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与人体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心理因素
第一节 认知活动因素
人的认知活动或称人的心理活动的认知过程,包括人的感知觉、注意、记忆和言语思维等活动。这些活动时刻都在间接地或直接地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
一、感知觉活动与身心健康
人有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并相应的有视、听、嗅、味以及触、压、温、痛和内脏等感觉。一方面,人通过感官这个“窗口”,获取有关外界世界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外界刺激也不断刺激着大脑皮层,使人脑能保持一定的兴奋度,从而维持着大脑的正常功能。如果外界的信息太多,同时都要往感觉器官里“挤”,我们会觉得负担太重、承受不了,于是便造成“超负荷”的状态。如果外界的信息很少,我们会不会感到轻松、愉快呢?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感觉剥夺的实验。在被试自愿参与的前提下,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中进行。实验中被试听不到任何声音,看不到任何物体,戴上手套以减少触摸刺激,也感觉不到温度的变化,完全与世隔绝。实验室里放一张舒适的床,备有各种食品,只要被试在实验室里生活四天,便可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奖金。可是,结果大大出人意料,所有被试(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竟无一人有“睡”享其成的福分。只过了两三天,便会出现视幻觉,对时间和空间混淆不清,不能集中注意,丧失清晰思维的能力,情绪烦躁、焦虑不安等症状,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因此他们便纷纷敲打墙壁要求出来,解除感觉剥夺的实验。这个实验科学地说明了,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的信息,产生感知觉,对维护我们心理和身体的健康运转是必不可少的。各种感知觉对我们健康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规律。
(一)视觉对健康的影响
人们通过眼睛可以感知外界物体的颜色和形状。开阔奇异的大自然会使人感到心旷神怡,轻松愉快。昏暗的灯光,拥挤的空间挡住了视线,会使人感到沉闷、压抑。视觉对人的影响还表现在物体和环境的颜色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一般来说,白色、蓝色和绿色能使人心情安静、平和,因此称为冷色。在卧室,如果装上一支发浅蓝色光的灯,再盖上一床浅绿色的被子,你会觉得平和安稳,很快便能酣然入睡。而红色、橙色、黄色和褐色却能使人兴奋和激动,因此称为暖色。一个人,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进入一间以红色为主色调的房间,血压马上就会上升。
鉴于颜色对人的心理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教室和走廊的墙壁要涂成白色、淡绿色或淡蓝色,以便使学生能够在安静、和谐的环境中更加专注于学习的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在安静、轻松的环境里,思维也会更加敏捷、记忆力也会更好些。
如果不注意颜色对情绪的影响,有时也会带来不良的后果。英国伦敦曾有一座修道大桥,桥梁和桥面都是黑色的。黑色会使人有肃穆之感,甚至是压抑的感觉。人们走过这座大桥总觉得阴森森的。不少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徘徊于大桥之上,常常从这里跳河自杀,所以,这座桥曾有“自杀之桥”的称号。后来,有人把桥重新漆成蓝绿色,人们走上此桥便感豁然开朗。从此,在这座桥上跳河自杀的人数就大大减少了。
(二)嗅觉对健康的影响
鼻子能闻到物体的气味。不同的气味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一些香味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心情愉快而振奋;腐烂的气味则使人感到恶心、烦躁。
近年来心理学家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发现,有的香味能使人放松,促进人体的警觉性,从而使人精神集中。有的香味有助于消除睡眠不安的焦虑情绪,从而使人安睡。还有些香味可以催人清醒,起到提神的作用。
借助气味的功用,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心理学家把这种治疗的方法叫做“芳香疗法”。有些公司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通过设备调节办公室中氧气、二氧化碳及臭氧的含量,除去灰尘、细菌和办公电器滤出的异味,而且能送进微量的香气,使员工精神抖擞,在休息室休息的人也感到轻松舒坦。
日本一家生产家用电器的工厂安装了香味器。这种香味器能在不同的时间释放出各种不同的香味。早晨上班时和午餐后,员工们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柑橘气味,因而精神振奋;在工作时间里,释放出菊花、薄荷香味,使人保持心情平静;下班前释放出森林气味,帮助员工消除一天的紧张和疲劳,从而进入轻松的状态。使用香味器释放不同香味以后,员工们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据一家科研部门对这家企业专门检测的结果证明,企业生产率提高了5%~10%。
有些人在自己的书房或“学习角”,经常摆上两盆绿色植物或鲜花。植物的绿色让人看了觉得清新、舒畅,而鲜花或浓或淡的香气,更使人在长时间的学习中易于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学校的教室里,操场上摆上一排排的鲜花和绿色植物,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会促进学生的学习,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三)皮肤感觉对健康的影响
皮肤感觉使人知道冷暖、疼痛,对人体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皮肤感觉中的触摸觉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
据报道,美国有一家孤儿院,院里的孤儿们患有一种奇怪的病:他们呆在屋里,用缠人的目光望着人,显得怪模怪样,活像一群干瘪的老人;游艺室里没有笑声,也没有嬉戏的闹声,只有他们不时发出的呻吟和长叹;孩子们食欲不振,体弱多病,就连站立和走路都学得很慢。护理人员和医生们都一筹莫展。一位热心肠的妇女建议从附近中学请一些女学生前来访问孤儿院,并教她们如何与孩子们亲密起来,让她们把幼儿抱起来,抚摸、亲吻、爱抚他们。孤儿院接受了这个建议,实施之后孩子们有了明显的变化。此后女学生们被接二连三地邀请来院,孩子们也不断地受到抚摸、拥抱和爱抚。孤儿们的状况逐步得到了改善,外表不再有衰老的迹象,食欲大大增加,变得活泼愉快、笑声不断,生病也明显地少了。这个故事说明,人们的触摸感觉对人的健康成长和健康状况是多么的重要!失去了触摸的感觉使人们空虚、冷漠、生硬和多病,这就不足以为奇了。
(四)听觉对健康的影响
耳朵是用来听声音,产生听觉的。声音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因子。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声响的包围中生活,风雨雷电,鸟语虫鸣,鸡啼犬吠,海浪惊涛,车轮滚动,机器轰鸣,说话声,音乐声,等等。声音对人的作用不限于传递信息,认识周围环境,促进沟通和人际交往;它还能对人体,特别是神经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有益还是有害,取决于声波振荡的频率、强度与和谐度。有许多声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欢乐无穷,然而,也有许多声音刺耳嘈杂,使人心烦意乱,焦躁不安。
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无规则地组合在一起,称为“噪声”。噪声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声音。据说,古代的教会常用刺耳的钟声来惩处异教徒,让巨钟的强烈声波振荡将异教徒折磨致死。在日常生活中,马达的轰鸣声、气锤的撞击声,没有拧紧的水龙头的响声等,作为噪声都能对人产生强烈的刺激。时间长了就会引起血压升高、心律不齐、头痛、晕眩、恶心、失眠甚至休克。这是因为强烈而持久的噪声能导致神经功能的紊乱、统计资料表明,经常在噪声环境中劳动的工人会出现听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心情烦躁等现象。已有研究证明,当声波对鼓膜产生的压力达到130分贝时,人的耳朵就产生疼痛的感觉。而达到150分贝时,人就无法忍受。迪厅里播放的摇滚乐、重金属乐声音强度往往超过100分贝,有时会接近或超过120分贝。经常停留在这种环境中,或戴耳机长时间收听这类音乐,都会对人的听觉,尤其是青少年的,造成或轻或重的伤害,除了听觉,还可能对大脑、心脏及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除了噪声之外的其他声音,我们称之为乐音。乐音对人的健康则是有益的。例如,大海的波涛声、树叶的簌簌声、山溪的流水声等都能使人感到心情愉悦、舒展和平静。和谐的声音对人来说可以成为一种促进健康的因素,甚至可有医疗作用。例如,哗哗的雨声可有催眠作用,医生用它来代替安眠药。在日本,有人发明一种声枕头,当人躺下,枕上枕头就会听到一种模拟的下雨声,从而有很好的催眠作用。许多疗养院让那些患有精神衰弱的疗养者倾听柔和欢快的鸟语虫鸣的唱片,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至于由各种乐音组成的音乐对人的健康的良好作用更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二、言语活动与身心健康
俗话说“人为万物之灵”。这个“灵”字就表现为人有语言、能说话。正是劳动和语言的推动,才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有意识、有思想的高级动物。
人只要动一动双唇,发出一串串按一定音节组合的声音,就能把各种各样的情感、愿望表达出来,把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指令传递给别人。通过对言语声音的感知,人们就能彼此了解各自的想法。人们用眼睛看看白纸上的黑字,也能在眼前展现出异乡的风光,滚滚奔流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峰峦起伏的群山。这些都是言语的传递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论是在集体里,或是个人独处之时,都离不开言语。清醒状态下,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传递言语信息。当听到好消息或在头脑中想起称心如意的事情时,我们就会眉开眼笑,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欢乐和高兴;当听到坏消息或想起懊丧的事情时,我们就会双眉紧锁,心情沉重,精神萎靡,焦急和苦恼;特别是在听到亲人亡故的噩耗时,甚至会悲痛欲绝而导致休克。这些都是言语影响的表现。
言语的影响功能最突出的表现要算是暗示作用了。言语的暗示作用不仅能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能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理过程。我们可以用言语暗示别人,也可以用言语暗示自己,从而使别人或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发生改变。例如,一个人在遇到令人慌张的事情而心神不宁、紧张不安时,就可以通过言语的自我暗示平静下来。例如,学生在遇到重大考试或公开演讲等情况时,常常紧张、慌乱,以致将懂得的知识遗忘或背熟的讲稿连一个字都想不起来了。遇到这种情况,越发要沉着,可以利用语言的暗示作用来调整自己的状态。比如闭目,深呼吸几次,然后在心里反复默念这样的话:“我只是有点紧张,这很正常,过一会儿我就会好起来,我一定能把掌握的知识回忆起来。”经常做这样积极的心理暗示,人可以变得越来越自信,遇事不惊,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也是可能的。相反,如果总是对自己进行消极的暗示,如拿到试卷就想“这次我又会紧张,题目肯定又答不好”。那么不仅超水平发挥不可能,就是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也很有可能想不起来。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个人躺在特殊设计的平衡挠板上,然后让他自我暗示并想象自己正在使劲地踏着自行车往前奔驰。不一会儿,平衡的挠板上脚所在的那一头就往下落。这是言语暗示作用使血液向腿部集中而变沉重的结果。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语言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刺激物,虽然只是声音的或文字的,但它们却和现实刺激物有着同样的刺激力,因为起决定作用的是语言作为信号所代表的意义,而非本身的物理能量。所以,语言作用对人来说同样是巨大的,尤其是语言的暗示作用,不仅能影响人的行为反应,而且能影响人体的生理生化机能。言语暗示对人体生理影响最明显的表现是所谓“人工记印”实验。那是在催眠状态下,用一块邮票大小的湿纸片贴在被试看不见的皮肤上,并暗示他说这个部位要发热,一会儿皮肤就会发红。过一会儿将纸片拿去,果然见那块皮肤是红的。如果使用的是一块金属片,暗示说金属片发烫,这块皮肤很快就会烫起水泡。过不久,金属片下面的皮肤果然“烫”起了水泡。还有人在催眠状态下给被试者喝一杯白开水但暗示他说:“你喝的是一杯香甜可口的饮料。”这时催眠者表示非常满意和高兴。取他的血化验,结果发现被试的血糖含量大大增高。从这里可以看到,言语虽然只是一些声音的组合,就其本身的能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却能引起和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与现象直接作用同样的效果。
言语对人的影响作用可以是好的,积极的,也可以是坏的,消极的。言语的不良影响表现在它能扰乱和破坏人们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从而导致心理或生理功能的障碍。各种神经症尤其是神经衰弱的许多症状,都是由于不良的自我暗示造成的。
言语对人的良好和积极的影响作用,表现在它能使人明了事理,树立信心,安定情绪,变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从而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产生良好的影响。人类早就利用言语这种良好的作用,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知道,医生的话能给病人治好病。正是这种言语的奇特功效,成为心理治疗的基础。这种心理疗法可以说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最古老的方法。如今,心理治疗配合药物、理疗等措施给病人治疗,已成为医生们越来越广泛地采用的治疗手段。
三、思维活动与身心健康
人类是有思想的动物,通过思维过程,可以形成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观念和思想,从而决定着人的感知选择。情感情绪和行为决策,由观念和思想所引发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又影响着人体健康。
认知心理疗法的创立者贝克(T.A.Beck)认为人的情感、情绪和言语大部分取决于其本人对周围世界的解释、想法和认知模式。心理失调、心理障碍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患者具有不正确、不合理的思维结构,对现实世界形成了不合理、不适当的认知造成的。例如,抑郁症患者的认知特点是对自己、对前途、对周围世界的负性认知和不合理的观念而产生自我绝望,自我轻贱的结果。
在关于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中,埃利斯(A.Ellis)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认知并不是简单地由刺激所引起,刺激的作用只是引发了我们的认知,引发了我们的自我内部言语(self-talk),认知才是真正影响我们如何产生情感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他的理论,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A)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主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与评价,即信念(B)所引起的。这一理论被称为ABC理论:
A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与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埃利斯认为人具有以下特性:
(1)人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人们有保护自己、快乐、思考并以口语表达、爱、与别人沟通、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同时也有自我毁灭、逃避思考、因循、重蹈覆辙、迷信、无耐性、完美主义和自责,以及逃避自己的倾向。
(2)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考、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以及行有成效的人。而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
(3)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人们通常因为扭曲思考的天生倾向,以及习得的自我挫败模式,而妨碍自我成长。会犯错误是人的正常的现象,当你接受自己是一个会不断犯错的人,那你就能更平和地与自己相处。
(4)情绪困扰的持续是那些内部语言持续的结果。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部语言进行自我重复(self repetition),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或者就会变成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5)大部分的情绪困扰都起源于责备。我们会有一种很强的倾向,把我们的欲望与偏好逐渐变为独断的、绝对的“应该”、“必须”等要求与命令。但我们被这些“命令”控管时,我们就开始责备自己与别人,就会陷入困扰之中。绝对行的认知是人类悲剧的核心。
(6)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他可以通过自我内部言语(self-talking)、自我评价(self-evaluating)而达到自我支持(self-sustaining)。他可以创意地决定对同样的情景产生不同的感受。
在关于人性的理论上,埃利斯进一步提出他关于情绪障碍的理论。他认为,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
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因此,人要为制造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困扰负责。
我们可以把认知理论的基本原理概括如下:第一,认知是行为与情感的基础,一个人的所有心情都是由他的“认知”或思想产生的。认知涉及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他的理解力、精神状态与自信心。它包括一个人阐释事物的方式:他怎样向自己评判某人某事。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思考就以什么样的方式感受,因为在同一时刻,一个人的所思就是一个人的所感。第二,消极的情绪由消极的思想决定。你以否定的、悲观的思想看问题,那么,你就会感到非常沮丧、失意与消沉。第三,几乎一切的消极思想都蕴含着重大的曲解。稍加推敲,你就会发现,这些消极思想都是无稽之谈,都不合情理。你终将发现,你的一切痛苦的唯一原因均来自歪曲事实的想法。第四,通过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认知,可以改变我们的消极情绪。