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长期效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新加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践

在新加坡经济成长与发展的30年(1959—1989年)中,曾经遭遇石油危机及1985—1986年的经济衰退。新加坡政府是如何应对并走出危机的呢?概括地说,主要是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管理和政策灵活应变的作用。

1.4.1 大量发行公债,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的廉价资金

两次石油危机期间,新加坡政府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在提高企业雇主和个人缴纳公积金比率的同时,将提高后的公积金资金用于购买政府公债。然后把这些资金以较低的利率贷给基础设施产业,促进其发展,全面保持和推动经济增长。

1967—1972年,新加坡公积金中用于购买公债最多为2亿新元左右,而1973年则增加到4.8亿新元。1974年也达到4亿新元,提高l倍多,当年新增加的公积金基本被用于购买国债。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美国等国家的财政政策及启示”,见郭庆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研究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1979—1980年石油危机时期,政府同样大幅度增加国债。危机以前,最高年份的国债没有超过9.4亿新元,而1979年则增加到16.9亿新元,1980年增加到21.6亿新元。这些国债被用来支持基础产业部门的发展,贷款利率很低。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早期,新加坡基础设施建设部门的贷款利率长期处在3%—4%的水平。新加坡港务局的贷款利率为3.625%,建屋局用于住宅建设而非营利性开发的贷款利率只有3%,新加坡电信局的受贷利率为6%。而同期个人公积金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在5.75%—6%之间。银行平均年贷款利率在10%(1973—1974年)和12.3%(1979—1980年)之间。

当然,面对石油危机,新加坡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防止物价上涨,为此,新政府采取了本币升值的做法,并在危机时期提高利率,危机以后降低利率。

1.4.2 采取逆周期调节,增加投资、提高积累率

在石油危机期间,为防止经济衰退,新加坡政府采取了逆周期调节的政策,并增大调节幅度,吸引投资。新加坡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就进入资本的高积累阶段,1973年积累率高达40%(12.7个百分点是外来资金),1974年提到45.86%(20.42个百分点是外来资金)。1979年积累为41.95%(外来资金7.85个百分点),1980年又大幅度提到47.32%(外来资金14.42个百分点)。

1.4.3 充分发挥公积金制度的作用,降低雇主缴纳比率,降低企业成本

新加坡1985年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长期实行高积累以及过快提高公积金比率。也许是两次石油危机以及高积累形成的意识,使得新加坡政府认为不断提高公积金缴纳比率、抑制个人消费、增加投资,对于经济发展和个人福利增加有好处。因此第二次石油危机后,新加坡政府每年提高个人公积金缴纳比例。1981年提高4个百分点,1982年提高2.5个百分点,1984年比1983年又提高4个百分点。

这样,公积金的比率从1979年的37%提高到1985年的50%,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利润减少,导致经济衰退。因此,解决这次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降低雇主缴纳公积金比率。1985年,新加坡政府宣布,自1986年4月1日起的两年内,将雇主的缴纳比率从原来的25%降为10%。

降低公积金比率对企业有利,但却抑制了个人住房消费和贷款。为了弥补这个损失,继续支持住宅产业的发展,政府采取四项措施来保持公积金账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终止特殊账户;保健储蓄账户资金超过15000新元,可以划拨到普通账户来购买住房或偿还贷款;延长住房贷款期限;政府组织提供低息贷款计划,给私房购买提供支持。另外,鼓励个人用部分公积金进行投资,包括购买不动产,而在这以前是不允许的。

1.4.4 发挥工会作用,使得全民都来支持经济恢复

面对1985年的经济衰退,新加坡工会很快就放弃了工资委员会推荐的工资增长计划,1986年接受雇主削减15个百分点的上缴公积金比率。同时,引进灵活的工资制度,作为公司面对经济波动的调节器。这些措施最终使工资占名义GDP的份额从1985年的48%,下降到1986年的44.2%,1987年为42%,1988年为41.5%,和80年代早期40%—42.8%的水平接近。这使经济很快得到恢复,雇员工资也很快提高。

总的来说,新加坡克服三次经济危机和衰退的政策是成功的。这些成功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经济环境相联系的。当时,新加坡政府对经济危机、衰退的原因认识比较清晰,两次石油危机导致资源价格上升,从而引发萧条,而新加坡并非资源消耗大国,主要是贸易及电子等非能源消耗产业。因此,通过增加投资和内需就可克服经济危机。另外,1985年新加坡经济衰退之时,国际上正是国际贸易、金融、经济增长繁荣兴旺之时,外部环境对新加坡有利。因此,新加坡的经济衰退很快就得以消除。

从新加坡的实践也可以看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取决于运用该政策时的具体条件与环境的状况。不顾具体条件和环境及其变化,僵化地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会出现问题,而相反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