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研讨平台】 文学流传中的变异问题

提示:考察一国文学在他国的流传不仅要看放送者一方在接受国所拥有的声誉与成就,还要关注以外来者身份出现的放送者是否对他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或冲击。这种外来的文学影响,在接受者这里除了表现为模仿、沿袭,还会有借鉴、吸收、创新乃至变异,这些都是一国文学在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为他国文学发展所提供的横向动力。文学流传中的变异是一种影响变异,是文学接受者在特定历史语境、现实语境和文化语境下对放送者所作的文化过滤、合理误读和主动创新。因而在当今的流传学研究中,我们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在同源性思维下机械地考证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还应该去正视接受者在既有文化框架下对放送者所作的修正、调适和变形,从而在异质文明交流互动的视野下去观照文学在流变中的缺失、变异和新生。

比较文学论(节选)

“一种气质对于另一种气质的总括的影响是一件非常有兴趣的事实,但却非常微妙而复杂。这样的一种影响实际上是由许多不相同的组成份子而发生的;这些组成份子不相等地起着作用,而其本位在接受者那里又自己改造过,和在放送者那儿的绝不相同。”

“一首诗,一个戏剧,一部小说,当然都可能是受了一件同类或异类的外国作品的影响而写出来的,可是我们却未必能一定能从受影响者的作品中找得出一段文字,可和给影响的作品中的一段文字确切地对比。那新进者饱容着他的前人的作品,他把它融会贯通而变了一个面目。”

“一个影响总老只是部分的:原作的某一些因子是被融会贯通了,另一些因子却被抛在一边。人们一般总承认,作家们只是模仿那在他们自己心头已有其萌芽的东西:潜伏的思想,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情感。这是当然的事,可是我们也不要太相信一个人是只受着那和他的天生愿望符合的东西的影响的。在一种继续不断的压力之下,内心丰富起来而起了改变。总之,这种接触发挥出那些没有它不会表现出来的倾向。”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47、162、163页。

附:关于“流传中的变异”的重要观点

“艺术品绝不仅仅是来源和影响的总和:它们是一个整体,从别处获得的原材料在整体中不再是外来的死东西,而已同化于一个新结构之中。”

——〔美〕雷内·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

“在大多数情况下,影响都不是直接的借出与借入,逐字逐句模仿的例子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影响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为创造性的转变。”

——〔美〕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文学交往中变异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交流双方在文化哲学观、思想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引入变异学的思维方法,能够更好地凸现出文本背后文学交流双方文化的特异面貌。不仅如此,当我们研究文学面貌因为对话双方的参与发生变异时,也就意味着不论是文本放送国还是输入国都拥有了一次文化扩容的机会,因为变异后的文本不可避免地交织着本土文化和异族文化双重特征,于是自身文化因为吸纳了异族成分而使自己的界域扩大了,而他国文化也因此渗透进了异样的血液,正是这种视域融合的局面促使不同民族的文学传统得以延续和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世界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交融史。”

——曹顺庆:《从变异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