性的活动,但同时也是非常昂贵的。企业总是尽可能地缩减一般性管理费用,但是它们却经常要面对高得惊人的物流成本。据统计,2000年我国全社会支出的流通费用高达17880亿元,约占GDP的20%;而同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平均只有8%~10%。及至2008年我国全社会支出的流通费用高达54542亿元,仍占GDP的18%左右。试想,如果我国现在能够降低5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约资金2700多亿元人民币。这将大大改变我国目前GDP的增长以高能耗、高费用为代价的现状。

物流成本在不同行业的差异性很大。对企业而言,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从4%到超过30%不等。例如沙石等建筑材料相对于珠宝、药品和化妆品等物品的物流成本要高得多。2002年美国制造业的一项物流成本调查结果显示,实物调拨费用占销售额8%左右,这还不包括实物供给成本。如果加上这方面的成本,可能会达到11%左右。

目前,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现代物流成为“第三利润源”。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教授在他的著作《物流——降低成本的关键》中谈到,企业的利润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经营重点的转移而变化。日本1950年因朝鲜战争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很快实现了企业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当时日本正处于工业化大生产时期,企业的经营重点放在了降低制造成本上,这便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经营的第一利润源。然而,依靠自动化生产手段制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引起了市场泛滥,产生了对大量销售的需求。于是,1955年从美国引进了市场营销技术,日本迎来了市场营销时代。这一时期,企业顺应日本政府经济高速增长政策,把增加销售额作为企业的经营重点。这便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经营的第二个利润源。从1965年起,日本政府开始重视物流,1970年,产业界大举向物流进军,日本又进入了物流发展时代。这一时期,降低制造成本已经有限,增加销售额也已经走到尽头,渴望寻求新的利润源,物流成本的降低使“第三利润源”的提法恰好符合当时企业经营的需要,因而“第三利润源”说一提出,就备受关注,广为流传。

这3个利润源注重于生产力的不同要素:第一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第二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第三个利润源则主要挖掘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工具的潜力,与此同时又挖掘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潜力,因而更具全面性。

(3) 加强物流管理是提高物流安全性、增加产品价值的可靠保证。如果物流管理不善,就会造成物流事故的增加,各种损失加大;如果物流不畅,就会使处于流动中的商品受到延误、破坏或损失。从近10多年情况看,由于物流管理不到位,我国物流损失每年不下数百亿元,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迅速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通常制成品都具有某种价值和效用,一件组装好的产品远比尚未装配的部件或原材料有价值。比如对顾客来说,一辆完工汽车的价值大大超过其还未装配的配件。对顾客而言,产品不仅应该具有形式效用(使材料成为完工的可用形态的价值或效用),而且应该在合适的地点、在适当的时间可以被买到。附加在产品上的超出制造所附加价值(形式效用)的那部分价值可以称为“地点、时间或占有效用”。物流活动就是提供地点和时间效用,而营销活动则提供占有效用。因此,管理层必须十分关注物流所附加的价值,因为地点和时间效用的改进最终会反映在企业的利润之中。而物流成本节约和因物流系统改进所带来的更强有力的营销地位,两者都会使最终的财务结果得到改善。故物流对产品价值贡献越多,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就越高。

地点效用是指通过使产品在合适的地点被购买或消费而为产品创造或增加的价值。因为物流有效地将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和制成品从原产地移动到消费地。

时间效用是指使某件事物在适当的时间被得到而创造的价值。如果客户在需要的时候恰恰无法得到产品,那么产品对客户就不那么有价值了。例如,一家食品加工公司必须在生产过程开始前得到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食品)、包装材料和其他物品,否则就会导致代价很高的生产停顿,并使企业处于竞争劣势。

占有效用是通过允许顾客拥有产品而附加给产品的价值。占有效用不是物流的结果,而是提供信贷、数量折扣和延期付款而使顾客得以取得产品拥有权的结果。物流和营销过程以占有效用而告终。

(4) 加强物流管理可以促进我国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善,实现质量的整体提升。我国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粗放式”经营的问题还很严重,尤其作为支撑国民经济运行的“物流平台”问题更为突出。而物流质量对用户来说体现为物流的及时性、经济性和满意性,物流质量好就意味着以较少的消耗实现最优的服务。只有搞好物流管理,才能为社会提供方便、价廉、优质的物流服务。如果加强物流管理,使我国目前各种物流方式分立、物流基础设施不足、物流技术落后等问题能够得到全面的、系统的改善,就可以使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水平得到提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单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竞争。但目前不少企业仍在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造成一方面重复投资建设、物流混乱无序,生产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过大,占用资金较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另一方面运输仓储企业有效货源不足,现有设施不能充分利用,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严重浪费社会资源。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物流需求显著增加,推动了物流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其中社会物流总值大幅增长。据统计,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物流总值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我国物流领域存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现代物流是对流通方式的一场革命,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整体上改变了企业的一些运行方式。它要求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产品总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加强物流管理,推进现代物流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需要。近几年来,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强化物流管理不仅是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些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的工商企业,或将原来分散的物流资源重新整合,专门组建了物流部或物流公司,对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或将物流业务剥离出来,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承担。如海尔集团,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以低成本、高质量和快速反应为目标,自1999年起对业务流程重组,实施同步流程管理模式,成立了物流推进本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仅库存管理一项,库存时间由原来的30天减至10~12天,每年节约资金达上亿元。青岛啤酒集团以实现产品“新鲜度管理”为目标,以时间控制为标准,建成了能对市场快速反应的物流体系,提高了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近年产品销售总量平均增长20%以上。

(5) 加强物流管理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电子信息系统是将物流系统连在一起的黏合剂。20多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进步,计算机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经济生活管理的各个层面,这也使得全面而系统地实行物流管理成为可能。事实上,在现代物流领域,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决策和流程控制等活动已经被广泛采用。比如,利用计算机,可以把顾客的订单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自动处理;利用计算机,可以把顾客所需的产品数量自动地从仓库中调出,然后运送给顾客,同时保证在流程中的每一步库存水平及时被更新,订单被启用,必要的文件也得以产生。

与此同时,全球定位系统正在全球物流中被广泛使用,美国的国际集装箱船只运营商们可以使用GPS技术来跟踪每一艘船只在世界各地的确切位置。此外,他们还能在位于美国本部的策略计划中心的大屏幕上,描绘出这些信息,并使船只在需要的时候立刻调整航向。

此外,电子商务的普及也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物流管理能力。顾客现在能够在家中舒服地上网订货购物。信用卡的信息传递安全问题已被解决,于是买方可以舒适地将因特网作为一种购物工具。但是,如果关于电子商务的全部许诺得以实现,那么商品就应该迅速地抵达买方手中,因此,厂商不得不重新设计其物流系统,以确保它们的顾客能够收到以这种迅捷方式订购的货物。换句话说,物流是成功的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